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龐磊、吳亮、董草、樊佳奇、譚秀梅、單燕萍 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 云南昆明 650222
小江斷裂帶節點嵩明縣域應急避難場所規劃研究
文/龐磊、吳亮、董草、樊佳奇、譚秀梅、單燕萍 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 云南昆明 650222
距昆明主城區僅半小時車程的嵩明縣有小江斷裂帶穿過,地震歷史和地質背景嚴峻,防震減災建設現狀堪憂。本文協同上位規劃成果,在防震減災規劃中將綠地資源、標準化建成的學校資源納入地震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對嵩明縣域四鎮三園區及其鄉村地區的避難場所的選址、分類、分級、服務半徑覆蓋、疏散通道、管理體制展開研究并形成詳實的規劃成果。
小江斷裂帶;嵩明縣域;應急避難場所;協同規劃
1.1 嚴峻的地震歷史和地質背景
嵩明縣是小江斷裂帶南段的節點城鎮,由小江斷裂帶構成的強震帶曾在歷史上多次發生7級以上地震,截至目前為止最大的地震為1833年嵩明發生的8級地震。據最新的《昆明市活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專題研究指出,小江斷裂帶為一條巖石圈斷裂,北起石棉,向南經普雄、布拖、巧家,沿小江延伸,近南北走向,全長830km以上。該斷裂帶為南北向逆沖斷裂帶,是康滇斷隆帶與上揚子地塊的分界斷裂,也是西側康定-西昌地層分區與東側成都地層分區間的分界斷裂。小江斷裂帶是我國地震強烈活動帶之一,據航磁、重力物探資料研究,斷裂面在深部向東傾,斷裂已深及地殼底界面附近[1]。
穿過嵩明縣域的小江斷裂帶是一條構造成熟度較低的斷裂帶,帶內有多條次級斷層,彼此雁行排列,形態復雜,不僅斷裂階區多,斷層面陡且轉彎亦多,這些部位常處于閉鎖狀態, 應力易強烈集中而引發強震。城市地震災害的嚴重程度與其預防水平關系密切,如印度由于城市地震災害預防能力缺乏,1993年在Lutar發生的6.9級地震造成約20000人死亡;美國西雅圖地區城市抵御地震災害的能力強,2001年2月28日發生6.8級地震,僅造成2人死亡。在這樣嚴峻的地質背景下,嵩明縣尚未系統開展防震減災專項規劃,尚未建立健全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及管理體系,可見,嵩明縣防震減災專項規劃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不言自明。
1.2 立項背景
2013年受到嵩明縣人民政府、嵩明縣防震減災局、嵩明縣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的委任,結合嵩明縣城市總體規劃和綠地系統規劃,為減小地震災害造成的影響,協調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深入落實防災減災工作,對嵩明縣防震減災現狀調研,并在2014年末編制完成《嵩明縣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專項規劃》,對避險場所進行科學選址與系統構建,進而完善相應配套支撐,使城市建設與防災保障協調。2015年該論題納入云南省教育廳重點課題《滇中小城鎮抗震減災規劃與應急體系構建研究》(立項編號2015Z196)。城市防震減災包括地震影響場確定、震害預測與應急避難疏散救援,郝敏等對前兩者開展了研究形成豐富的結論[2],本文將重點介紹應急避難規劃研究成果。
1.3 規劃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2009)
(2)《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007)
(3)《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及配套設施設計規范》(GB21734—2008)
(4)《嵩明縣城市總體規劃及修編》(2007-2020)
(5)《嵩明縣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13-2020)
1.4 規劃研究方法
根據嵩明縣發展狀況,對災害威脅建立對策應急機制,確定避難場所的規模和分布落實對應等級和責任區范圍。并進一步合理組織疏散通道,系統化配置輔助設施和配套設施,以妥善保護城市生命線。
