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子》包含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道”是老子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暗馈笔怯钪嫒f物的總根源,是事物運動發展的客觀規律,并且促使它們向自己的對立面周而復始的運動。老子認為這些對立雙方相互參透、相互推動,在統一與轉換中發展。但其中也存在一些樸素辯證法常見的局限性,即矛盾雙方對立轉換的直觀性、盲目性、消極性以及片面性。
關鍵詞:“道”;客觀規律;統一;對立轉換;局限性
《老子》是一本富含辯證法觀點的書籍,被眾多學者認為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哲學著作。他將“道”作為他哲學的最高范疇。何為“道”,在《老子》第二十五章對其進行了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人法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根據老子的闡釋,“道”被當做萬事萬物的根源,是在自然界其他事物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的了,具有客觀性和永恒性,體現出它是一種絕對的靜止,“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說明它又是一種相對的朝著反方向的反復運動。除此之外,“道”即是“法”,意味法則、規則,天地循環有著自己的規律?!翱傊?,;‘道有四層意思:第一,總根源;第二,總規律;第三,總本體;第四,總法則。或者說,‘道是一個最高的真理,最高的本體,最高的規律,最高的法則”。 [1] “道”是老子哲學的核心,他的辯證法有其自己的特色。
1 “道”是有規律的
在老子的辯證法中,“反者道之動是對其全方位、深層次的概括。“反者”不但欲指對立面,而且意為無限循環。老子對激烈的社會歷史變動進行了審視與分析,提出世界萬物皆按照一定規律運動發展的觀點,肯定了“道”運行規律的客觀性。萬物產生“道”,“道”又存在于它們之中,所以事物是依照“道”自身特有的規律運行,決定著人與社會的關系。這個思想在社會活動領域中有諸多表現,例如商道、政道、養生之道等。所謂“商道”,是指建立的一些適合企業發展的機制,如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可以帶來高質量的商品,以穩定客源;合理節約成本可以提升資金利用率,以保證企業日常運轉;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制定獎懲機制,可以使員工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以鞏固人才資源。企業只有根據諸如此類的規則進行調整,才能資源優化配置,獲得好的前景。所謂“政道”,便是要求凡從事整治活動的人士,應“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必?。”[1]也就是與人民群眾維持血肉聯系,為他們的根本利益而謀福祉,政界工作者只有按照這些客觀規律行事才不會落入犯罪的深淵。所謂“養生之道”,是指在經濟迅猛發展的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越高,就越注重自我保養,老子的養身理念對于身體的健康和社會的和諧皆有益處,他主張“‘道法自然,以‘順養生;燕處超然,以‘柔養生;上善若水,以‘智養生;勤而行之,以‘德養生;負陰而抱陽,以‘和而養生;為之于未有,養生貴在‘先;甚愛必大費,養生貴有‘度;慎終如始,養生貴守‘恒?!?[2]
2 對立面的相互關系
(一)相互依賴的關系
“世界上萬事萬物之能夠發展,是以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為前提的。事物與事物之間是相互關系的,才可能從一種事物轉化為另一種事物;事物內部各方面是相互聯系的,事物才可能有產生、發展和衰亡的變化?!盵3]老子站在一個普遍的、抽象的角度看待問題,認為人不但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活動于社會中。所謂“自然界”,是先于人類而存在的,不以人類活動為中心,是社會產生的基礎,是物質生產活動的原始資料。而“社會”是在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產物,滿足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為人類的物質生產提供場所。二者雖然是對立的,但卻是統一的,它們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如同《老子》第四十二章所講:“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鄙扇f物的陰、陽兩個對立面相輔相成,緊密聯系,它們相交而成為一種和諧的狀態。就長遠的歷史而言,有諸多類似于“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保ā独献印返诙拢┑默F象存在。比如: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是無法并存的,馬克思、恩格斯還以“消滅私有制”為終極目標。但這對立的兩種制度卻在我國得到了統一,在鄧小平“一國兩制、和平發展”政策的引領下,我國不僅收復了香港和澳門,還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就目前而言,也存在著對立面統一的現象。如:我國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健全法制社會,以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倡導決策公平、執行公平、服務公平、結果公平?!耙苑ㄖ螄睂儆凇皡栒狈懂?,“以德治國”屬于“仁政”范圍,二者雖對立卻也統一。
(二)對立的一面如果其特點達到一定程度,就會表現出對立一面的特點
《老子》第二十二章寫道:“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天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崩献由朴趶氖挛锏膶α⒔y一中全面把握它們的關系,善于透過紛繁雜陳的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他發現矛盾雙方是相互貫通的,它們從對方中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發展,若其中一方發展到某個階段時,就會表現出對方的特點。有形之物的“大”必定由“小”長成,歷久之事的“多”必定由“少”積累,萬物都是循序漸進而成,整體的性質包含部分的性質,一方的特點體現對立一方的特點。所以,“曲”中才能有“全”,“枉”中才能有“直”,不自我吹捧別人反倒覺得你是有真材實干的,不自我標榜他人才會認為你是有功勞的。這也正是“大成若缺”、“大巧若拙”的體現。
