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剛
摘 要:隨著信息化技術在高等院校教學過程中的廣泛應用,新型教學模式呈現出新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本文通過對國內外先進教學模式改革的分析總結,得出新的教學模式應該面向學習者、用技術作為學習助力、采用開放式教學這三方面的有益啟示。
關鍵字:高等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啟示
教學模式的改革一直是國內外教育領域關注研究的重點內容,尤其是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新型的教學模式呈現出區別傳統的新的趨勢特點,目前國內外很多的專家都在進行著教學模式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的探索與研究,很多高校在教學模式改革這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嘗試。總結國內外教學模式改革的發展趨勢與經驗,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1 面向學習者,促進教學“以學生為中心”
面向學習者、以學生為中心是國外高等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的主題,這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片面強調以教師“教為中心”的挑戰與超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8年召開的高等教育大會中明確的提出了“高等教育要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的視角和模式”,要求教育的決策者們要面向學習者,重點關注學習者的需要,學生應被視為教學改革的主要參與者[1]。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慕課(MOOC,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在美國的問世,更是對傳統的教學方式及學習方式帶來全新的變革,變得更加突出學生的中心地位:一方面學習者可以更加自主的控制學習的進度、更加靈活的有選擇性學習;另一方面,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有目標的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由此可見,高等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更加注重學習者本身的學習感受,更加注重利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自我導向、興趣導向學習,越來越向利于實現科學學習、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的方向發展[2]。
2 用技術助力學習,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高度融合
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融合程度越來越緊密,已經成為當今教學工作高度關注的現實問題,這是信息化條件下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過程通常可以劃分成起步、應用、整合、創新四個階段。我們可以通過這四個階段各自的發展特點來把握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融合的發展規律[3]。
(1)起步階段。起步階段信息技術的應用,僅僅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用來幫助課堂教學,一些基本的辦公軟件如word、ppt演示文稿、音頻、視頻軟件等應用于課堂教學之中,它們在很多情況下代替了傳統的、單一的板書教學,使教學形式更加的豐富多樣起來。這一階段被認為是最為基本的階段,美、日、英、法等發達國家均已度過了這個階段,目前,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進程的加快,大部分學校都度過這一階段,信息技術對教學工作帶來的影響是越來越大,這一點已經得到眾多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認同。
(2)應用階段。應用階段不僅在課堂教學的過程本身使用信息技術來進行輔助教學,在教學的日常管理上也開始普遍的應用信息技術,從而提高教學管理的效率和教學的質量,教師也開始注重運用信息技術來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逐漸的認識到了信息技術給教學工作中帶來的諸多優勢與便利。但這一階段,基礎信息設施和優質的教學資源面臨著難以滿足教學需求的問題,使得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不是那么的得心應手,不是那么的靈活自然,仍面臨不少尷尬的境況。
(3)整合階段。整合階段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有了新的較大幅度的提升,此階段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得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發展得到促進,使得基于信息化條件下的教學方法得到進一步創新。在此階段,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得到充分整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得以真正展開,學生能夠利用信息技術學習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習更富有成效;同時,信息化教學及管理平臺得以廣泛運用,教師和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化空間開展教學與學習活動,充分提升使用信息技術來學習的能力。目前世界發達國家教育信息化水平處于領先地位,他們將信息技術已經深度融合于教學過程之中。
(4)創新階段。創新階段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全面融合,并對教學模式的改變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教學機構的設置、運作流程也因此需要重構,這是信息化教學的高級階段,只有少數教育信息化水平領先的國家進入到這一創新的階段。2010年美國教育界提出要變革教育模式——用技術幫促學習,強調要“通過信息技術的支持來進行教學領域重大的結構性調整”。我國在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方面已經得到很大的進展,信息技術對教學的影響得到普遍的認同,但是距離這一創新階段還有較大的差距,開展信息技術與教學工作的融合發展是當前我國教育工作者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
由以上四個階段的發展特點可以發現,以美國為代表的世界發達國家在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發展進程中已走在了前列,相對而言,以我國高等院校的信息化教學水平與之相比,雖已取得很快的發展,但是仍存在很多的不足,技術與教學的融合仍處在初步的整合階段,“兩張皮”的教學情況還是十分普遍。因此,我們要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高等院校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推動教學模式的轉變,推動教學環境的信息化轉變,使高等院校的教學水平、育人水平向更高階段發展。
3 開放式教學,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高度共享
隨著當前各主要國家的教育邁向全球化與信息化的趨勢不可阻擋,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已成為未來教學發展的重要趨勢。從2001年開始,隨著“開放式課程”這一項目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正式啟動,教育資源的共享越來越呈現井噴式的發展態勢[4]。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快速發展,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也引起了我們的高度重視。2003年,成立中國開發教育資源協會,啟動了精品視頻課程建設項目;2010年,網易公開課、新浪公開課陸續推出;2011年,國家精品開放課程正式上線;2013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成為了MOOC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分別加入了edX、Coursera平臺,上線課程面向全球開放。目前,我國許多大學和教育機構都意識到了MOOC跨國界發展帶來的強大沖擊力,并開始采取了行動。
通過以上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出,課程的網絡化、開放化,優質教學資源高度共享化已經成為當今教學實踐中的一個重要趨勢,它打破了教學資源的內部圍城和區域邊界,這給我們高等院校課程教學改革帶來重要啟示及極大的借鑒。
4 結束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互聯網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逐漸的顯現出它的很多弊端,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本文通過對國內外一些先進的教學模式改革經驗進行總結分析,得出面向學習者,促進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用技術助力學習,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高度融合;開放式教學,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高度共享這三個方面的有益啟示。
參考文獻
[1]劉獻君.論“以學生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
[2]黃志勇,周源,劉錦鵬.信息化導學模式的內涵和特征分析[J].海軍院校教育,2015(02).
[3]楊宗凱,楊浩,吳砥.論信息技術與當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4(03).
[4]吳王杰,武文遠,王曉等,軍隊院校建設精品資源共享課:認識與實踐[J].解放軍理工大學學報(軍事科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