2.1 避難場所分布與規模缺乏量化統籌
嵩明縣已建成的19處應急避難場所能提供的有效避難面積約為69.9萬m2,可容納34.9萬人,單從該數據上看,這些應急避難場所能夠疏散安置的人數已經遠遠超過嵩明縣全縣人口29.8萬人,但深入分析可知,避難場所分布、規模與相應鎮人口數之間缺乏量化統籌和空間關系匹配(圖1)。

圖1 嵩明縣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分布現狀及其服務半徑(作者自繪)
由表1嵩明各鎮避難場所建設現狀與容量可見,嵩陽鎮避難場所建設現狀規模及其可容納人數與嵩陽鎮總人口數較為合理匹配;牛欄江鎮和小街鎮截止于2012年的人口總數分別為55124人和68811人,而避難場所建設面積0.6萬 m2,可容納3000人,僅僅滿足上述總人口的1/16和1/20,缺口巨大;楊林鎮的避難場所規模最大,主要集中于職教園區的各所大學,提供的容納人數超過了楊林人口的4倍。

表1 嵩明縣各鎮避難場所建設現狀與環境容量(作者自制)
2.2 避難場所未分級未分類,建設標準不明確
目前,嵩明縣19處避難場所均未分級未分類,建設標準不明確。我國《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標準》(GB50413—2007)規范提出了緊急(臨時)、長期(固定)、中心(大型)避難場所的分類標準[3];《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及配套設施設計規范》(GB21734—2008)提出了按避難場所可安置人員的時間長短分為Ⅰ、Ⅱ、Ⅲ類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并根據不同類別的避難場所配備相應的配套設施[4]。
2.3 縣城老城區街道高寬比大于1,不利于緊急疏散
嵩明縣城老城區建筑抗震性較弱,一般來說,倒塌、垮塌的范圍是建筑高度1/2至1/3[5],而縣城老城區臨街建筑的高度與街道寬度的比值通常大于1,不利于緊急疏散。
2.4 應急避難場所建設與管護缺乏長效機制
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建設、維護和啟用,涉及市政、園林、教育,還涉及到企業等,這兩年只有個別鎮政府和個別單位投資建設了避難場所,其建設力度明顯不足,沒有形成長效機制。就場所產權人來說,應急避險、疏散安置、設施維護等工作是新增加的工作任務,這項公共經費開支無處列支,增加了產權單位的負擔,沒有明確投資的主體是誰,導致避難場所的建設與維護無法落實。
本次規劃研究涉及嵩明縣四個鎮及職教園區、長松園等園區的地震防災減災應急避險場所進行科學選址與系統構建,進而完善相應配套支撐,使城市建設與防災保障保持協調。
3.1 縣城嵩陽鎮避難場所規劃與分析
通過對嵩明縣綠地現狀調研及綠地系統專項規劃成果,整理出縣城公園廣場等綠地資源,已建和改擴建綠地資源154萬m2,規劃新建公園172萬m2,合計24處綠地;此外,綠地系統規劃中還有33處街旁綠地,合計13.2萬m2;縣城有27所學校資源,可以提供有效避難場所面積約21萬m2。嵩明縣城公園、廣場等綠地和學校共84處,應與避難場所建設協同發展,規劃重視對其資源的調查研究和篩選。綠地系統規劃講求點、線、面布局,點與面建設級別和配套設施的差別化,服務半徑的全城覆蓋,綠地在城市空間中的布局與防震減災規劃中應急避難場所的布點及分類分級建設的定位不謀而合。再者,綠地(G類用地)建筑密度極低,容積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綠地率和曠地率高,以植物為主,這些特點正是避難場所建設的先天優勢條件,綠地系統與防震減災協同規劃也是“多規合一”落實到建設途中重要的一環。
通過對嵩明縣城84處避難場所資源中進一步篩選,確定縣城應設固定避難場所6處(表2,圖2),緊急避難場所18處(圖3),合計24處,其中20處為綠地。固定避難場所與緊急避難場所合計可提供約66萬m2的有效避難面積,可容納避難人口滿足嵩明縣避難需求,且服務半徑覆蓋全城,符合統籌規劃、均衡布局、就近避難原則(圖4)。

表2 嵩明縣城固定避難場所布點(作者自制)
注: 1.避難場所總面積為該單位總用地面積;
2.有效避難面積=避難場所總面積×有效避難面積系數;
3.有效避難面積系數是通過對全國其他城市相應系數的對比,同時對嵩明縣各種避難場所中曠地調研,結合嵩明縣實際情況確定公園、廣場為0.6,其中濱河類與用地規模大于10ha的公園為0.2,中小學為0.3,大學為0.2;4.固定避難場所人均用地為3平方米。(下表同)

圖2 嵩明縣城固定避難場所規劃(作者自繪)

圖3 嵩明縣城緊急避難場所規劃(作者自繪)

