孫桂霞
新課程改革下化學在初中是啟蒙學科,只是簡單地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簡單計算及在生產生活中的簡單應用,以要求學生“知其然”為主,而高中化學則要求學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導致部分學生剛跨入高一,就感到很難適應高中化學的學習。高一新學期剛開始,在教學中會發現許多學生成了化學“學困生”。課上聽不懂,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很大,甚至失去興趣,產生厭學的心理狀態。本文結合筆者在教學中的實踐,談一下對新課標下初高中化學有效銜接的一些思考。
一、初高中化學的對比
1.知識要求不同
初中化學體現了“少易淺”的特點。教材對新知識的引入往往從實際生活出發,并且本著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的原則,這樣學生容易接受理解和掌握。而高一的教材往往是內容概括、抽象和復雜,知識面廣,理論分析深刻。兩套教材在內容和相關要求上出現了比較嚴重的脫節現象。
2.教師教學不同
由于化學教學內容的差異,從而導致了教師教學方法的不同。初中化學內容較少,難度不大,要求不高,進度較慢,對于某些重難點知識可以反復講解,多次練習,從而得以鞏固。而高中化學內容豐富,要求高,難度大,進度快,對于某些難點知識不可能像初中那樣反復強調,而且高中側重于對學生思維方式和思維品質的培養。這就會使一部分剛升入高一的學生不適應這種教學方法,從而產生學習障礙。
3.學習方式的不同
在初中化學中,學生主要是采用記憶、重現、模仿等較為機械的學習方法,而高中化學的學習更要求學生勤于思考、善于歸納總結,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因此,若高一新生仍采用初中的學習方法必將遇到許多學習障礙。
二、初高中化學銜接的對策
1.教材知識內容的銜接
做好初高中化學知識內容的銜接,需要教師準確地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認真鉆研教材,通過對比分析找到知識內容的銜接點。(1)需要補充的知識。這里是指在初中提到但不作要求,而在高中化學沒出現但要求的知識。如酸堿鹽,在初中講到這部分內容時只是對相應概念舉了幾個實例,而對于其確切的定義并未給出。而高中化學第一節課的內容就有對酸堿鹽的分類,還有比如游離態與化合態的定義,同素異性現象、共價化合物的概念等,這部分知識我們可以采取集中和穿插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補充。(2)關注教材新欄目實現知識與技能的平穩過渡。新教材為了實現初高中銜接,在編排體系和教學內容上都有很大的變化,如教材中的“交流與討論”“實踐活動”等欄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好這些欄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評價能力,從而實現由初中到高中的平穩過渡。
2.學習方法的銜接
大部分初中學生習慣于“完成任務“,并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初中化學知識的學習多以直觀教學、形象記憶為主,對化學原理認識較少。而高中則以抽象思維為主,更側重于知識的靈活應用、知識遷移能力的考查。因此,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注意巧妙過渡。比如,在講解復分解反應的條件時,我們應在分析初中發生復分解反應條件:①生成沉淀;②生成氣體;③生成水。而后我們接著舉例:
CH3COONa+HCl=CH3COOH+NaCl該反應并不滿足以上條件但也能發生,進一步引出高中發生復分解反應的條件:①生成難溶物;②生成易揮發性物質;③生成難電離物質。
這樣,在知識結構銜接的同時,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也得到了延伸,學生的學習就不會是無本之木。另外,還要充分發揮實驗在教學中的功能,化學實驗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
再者,在教學中教師要把社會上的熱點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尋找化學、感受化學、學習化學。讓學生意識到化學源自于生活、回歸于生活。
3.科學素養的銜接
從初中到高中,化學知識越來越枯燥,而且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會學到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質,這會使學生產生一些偏見。因此中學化學教學要注意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把化學中的真、善、美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堅持科學態度、發揚創新精神。
4.學習心理的銜接
教師應通過測試談話等形式對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學生來到陌生的學校,非常渴望得到老師的厚愛。因此,應盡量與每一位同學做一次談心。對那些后進生幫他們樹立信心,對優等生鼓勵他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并通過交流,了解學生的需求,并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幫助他們樹立信心。
總之,初高中化學的銜接不只是知識內容的銜接、學習方法的銜接,更是思維方式的銜接,彼此之間應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所以,應加快初高中教學銜接的研究,使初高中化學教學協同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其知識內在聯系,綜合考慮學生各方面需要,使之盡快適應高中階段化學學習,為將來化學學習奠定基礎。誠然,初高中化學磨合期教學工作涉及因素很多,只要我們能從根本上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以學生為主體,以素質教育為本,一定會順利完成初高中化學的銜接教學。
參考文獻:
王勇.淺談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學的銜接過渡[J].科教文匯旬刊,2008(3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