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福建省寧化第七中學,福建 寧化 365400)
?
兩種復習課教學模式的比對及思考
——二次根式復習教學點滴體會
張麗娟
(福建省寧化第七中學,福建寧化365400)
摘要:當前,各種教育思潮風起云涌,教育理念層出不窮,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可喜景象。在新、舊理念的交替影響下,我們的課堂應該走向何方?我們應該如何做好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工作?結合我校“學·導·用”課改教學模式的推進,本文對比了傳統復習模式與課改復習模式的教學過程與結果,對“學·導·用”課改教學模式的優勢有了自己的一些理性的思考。
關鍵詞:傳統教學模式;“學?導?用”教學模式;復習課;比對;思考
三年前,筆者有幸成為寧化縣“學?導?用”教學模式的首輪實驗教師,如今學生將要參加中考,眼下正是總復習階段。筆者認為應把“學·導·用”教學模式繼續應用于復習課中。實施該模式能更好的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更好的培養學生合理的自學、敏銳的思維、創新的方法,并最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此模式把學習過程分為前置先學、目標引學、釋疑導學、運用活學四個環節。下面從一次全縣的中考總復習教研活動同課異構——“二次根式復習”為例,比對兩種教學模式,談談我的點滴體會。
整節課由老師掌控,從時間分配上知識點羅列花去了25分鐘,然后,知識點和練習又分開講解,導致學生沒能很好的對應,沒有真正掌握知識點的運用,導致學生一知半解。本應在各知識點回顧時馬上出些相應練習進行講解,練習時再讓學生進行運用,效果可能會更好些。這是標準的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的課堂,對于學習成績好的同學還是可以很好的適應的,但對于中等偏下的學生會感到學習乏味。
“學?導?用”教學模式下,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課堂,從而實現了以學生的“學”為主的教學目標。下面是學生課堂展示質疑過程的一些精彩片段:

學生主動參與課堂,體現的是思維的互動。下面是學生互動的實錄:
生1:大家請看題目,基礎題1所考的知識點為:二次根式的概念。什么情況下二次根式有意義?
生1:回答得非常好。大家請看提高題第1題,誰能告訴我這道題怎么做?
生3:此題式子要成立,必須保證二次根式有意義。x2-9≥0,x2≥9,x≥±3.9-x2≥0,-x2≥-9,x2≤9,x≤±3.所以此題x=±3。
生4:我認為答案為±3≥x≥±3。
學生保持一片沉默。
師:此題根據二次根式的意義,得到x2≥9和x2≤9。如何得到解集呢?這是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不屬于初中階段掌握內容。
學生一片嘩然。
師:然而這題怎么得到解集呢?通過數軸上可以看出公共解為x2=9,從而找到解為x=±3。本題正確答案為-1或7.
學生都點頭贊許,鼓掌通過。課堂中間環節是學生進行運用活學的環節:進行隨堂檢測(大約10分鐘)。最后,由學生對本節課進行梳理總結。
1.“教”為中心向“學”為中心的轉變。即由“重教材研究輕學生研究”向“研究教材與研究學生齊頭并進”的觀念轉變。傳統復習課教學中,教師教學的最大特色是課程內容規定“教什么”。而在“學?導?用”復習課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環節設計中,教師不僅充分考慮“教什么”、“怎樣教才有效”,還要考慮學生“怎么樣、”“學什么”、“怎樣學才有效”,力求讓教師的“教”最小化,學生的“學”最大化。由“重教”轉向“重學”。兩種模式對比,后者更體現了教師的“教材處理功、教法優選功、課堂把握功、差生指導功、教學美化功”。
2.由“重課堂過程設計”向“重學生學法設計”的轉變。傳統復習課教學多是講授法。知識點整理就花去了大半節課,在課堂教學設計時,一切圍繞教師如何教而設計。授課教師把主要功夫放在了因“了解”學生而進行教學設計:如何設計問題才能讓學生更清晰把握重點知識,如何設計才能引導他們突破難點、如何設計生生合作或師生合作才能讓問題解決更有效。為學生能唱好“戲”而搭臺,為學生更入戲、表演更精彩而進行“劇情設計”、“舞臺設計”。有時這些任務交給學生去做,教師完全成了“場外指導、幕后顧問”。
3.學生主動參與提高了教學效率。傳統復習課堂主要由教師歸納得出枯燥無味的知識點,時間花去不少,但學生對這一節的理解與運用并不令人滿意。“學?導?用”教學模式課堂,表面看很隨意,教師在學生中緩慢地走著,微笑著鼓勵那些認真參與、質疑、點評的孩子,但給人的感覺很真實。學生回應的是神情的關注、感情的投入、思維的敏銳。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師生在自然、舒展的課堂氛圍中輕松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課堂上的學習熱情高漲,運用活學課堂檢測的效果很不錯。讓學生感到,數學學習也不是那么深不可測。
4.當堂掌握有利于減輕學生課下負擔。傳統復習課課堂練習得不夠,時間主要在教師講,學生沒能引起很好的共鳴。還是需要課后加強練習進行鞏固。“學?導?用”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當堂理解并完成課后練習和檢測,課下不需要進行大量題海戰術,就能舉一反三,運用自如。
然而有的老師要問了:既然“學?導?用”有這么多優點,那么組織課堂教學時就舍棄“教師的講”施行“學生的學”,這樣行嗎?顯然不行。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課程內容及學生實際恰當選擇合適的教法。我們認為,無論是“傳統復習課教學”還是“學?導?用”復習課教學模式,都應堅持以“學”為中心,最終都要給學生留下解決問題的本領才算是真正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胡蓉.初中數學學案特點及設計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5、06、01;
[2]桑玲玲、席大東.二次根式教學的點滴體會[J].新課程(中學).2014 (08):80.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2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