圖4布點及其服務半徑覆蓋匯總分析圖(作者自繪)
3.2 牛欄江鎮避難場所規劃分析
牛欄江鎮已建應急避難場所一處,即牛欄江鎮文化廣場,有效避難面積約0.7hm2,可容納3500人左右。而牛欄江鎮現狀人口5.5萬,規劃人口6.1萬,按1.5m2的人均避難面積計算,近期對避難場所的需求為8hm2,遠期為9hm2,目前,該鎮建設現狀與近、遠期需求存在巨大差距。牛欄江鎮學校資源突出,共14所學校,建設情況良好且符合避難場所條件的學校有12所學校,其中2所中學,10所小學,全鎮校園總面積約30萬m2,有效避難面積約9.3萬m2,且分布較為均勻合理,按1.5m2/人的避難標準,可容納約6.2萬人。牛欄江鎮應急避難場所近期規劃共設13處,兩所中學和牛欄江鎮文化廣場共3處設為固定避難場所,配套設施標準均為Ⅱ類;12處小學均設為緊急避難場所,配套設施標準為Ⅲ類。近期建設可提供避難面積9萬m2,容納6萬人,基本能滿足現狀人口需求。根據《牛欄江鎮總體規劃》中高鐵新城規劃人口為5萬人,可結合用地類型規劃中的公園綠地、廣場、公共服務等,進行遠期增設避難場所。
3.3 楊林鎮避難場所規劃分析
楊林鎮避難場地資源特點突出,本次規劃盡量發揮資源特點的優勢建設避難場所和物質轉運暫存點。
其一,中小學均布全鎮各社區及各村,校舍建設場地開闊,有效避難面積均大于1000m2,符合避難場所建設標準,且有較好的避難場地建設基礎。楊林鎮中、小學有效避難面積合計11.6 萬m2,可容納5.8萬人,與楊林鎮現狀6.1萬人,需求緊急避難面積12.2萬m2基本相當。利用占地面積較大的中學,其有效避難面積均大于10000m2,共2處建設成固定避難場所,配套設施標準均為Ⅱ類;同時將占地面積較小且分布于各社區及各村的小學,共9處建設為緊急避難場所,配套設施標準均為Ⅲ類。固定避難場所按人均3平方米可容納2.76萬人,大于本鎮30%的人口。
其二,楊林職教園區高校資源豐富。現已建成的10所高校總面積380萬m2,有效避難面積46.8萬m2,理論可容納23.4萬人,遠遠大于該片區輻射的工業區人口數量,若建成單一功能的避難場所則浪費資源。將職教園區鄰近軍馬場立交及軍官大道一側的4所高校擬建為救災物質轉運暫存集中點,其他高校則設為楊林高校大學生專用避難場所,3m2/人。
其三,職教園區新建標準化練車場與物質中轉暫存相結合,發揮多效應。
其四,為防止次生災害,工業園區不單另設避難場所,就近避難于職教園區避難場所。
其五,遠期避難場所的建設應與綠地同步建設。
3.4 小街鎮避難場所規劃引導
小街鎮已建地震應急避難場所一處,即小街鎮李官應急避難場所(鳳梧廣場),有效避難面積約0.7萬m2,可容納3500人左右。而小街鎮現狀人口6.88萬,規劃人口7.7萬,近期對避難場所的需求為13.8萬m2遠期為15.4萬m2,目前,該鎮建設現狀與近、遠期需求存在很大差距。現利用中、小學資源可建設11.7萬m2,近期可容納5.88萬人避難。從長遠來看,還需在充實的基礎資料如該鎮總規、完整的建設現狀圖等之上增加避難場所的布點。
3.5 長松園避難場所規劃引導
長松園總面積8092.6萬m2,非建設用地6792.6萬m2,其中多為林地以及生態公園,整個園區開闊場地資源豐富,分布均勻,有良好的天然避難條件。第一,長松園中心服務區主要以其他設施用地中的綠地為避難點;第二,國際文化城主要已彩云霞景觀帶以及現代農業觀光園為避難點;第三,生態運動度假小鎮主要以民兵訓練基地以及均勻分布的生態運動園為避難點;第四,戰略發展區主要以街頭綠地和公園為避難點;第五,森林公園、原住民安置區以及西山陶源谷被綠地環繞,可就近避難,不需特設。
3.6 鄉村避難引導
根據規劃中緊急避難場所、固定避難場所、Ⅰ類避難場所、Ⅱ類避難場所、Ⅲ類避難場所的布點、數量、配套、服務半徑能滿足嵩明全縣避難人口。鄉村環境開場地豐富,為避難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又基于嵩明縣中小學規劃布點、校舍建設、配套完善,因此,以中小學為據點,作為救災物質暫存和發放處,村民可以組成村為單位集中搭宿棚,集中大鍋飯等度過避難日,逐步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
第一,活斷層與地震關系密切,絕大多數強震震中分布于活斷層帶內,活斷層決定著多數破壞性地震的發生位置,活斷層的規模大小、運動性質和活動時代等屬性決定著地震震級的大小,同時,對地震地面運動具有復雜的影響。城市及附近地震可加重發震活斷層沿線建筑物的破壞和地面災害,特別是位于城市之下的活斷層突然快速錯動所導致的“直下型”地震能引起巨大的城市地震災害。可以通過地貌標志、遙感影像等對其進行判斷。嵩明縣正值規劃和建設的活躍期,加強縣域范圍內活斷層、地裂縫的探明,且有效避開活斷層開展建設才能有效的、根本地減少地震帶來的直接災難。