(三)進一步發展,對立雙方是會相互轉換的
“塞翁失馬,焉知非?!边@一家喻戶曉的成語使我們明白“福禍相依”的道理。老子也曾說過:“正復為奇,善復為襖。”(《老子》第五十八章),世間的事物皆有兩面性,對立的雙方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此消彼長,當達到一定界限后,它們便會調換原有的位置重新運動。這種辯證思維告誡我們在順境中不能得意忘形,學會居安思危;激勵我們在逆境中不能萎靡不振,學會堅定信心。矛盾雙方相互轉換不僅僅是理論,還在實際中有所體現。例如:美國的蘋果公司現今在電子市場上做得“如魚得水”,其產品受到眾多消費者喜愛,但曾經的他們也面臨過資金短缺幾乎倒閉的危機,經喬布斯的不懈努力最終還是解決了困境,并且發展至今。除此之外,美國微軟總裁比爾蓋茨每日都會提醒自己和公司員工,“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十八個月?!盵4]此種憂患意識正是我國現階段一些領導人所缺乏的,他們一經習近平主席的“反腐行動”便暴露無遺。不正當的歡樂積累到一定程度終將被痛苦所取代,不符合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東西終將被歷史所推翻,這是因為同一性和斗爭性的相互制約和相互轉化,構成了一切事物的運動發展 。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都已明白“自滿驕橫走向無能腐敗”的道理,正如戰國晉楚城濮之戰、三國官渡之戰和東晉秦的晉淝水之戰,都是小國勝大國的戰例,弱何以勝強?因柔弱謹慎小心又踏實,時刻抱有危機感,而大國自持兵強馬壯,驕傲蠻橫又自大,最后兩軍相逢柔弱變剛強,剛強蛻為柔弱。
3 老子辯證法思想的局限性
(一)直觀性
“道可道,非常道?!保ā独献印返谝徽拢暗馈笔翘斓厝f物的原始狀態,總根源以及基本性質,而且是一種相反相成的運動,其表現為對立面相互轉換、相互推動、相互發展。但是老子并沒有解釋矛盾轉換的原因,他認為這是自然而然的,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是“道”的特征與作用。因為“道”不可言說,所以這種轉換是無法通過語言來描述的。老子對于“對立面轉化”的觀點缺乏可靠的科學證明體現了其思想具有一定的直觀性。
(二)盲目性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為謂微明?!保ā独献印返谌拢┲v解的是“物極必反”的客觀規律,可是老子并沒有說明對立雙方轉化需要的條件,即矛盾產生、發展、轉換的“度”,也就是事物保持自身狀態的界限。譬如:在標準氣壓下,超過100攝氏度水就會蒸發成汽,低于0射攝氏度水就會凍結成冰,這個0攝氏度到100攝氏度間的范圍就是“度”。[5]老子認為凡事都要從反面入手,離開一定條件矛盾也可轉換,這一點體現了其思想的盲目性。
(三)消極性
老子對矛盾轉換規律的實際運用,是讓人們少有作為,這體現在他的“無為而政”上,認為國家不需要加注諸多治理措施,也會國榮昌盛,就算是奪取天下也可同理而論,“將欲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保ā独献印返谒氖苏拢┰谏钪校献佑谩爸湫郏仄浯啤浒?,守其黑?!保ā独献印返诙苏拢┑脑瓌t保身處事,并且勸告世人只要什么都不做,各種問題也會迎刃而解,這些都是他思想中消極一面的體現。雖然有律可循有助于事物向我們預期的方向發展,但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是必不可少的。缺乏實際行動的憧憬是虛幻的,缺少個人能動性的客觀規律也只能是理論知識,沒有現實意義。只有實踐才是把思想轉為現實的橋梁,而老子的觀點恰好相反,這體現了一定的消極性。
(四)片面性
在老子的觀念中,“‘虛是‘道的本身,‘靜是‘道的根基,由靜生動,動復歸靜,‘虛、‘靜是萬物的本性?!盵6]是它們亙古不變的定律。事物雖朝著自己反方向循環運動,但只是暫時的,是基于“靜”的前提下的相對運動,它終將會回歸到天賦的本性即“靜”?!办o為躁君……躁則失君?!保ā独献印返诙拢┐颂幍撵o和動是對立面,寧靜控制躁動,說明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老子雖承認運動,但卻把運動歸源于靜止,突出了其片面性。
4 總結
老子的哲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思辨性,“道”是其核心。他從世間百態中提煉出的辯證法思想雖然不完全正確,但仍有其自己的特點。所謂“道”即由對立統一的事物依照矛盾雙方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客觀規律,在絕對靜止基礎上的相對運動。而他辯證法思想局限性在于對對立面轉換的認識缺乏科學的說明,認為任何事情都應該從反面著手理解,對規律的把握和事物本質的認識具有一定的消極性和片面性。從總體上講,老子的辯證法仍處于樸素辯證法的范疇,有許多不足的地方,但在我國思想文化領域里仍然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具有頗多的現代價值。
參考文獻
[1].《老子辯證思維與人生智慧》,趙倓,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 [6]
[2] 《老子思想與現代社會》,劉本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347]
[3]. 《老子辯證思維與人生智慧》,趙倓,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 [20]
[4].《老子現代版》,戴建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李秀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174].
[6]. 《老子辯證思維與人生智慧》,趙倓,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楊茜(1992—),女,漢族,重慶市萬州區,重慶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