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菊

摘 要:“名師工程”建設作為培養和評定精英教師的手段,已經成為教師發展的熱點話題。針對建立名師培養長效機制,從名師培養對象的選拔、名師導師團隊的建立、選拔預備隊員的必要性、課題牽動式的培養方式、跟蹤考核等幾個方面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名師培養;長效機制;培養對象;培養方式
我國領導人提出的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現代化武裝警察部隊的強警目標,是強軍目標在武警部隊的具體展開,為部隊建設和履行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推進院校轉型、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必須圍繞這個目標,貫徹這個標準。強軍必先強校,強校必塑名師。院校的根本在人才,人才的關鍵在教員。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國家在崛起,軍隊在崛起,大學的教研隊伍也應該整體崛起。當前高校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是名師的競爭。名師是高校的脊梁,是高校發展的強有力基石。因此,名師的培養對高校的發展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謂“大學偉業,大師為先”。目前“名師工程”建設作為培養和評定精英教師的手段,已經成為教師發展的熱點話題。
在我校建立名師培養長效機制也勢在必行。所謂長效機制,即能長期保證制度正常運行并發揮預期功能的制度體系。關于建立名師培養長效機制,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名師培養對象的選拔
為了造就名師,需要對“種子”(即培養對象)進行嚴格的篩選,篩選的標準概括起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高尚的師德師風;先進的教育觀念;較強的教育科研能力;豐厚扎實的專業基礎和教學功底;較高的教育理論素養;強勁的專業發展內驅力;蘊含發展潛能的個性心理品質;善于反思、交流、學習、合作的團隊精神和創新意識。選拔培養對象的過程中,在年齡方面可適當放寬,中青年中的優秀教師也可作為培養對象。這些名師培養對象都是基層教師中的佼佼者,這些培養對象的確在師德、教學能力和業績上都比其他教師優秀,但是研究的意識和能力方面,還稍有欠缺。這些問題,要通過“揚長補短”式的培養,使他們成為名副其實的名師。
二、名師導師團隊的建立
名師導師團隊的建立,在建立名師培養長效機制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名師培養機制中的導師團隊應該是一個什么性質的機構或組織呢?導師團隊是以優秀名師擔任導師,承擔制訂名師培養規劃、創新名師培養機制、組織培養名師的各種活動、管理培養工作的日常事務、考核評價培養對象專業發展進程、促進培養對象發展成果的形成與呈現,以及探索總結具有院校特色的名師培養道路等各項工作。
首先,向培養對象提供導師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專業特長等信息,培養對象可以根據自己對導師的了解,自主選擇導師;然后,導師對選擇自己的對象進行考核,最終確定要負責的培養對象。導師團是名師培養工作的智囊團和管理處。最后,幫助培養對象制定個人發展規劃,揚長避短,有計劃、有針對地提高培養對象專業水平,從而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
三、選拔預備隊員的必要性
導師培養制度的建立為吸納更多的培養對象、增強培養功能提供了便利條件。而要建立名師培養的長效機制,為我們的培養對象選拔預備隊員就顯得很有必要。選拔名師培養對象預備隊員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一方面,選拔了預備隊員,我們就可以加快培養節奏,為選拔正式的培養對象提供后備力量;另一方面,對于身處正式培養對象以外的許多優秀中青年教師,在看到正式的培養對象加快專業成長的同時,也迫切希望自己能獲得這樣的學習與提升的機會。所以,成立預備隊,實際上是順應了學校基層教研室的要求和中青年優秀教師的專業發展期待。
名師培養長效機制的“長效”,體現在名師培養工作是一項“未有窮期”的、應持續發展的工程,我們期望通過預備隊員的選拔,為正式的培養對象儲備一批“后續部隊”,打好加快專業發展的基礎,為他們成為正式培養對象后的培養“提速增效”,使名師培養更有計劃、有序列地持續發展,形成“前浪引后浪,后浪推前浪”的態勢。
四、課題牽動式的培養方式
建立名師培養長效機制的過程中,具體應采用什么樣的培養方式才能有效地達到培養的預期目標,值得深思。培養名師不是簡單地讓培養對象學習抽象的教育理論,也不是就某一節課就事論事地“說課”或“評課”,而是需要用課題牽引——讓培養對象通過課題研究去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
通過課題研究,不僅可以使培養對象集中精力解決自己在教育實踐中遇到的重要問題,而且可以使培養對象將獲得的知識“附著”在所要解決的問題上,因而能有效地提高培養對象的實際教育能力,實現專業發展。以前培養對象們也做課題研究,但或多或少都存在著“研究別人的問題”這一弊端,奉行著拿來主義,現在培養對象要把課題與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使課題研究能真正起到改進教學工作的作用。這樣的培養方式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樣才能培養更多優秀的名師,名師培養的機制才能具有長效性、可持續性。
五、跟蹤考核落到實處
任何一項制度建立之后,為了確保制度存在的長期有效性,都必須對制度所確定的各項工作進行監督和管理,確保各項制度能夠落到實處。名師培養的長效機制也不例外,機制一旦建立,就要進行必要的監督和管理。就名師培養而言,跟蹤考核是進行監督和管理的有效方式。跟蹤考核不僅要能發揮評定作用,而且能發揮它對工作的推動作用。考核小組每學期對培養對象的教育教學工作情況和個人發展情況進行考核,對導師的培養工作進展狀況也進行考核。對名師培養工作要實行嚴格的考核評價制,考核形式主要是:聽取培養對象的自評報告、進行民意測評、問卷調查、觀察培養對象的教育教學活動、培養對象答辯等,考核的重點是名師培養對象的自主發展意識和能力、教育理念、實踐能力、研究能力、示范作用,歸根到底是評判培養對象是否具備一名合格名師的標準。
總之,針對目前大學轉型的關鍵時期,以強軍目標為統領,鞏固大學轉型改革成果,建立更為有效的名師培養的長效機制,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名師,已經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宋學紅.名師是怎樣煉成的[N].大連日報,2008-09-09.
[2]王宇,張陽紅.談高校名師的成長與管理[J].黑龍江教育,2005(4):22-23.
[3]曹秀娟,唐林煒,施宙.關于高校教學名師隊伍建設的思考[J].高教論壇,2010(8):95-96.
[4]李曉璇.分析高校教學名師及其生成機制[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3(3):78-80.
[5]王笑君.名師培養工程:鍛造新一代教育領軍人物[J].江蘇教育研究,2011(8):9-12.
[6]田園.關于教學名師工程的思考[J].寧波大學學報,2004(26):66-67.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