第二,嵩明縣有條件建成避難場所的資源較為豐富,四個鎮建設避難場所用地資源優勢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點。
縣城近期依靠中學和廣場完善避難場所建設,但長遠來看主要依托廣場和公園資源建成高保障避難場所體系。已建成的蘭茂廣場和銀杏廣場、河濱公園,正在建設的彌良河濱公園,以及規劃中的鑼鍋山公園、靈應山公園、黃龍山公園,可為嵩陽的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提供良好基礎。楊林鎮的優勢在于職教園區云集了多所大規模的高校,高校校園寬廣的運動場、校園廣場等不僅可以安置群眾,更可以成為救災物質存儲和轉運點。牛欄江鎮和小街鎮各村人口相當而且分布相對分散,標準化的小學分布合理,可以作為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的主要依靠對象。
第三,調研發現,現有的19處避難場所總面積約為302.9萬m2,提供有效避難面積約為70萬m2,按2m2/人的標準,避難環境容量為34.9萬人,但是避難場所分布極為不合理,服務半徑覆蓋度極小。
本次規劃提出:嵩陽鎮避難場所24處,按避難時間長度需求規劃含固定避難場所6處,緊急避難場所18處,按配建設施設計標準規劃含Ⅰ類的1處,Ⅱ類5處,Ⅲ類18處,服務半徑和服務人口規模均滿足全縣預測需求。牛欄江鎮避難場所13處,按避難時間長度需求規劃含固定避難場所3處,緊急避難場所10處,按配建設施設計標準規劃含Ⅰ類的0處,Ⅱ類3處,Ⅲ類10處,服務人口規模約6.2萬人,滿足該鎮預測需求。楊林鎮避難場所9處,按避難時間長度需求規劃含固定避難場所2處,緊急避難場所7處,按配建設施設計標準規劃含Ⅰ類的0處,Ⅱ類2處,Ⅲ類7處,服務人口規模近期5.8萬人,基本滿足該鎮預測需求。小街鎮避難場所16處,按避難時間長度需求規劃含固定避難場所3處,緊急避難場所13處,按配建設施設計標準規劃含Ⅰ類的0處,Ⅱ類3處,Ⅲ類13處,服務人口規模約6.7萬人,滿足該鎮預測需求。
第四,救災物質轉運暫存中心與高校大學生專用避難場所。
楊林職教園區高校資源豐富,現已建成的10所高校總面積380萬m2,有效避難面積190.2萬m2,按照人均3m2/人計算可容納63.4萬人,遠遠大于該片區輻射的工業區人口數量,若建成單一功能的避難場所則浪費資源。將職教園區鄰近軍馬場立交及軍官大道一側的4所高校擬建為救災物質轉運暫存集中點,結合職教園區新建標準化練車場建成運輸車輛與物質轉運暫存中心,其他高校則設為楊林高校大學生專用避難場所。
第五,工業園區防止工業污染帶來的次生災害,工業園區不設點,就近在職教園區設工業區避難點接待職工避難。
第六,具備良好的天然避難條件的園區就近避難,不需特設。
第七,其他鄉村地區,依據之前的“新農村規劃”或“美麗鄉村”等規劃成果中村民活動中心、村民集市廣場等按Ⅲ類避難場所的建設標準完善建設,以便村民的緊急避難及物質供應與發放。
第八,本規劃提出了嵩明縣內部的疏散避難通道以及特殊情況的對外轉移路線。值得建議的是,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應與綠地系統、城市建設用地類型等協同開展規劃。協同規劃應全面考慮“縱橫雙重協同關系”。縱向上,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要提出滿足疏散要求的建筑后退數據,制定出曠地率的控制下限,并在修建性詳細規劃審批中把關,在修規建設中落實。橫向上,將綠地系統規劃與抗震減災規劃從資源篩選、點線面全程覆蓋帶動,到修建性詳細規劃中對配套設施得配備、運營和管理得協同。
[1]嵩明縣國土資源局,云南省地質環境監測院.云南省嵩明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11-2020).
[2]郝敏,劉晶波.城市防震減災規劃研究綜述[J].自然災害學報,2008,17(05):40~46.
[3]《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標準》(GB50413—2007).
[4]《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及配套設施設計規范》(GB21734—2008).
[5]同濟大學,天津大學,重慶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控制性詳細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