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沙沙
摘 要:現今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國內學者對大學生的政治認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但大學生政治認同仍然受到了各種因素的影響。本文通過對國內對大學生政治認同內涵、現狀、影響因素和對策的分析,分析現今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從而找到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增強學校教育的全面性、持續性;加強實證調研的研究,以真實準確的數據為依據,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加強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合力的形成;加大與國外研究的比較等。
關鍵詞:大學生;政治認同;綜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學生是青年一代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祖國的生力軍,是未來事業的接班人。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問題是我國政治社會化的重要命題,關系著我國政治穩定,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進程。因此,加強對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是不容忽視的一項重任。雖然近年來有關政治認同的研究逐漸增多,但是取得的效果仍不理想,就目前情況看,國內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關于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內涵、現狀、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
(一)、關于內涵的研究
關于政治認同的概念在學界眾說紛紜。王成兵、孫靜認為政治認同是指人們在從事公共政治生活中產生的對政治體系的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它表明人們對其所處的政治體系的自覺接受、支持和服從。政治認同一般表現為社會成員對政治價值、政治實體、政治工具、政治制度等方面的認同。[1]邱柏生教授則認為:“政治認同是國民對政治組織、機構及其政治權威采取認可和擁護態度的體驗,是社會協調、民心安定的表征之一”。[2]王浦劬認為,政治認同是指“政治共同體的成員對該政治共同體的肯定和接受。公民對國家制度和執政黨的認同和支持,是一個國家政治得以穩定發展的基礎,也是現代政治的要求,是一種可以維系和鞏固政治穩定的重要政治資源。如果缺乏基本的共識,政治系統將出現不穩定狀態”。[3]包心鑒認為政治認同的實質是對政治統治的合法性形成共識,它“既是把社會成員團結和組織起來的重要凝聚力量,又是激勵和促進社會成員共同奮斗與前進的重要思想基礎,同時還是社會成員共同遵循的價值目標和理想歸宿”[4]
(二)、關于現狀的研究。
國內學者們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現狀的分析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進行闡述的,即在看到積極的一面的同時也要看到存在的問題。歐陽愛權、朱紅葉在對浙江省8所高校進行的大規模問卷調查結果中得出90.5%的大學生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充滿信心。指出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主流積極健康向上,呈現出良好發展狀態。但同時他們也注意到了大學生政治認同呈現的問題:第一,政治認知的感性化、淺表化、概念化;第二,政治價值取向的個體化、多元化、功利化;第三,政治參與知識和技能薄弱、政治心理不成熟。[5]方旭光認為,總體而言,當前我國政治認同的狀況呈現出以下特點:高度認同與認同消解并存,各階層認同差異分化增大,口頭表達的認同與實際的行為之間差異較大,認同狀況的基本類型表現錯綜交織,政治認同中積極主動型的認同不多,被動服從的認同較多,偽認同在公共生活中盛行,政治冷漠狀況嚴重等。[6]張安強則認為,在大學生政治認同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政治認同危機,主要有國家認同危機、政府權威認同危機、政治信仰的危機。此外,大學生存在的政治認同問題還表現為政治冷漠、政治參與不足、政治行為功利化嚴重等。
(三)、關于影響因素的研究。
大學正處于青年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正是青年從校園進入社會的過渡時期,是從“社會人”轉為“政治人”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會受到主客觀兩大因素的影響。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中,代表性的觀點有:元修成等人認為,在多元文化對我國主導政治文化和主流意識形態形成沖擊的背景下,大學生的政治價值判斷出現了一些偏差。陳平、劉潤剛、龍涌瀾對出生不同社會階層家庭的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差異來分析社會分層對大學生政治認同影響的實證研究。結果證明社會分層對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有一定的影響,但不起決定性。劉冬梅認為,“網絡文化具有的中性文化特征,以及網絡的擴散、放大功能嚴重消解了大學生政治認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虛假、善變、現實、疏離的政治認同狀態。”[7]李若衡認為,個體大學生的政治價值觀、政治心理、政治情感受到群體的規范與制約。朋輩精英的政治價值觀反過來也會影響同伴群體的政治價值,最終使他們的政治認同趨同、接近。[8]程波輝認為,中國政治認同變遷的原因具體體現為利益分化、政治分層、文化變遷和全球化國際環境。[9]
(四)、關于對策研究。
