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存在于這個經濟、文化、科學等在全球化互相多層次交流的大背景下的藝術設計領域,使得每個國家與每片領域所帶有的專門藝術設計元素尤為突出顯眼,傳統元素作為其中舉足輕重的一塊值得我們帶有真正有意義的去關注與研究。在現代設計領域中,盡最大努力滿足人們物質需要與精神需求并重都是作為與設計相關的人員所需要考慮的。中國傳統元素是中華民族上幾千年來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結晶,傳承與傳播便成為了我們對這種充滿智慧的結晶的尊重。在這種蘊涵深刻意義的傳統元素的語境中,‘太極符號元素則是其中一篇明亮的章節,它所蘊含的自身豐富的內容以及在現代設計領域中的應用極為有率的彰顯了中國傳統元素與當代藝術設計中的交融。
關鍵詞:太極符號;中國傳統元素;藝術設計
一、太極符號的意蘊
太極符號,源于太極八卦圖,由八卦和太極兩部分構成。以前人們把它稱之為‘天地自然圖,后來才慢慢稱之為‘太極圖,也亦有‘陰陽魚太極圖之稱。太極和八卦的圖形并稱為中國道教和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象征符號,一直源用至今。它也獲得‘中華第一圖之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傳統元素的有力代表,甚至在整個東方文化大體中也是傳統文化中凸顯出的姣姣者。太極符號體現的是道家哲學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其中的對立統一、永恒運動、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中國傳統文化特征可以進展到當代藝術設計之中。
(一)形神交融
太極圖在中國傳統圖案形式里面可以稱之為‘一整而破,是一種分裂的感覺,而這種分裂的現象從而組合成了互相補充,相反相成,相互制約,互相關聯既動感又靜止,既變幻又合一的形態。陰陽魚的合抱,互含,兩條魚的內部銜接得天衣無縫,兩條魚的外邊形狀又為正圓。在這個具有深刻蘊意的太極圖中,祖先和賢人賦予了它一個豐富的寓意來傳達給我們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那便是:在一個統一的整體之中,只要是有利于對方的,就能有利于整體的和諧統一,也能當然的有利于整體的和諧統一,這是‘太極和諧原理個人之間、家庭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甚至利于人類與自然之間,而這些都是能夠適用于廣泛的領域之內的。
(二)互讓
太極圖它的均勻、圓融、旋轉和方向感體現了它的‘互讓意蘊,特別是在設計的概念中,這種形式與方向的美感彰顯無疑。參與設計的全體人員精心思考,在太極符號的基礎上進行了他們思想上與形式上的藝術設計性,把不同層次的灰色添加在黑白兩色的陰陽兩級作為過渡,使其體現著世界上就算種族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宗教不同、精神不同,但是在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地球上他們是能夠尊重彼此的不同,和諧相處,友好的對待對方的。這種思想大致能概括為‘合而不同。太極符號在這個具有世界意義的會徽標志中的運用,不僅有力的傳播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更為人注意的是向世界推向了中國一開始以來的外交理念,既主張和平共處與友好團結的民族精神,這不僅是中國傳統元素在當代設計藝術上運用的一種成功,更是一種設計與精神境界互為融合的更高一級的成功。
二、中國傳統元素與當代設計中的交融
(一)越過時間與空間的傳承
即使時光與空間的萬化變遷,但在中華民族上千年來那些智者所組成的力量使得多種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與智慧結晶,通過有意識無意識的都存在于整個不可估量的一種能量里。這種能量可以比喻為物理上的分子、粒子,它是無形似有形的。
(二)象征之見物而思精神
‘象征這個詞語,從漢字解析來講是指用某種具體的東西來表達抽象的含義,是不可見的某種物或者是一種概念或者是一種習俗或者是一種思想感情。從藝術設計來講它是一種藝術手法,以見物而思精神,這可以視為當代設計中有深層次質感的設計,它不同于僅有的形式美,外觀美,設計師還附有了它獨有的精神美,藝韻美。使消費者使用者能夠帶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和使用,這無疑是一種能夠運用于當代設計藝術的中國傳統元素的極佳融合形式。
(三)汲取與催生
在當代藝術設計中,雖然傳統元素并不完全是最初始的模樣,但是這些傳統元素并未在我們心中遺忘,根深的存在著,時而不時的點醒著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彩,也能夠體現于這些優秀的當代設計作品之中。‘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是一句古話,然而正是這一古話反而用最為簡練又有力的方式告訴了我們如何對待傳統文化,與之不同的是在當代設計領域創新是設計的靈魂,絕不能粗暴的用‘拿來主義來對付現在的設計思想。我們必須以創新為出發點來汲取中國傳統元素的這些瑰寶,從而催生出成功的當代藝術設計作品。
三、結語
‘太極符號作為中國傳統元素的代表性組成部分,通過對它的研究可以發散出對中國傳統元素這一大體的思考。在具體的當代設計作品當中極為實切的體現從各個方面運用‘太極符號,包括形式、意蘊等,尤為突出的是它的‘和的精神內涵的象征性。每一個時代美的傾向的各異,在運用中國傳統元素的深刻道路上,運用借鑒、象征、傳承、催生、裂變等有效方式,既要汲取傳統文化精髓又要堅持創新從而推出極為有力的融合中國民族文化精神與當代藝術設計的作品,彰顯中華民族的豐富思想,體現當代藝術設計的優良趨勢。
【參考文獻】
[1]李振璽.太極圖象征內蘊探微[J].延邊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01).
[2]周偉民.太極圖辨與陰陽合抱圖[J].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1992(01).
作者簡介:雷夢琳(1993 01)女 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設計歷史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