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婧


摘 要:信息化是電子商務賴以生存的必要基礎,而電子商務的發展將是推動區域信息化的核心動力,二者相輔相成,二者的協調發展對產業升級轉型、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意義重大。本文闡述了電子商務與信息化的作用機制,并對長三角地區的信息化與電子商務的協調發展度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長三角地區信息化與電子商務互動強勁,但協調度呈現出:上海>浙江>江蘇。本文從實際出發尋求對策建議以加快信息化與電子商務的協調發展進程。
關鍵詞:信息化;電子商務;協調發展
1 信息化與電子商務相互作用機理分析
(一)信息化對電子商務的作用機制
信息化是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支撐。第一,推動電子商務產業的升級轉型。商貿、物流、金融等傳統服務業現已逐漸電商化,受信息化的影響產業呈現出智能化、模塊化的特點,因而信息化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電子商務產業的轉型升級。第二,縮小區域電子商務發展差距。地區的信息化建設促進計算機、郵電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完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會轉變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和生產觀念,各地區可根據自身特色發展電子商務產業,消除地域上的劣勢,實現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如清河和成縣模式[1]。電子商務是信息化的具體應用,其發展與地區信息化水平密切相關。
電子商務對信息化的作用機制
電子商務是地區信息化建設的助推器,是信息化建設的有力工具。第一,完善信息化發展環境。電子商務不僅改變傳統的交易手段和貿易方式,還縮短供應鏈和擴展市場,同時電子商務把經濟發展的客戶、供應商與企業連接起來,為信息化建設提供更多的資金和信息,促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第二,帶動相關信息產業發展。電子商務覆蓋范圍廣、影響大,其自身的發展不僅會帶動計算機等基礎產業的發展,也會帶動軟件服務等信息產業的發展。電子商務有助于實現地區信息化,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地區經濟的整體發展。
2 長三角地區信息化與電子商務互動發展的實證分析
(一)模型構建
信息化與電子商務相互作用,借鑒楊松茂(2013)的研究定量分析信息化與電子商務的雙向互動關系,耦合度C=2(f(x)g(y))1/2/(f(x)+g(y)),其中f(x)、g(y)分別是信息化和電子商務的綜合評價函數f(xj)=∑wjxj,f(yj)=∑wjyj(wj為權重,利用熵值法計算,計算各指標在地區的比重eij=xij/∑xij—熵值hij=-1/ln(n)∑eijlneij—效用值kj=1-hj—確定權重wj=kj/∑kj),C越大,二者的關系越穩定。T為信息化與電子商務的綜合評價指數T=αf(x)+βg(y),α,β為權數,分別取0.6和0.4,協調度D=(CT)1/2,可將耦合度和協調度分為4個階段,0-0.3為低水平耦合低度協調、0.3-0.5為頡頏階段中度協調、0.5-0.8為磨合階段高度協調、0.8-1為高度耦合極度協調。如表1建立地區信息化和電子商務評價指標,并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Xij=Xij-min(X1j,X2j...Xnj)/max(X1j,X2j...Xnj)-min(X1j,X2j...Xnj)。
(二)實證結果
通過計算得到信息化與電子商務的耦合協調度結果,如表2所示,長三角三個省份信息化與電子商務互動強勁,處于高度耦合階段,但地區間協調度存在差異,上海是極度協調,電子商務起步早,發展迅速,推進力度日漸加大,信息化建設的資金充足,信息網絡建設較為完善,信息產業規模大,信息消費比重大;浙江是高度協調,信息化應用效益較高,信息產業發展較快,電子商務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經營業態豐富,電子商務已成為經濟的重要增長點;江蘇是中度協調,相對于上海、浙江而言,江蘇電子商務發展相對落后,缺乏領軍型的龍頭企業和復合型人才。上海和江蘇f(x)>g(y),即信息化的發展優于電子商務的發展,而浙江f(x) 3 結語 長三角各地區整體協調水平呈現出:上海>浙江>江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地區信息化的高低、電子商務發展的軟硬件設施、復合型人才差異,是導致地區不同協調發展水平的原因所在。因此地區需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信息化與電子商務的協調發展水平:政府積極倡導“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同時,積極發展物流等配套產業,同時利用阿里的“千縣萬村”、騰訊的“為村開放平臺”和京東的農村電商等項目,積極發展農村電商,為地區提供優質、高效的“三農”信息;建立人才培訓基地和人才引進通道,為信息化建設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做好技術型、商務型、戰略型等綜合性的人才儲備。 參考文獻 [1]謝康、肖靜華、周先波、烏家培.中國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質量:理論與實證[J].經濟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