大學生政治認同過程中收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要加強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科學化、合理化,就必須找到一整套完整的對策。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發,孫琳認為學校教育在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中發揮著重要功能,首先是知識的傳遞,將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相結合起來,同時要正確處理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關系。[10]張安強認為,加強大學生政治認同還要做到發揮輿論宣傳導向作用,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新媒體事業角度看,黃德林、邱杰認為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路徑選擇:加強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理論教育;體現大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拓展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載體形式。如網絡載體、文化載體、實踐載體、朋輩互促等。[11]從民族團結角度看,趙翠芳在分析新疆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現狀基礎之上認為,加強大學生政治認同還應該做到:全面推行漢語教學,大力推廣普通話,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把傳統形式與現代形式結合起來,加強民族團結教育;要加強校園文化對國家認同教育的引導作用。[12]從多元化背景角度來看,元修成等人認為加強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首先應該確立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目標與原則;其次要深化教育內容和優化結構;再次,拓展教育途徑和渠道;最后,創新教育載體和平臺。[13]
2 大學生政治認同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來的展望
隨著人們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研究的增多,在取得成果的同時任然存在一些值得我們思考的不足之處。根據近年來的研究成果來看,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不足主要表現在:第一,對政治認同的概念研究較多,但關于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概念研究較少,且眾說紛紜,沒有一個較統一的觀點。第二,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內容研究大都以政治認知、政治態度、政治心理和政治行為幾方面為主,缺乏具體的、細致的研究,同時對以不同標準劃分的政治認同所具有的不同內容的研究較少;與國外的比較研究較少。第三,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對策分析中,忽略了發揮合力教育的作用。第四,學者們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調查研究主要是以問卷調查為主,缺乏調查方式的多樣性。同時,在調查對象的選擇方面,主要是對各大高校的本科生為主,對專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博士生的調查略顯缺乏。第五,在調查過程中,學者們所選取的范圍大都以自己所在省市高校為例,并且數量較小,缺乏全國范圍內大規模的調查,這就使得調查結果沒有普遍性,不具代表性。
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必須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鑒于以上問題之所在,對未來的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我們要努力做到:第一,統一思想觀點,研究出具有共識的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概念范疇。第二,根據不同劃分標準,對大學生政治認同各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研究,加強對國外政治認同的關注,并與我國的研究相比較,善于借鑒。第三,在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策略的選擇上,一定要重視學校教育,特別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政治學教育相結合。第四,對于調查研究,充分利用新媒體,創新調查方式方法,使調查對象多樣化。第五,擴大調查范圍,保證調查數據的真實性。
參考文獻
[1]王成兵.現代化進程中的政治認同危機及其克服[J].社會主義研究,1996(1).
[2]邱柏生.淺析我國政治心理學研究的現狀[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4).
[3]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159-162.
[4]包心鑒.政治認同:當代中國政治建設的一項重大任務[N].光明日報,2014-04-09.
[5]歐陽愛權,朱紅葉.大學生政治認同現狀及對策[J],2010.
[6]方旭光.政治認同的基礎理論[D].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6:140.
[7]劉冬梅.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政治認同危機探究[J]南方論刊,2010,(3).
[8]李若衡.朋輩教育在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評論,2013,(4).
[9]程波輝.轉型期中國政治認同重構的研究[J].求實,2008,(2).
[10]孫琳.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內容構建和實踐要求[J],思想理論教育,2014,(30).
[11]黃德林,邱杰.新媒體視野下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對策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4,(2).
[12]趙翠芳.對新疆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15,(122).
[13]元修成.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策略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