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莉莉,楊金妮,張旭峰,夏櫻珮,謝曉云
(嘉興學院醫學院護理系,浙江 嘉興 314001)
?
嘉興市骨質疏松流行病學調查分析①
汪莉莉,楊金妮,張旭峰,夏櫻珮,謝曉云
(嘉興學院醫學院護理系,浙江 嘉興 314001)
摘要:目的:了解人群的骨質情況,為骨質疏松的篩查、預防提供科學依據。方法:采用病例搜索的方式,在足跟部采用韓國OsteoSys超聲骨密度儀SONOST3000進行全干式測量。根據WHO的骨質疏松診斷金標準(骨質疏松:T值≤-2.5;骨量減少:-2.5 關鍵詞:骨密度;骨質疏松;流行病學 目前,全世界約有2億人患骨質疏松(osteoporosis, OP),我國2010年流行病學調查顯示,70歲以上女性OP患病率為40.0%~59.3%,男性為14.2%~18.9%[1]。OP是一種患病率高、易漏診且難以徹底治愈的疾病[2,3],OP的并發癥可致殘、致死,治療耗資巨大,給患者、家族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身心創傷。OP在1996年被列入國家“九五”攻關項目,近年來,OP防治已引起我國政府的重視。我們于2015-04~2015-08在嘉興市進行了對OP的流行病學調查。 1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在嘉興市選取年齡在25~103歲的城鄉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和骨密度檢查。入選對象為:意識清楚、有閱讀能力或可用語言表達的、與調查人員溝通無障礙者;進行骨密度測量者,無繼發性骨質疏松者;經研究者說明目的后,被調查對象愿意配合者。排除標準: ①重大器質性疾病;②骨疾病,已知或者可疑的惡性腫瘤史; ③長期使用影響骨代謝藥物如利尿、肝素、糖皮質激素等。其中選取女743例(53.57%),男644例(46.43%)。 1.2方法 采用韓國OsteoSys超聲骨密度儀SONOST3000,進行足跟部的骨礦物質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和骨質指數(BQI)的全干式測量,記錄受試者的T值(SD)。用病例搜索的方法,通過臨床檢診調查骨質疏松癥的主要發病人群、可疑致病因素、防控措施等。 1.3統計學方法 根據《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治指南(2011)》[4],參照經過修正的 WHO 推薦標準[5],采用T值評定法(受檢者與同種族、同性別的健康成年人群的 SOS 平均值相比較,以人群標準差為單位表示),即T≥-1.0為骨量正常;-2.5 全部數據輸入Excel數據庫,用SPSS19.0軟件對資料進行趨勢檢驗、卡方檢驗、描述性統計、單因素相關分析及均值比較。 2結果 2.1研究對象的一般情況 共調查嘉興市市民1387例,其中女743例(53.57%),男644例(46.43%),年齡25~103歲,平均(50.22±13.74)歲。分組以年齡相差10歲為一組,其中25~34歲的女52例,男23例;35~44歲的女163例,男177例;45~54歲的女316例,男371例;55~64歲中的女74例,男34例;65~74歲的女56例,男15例;75歲以上的女82例,男24例。 2.2年齡、性別與骨密度(T值)的關系 經統計,骨質減少率為39.00%(555/1423),女性組46.36%(357/770),男性組30.32%(198/653);骨質疏松率為2.95%(42/1423),女性組5.19%(40/770),男性組0.31%(2/653)。 表1 年齡與骨密度(T740o值)的關系趨勢 經趨勢檢驗,女性隨著年齡的增大,骨質疏松率有增高的趨勢(χ2=316.039,P=0.000);,男性隨著年齡的增大,骨質疏松率有增高的趨勢(χ2=43.891,P=0.000)。經χ2檢驗,骨質疏松檢出率男女比較,年齡在45歲以上者差異顯著,P=0.000。總體看在15~24,45~54,55~64,65~74以及74歲以上,年齡對于t值有明顯相關性,P=0.000,在25~34,年齡與t值有一定相關性,P=0.039,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2 不同年齡組性別與骨密度(T值)的關系 注:分組以年齡相差10歲為一組,25~34歲為第1組,1:與25~34歲年齡組比較,P<0.05;以此類推;2:與35~44歲年齡組比較,P<0.05;3:與45~54歲年齡組比較,P<0.05;4:與55~64歲年齡組比較,P<0.05;5:與65~74歲年齡組比較,P<0.05;6:與75歲~比較,P<0.05。 隨年齡的增長,骨密度均有變化。女性以55歲為界,界前各組間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界后各組測定值較界前明顯下降,P=0.000 ,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男性在35~44歲,55~64歲和74歲~組,其各組前后骨密度有一定的差異。男性骨密度變化不明顯。 3討論 從表1中可以知道,不論男女,隨著年齡的增長,OP的發生率都是呈現一種線性增長模式,年齡是骨折,特別是脆弱性骨折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6]。隨著年齡增長,骨形成和骨吸收過程的平衡被打破,骨質減少,骨脆性增加,形成老年性骨質疏松 (senile osteoporosis ,SOP)。但年齡并非單一獨立的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狀況也越顯復雜[7],患有多種其他疾病并服用多種藥等都會使骨量減少、骨組織微結構退化進而導致骨骼脆性增加。 經分析,≥45歲的女性和同一年齡段男性的骨密度比較有明顯差異,年齡≥55歲的女性骨密度測定值各組間存在明顯差異,與文獻結果一致[8]。這差異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絕經后婦女的卵巢功能逐漸衰弱,血中的雌激素水平降低,使絕輕后婦女骨代謝呈負鈣平衡,形成絕經后骨質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另一方面婦女分泌的雌激素能刺激Th2細胞產生更多的抗體,發揮體液免疫效應,根據文獻[9]發現絕經后期婦女Thl細胞水平升高,Th2細胞水平降低。處于圍絕經期的婦女由于雌激素的下降,體液免疫效應降低,如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產生,以及糖皮質激素這些藥物的使用,都能誘導OP的發生。 OP經常被認為是發生于女性的疾病。然而資料顯示39%的骨質疏松性骨折發生于男性,但男性與女性OP的病理生理機制有所不同[10]。從表中可知,男性在35~44歲,55~64歲,其各組前后骨密度有一定的差異,分析年齡的分布和臨床研究資料,發現與其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飲食息息相關,有臨床研究表明,OP的發生與不良的生活習慣及飲食相關,依次是活動過少(缺少日曬)>嗜酒>吸煙>喜食肉類>喜多鹽飲食>常飲咖啡(或可口可樂飲料),尤其在Several的研究中明確表明肌肉的力量和骨密度呈正相關關系[11]。35歲為男性事業的上升期和穩定期,運動的減少、不良的飲食結構、吸煙、酗酒成為日常應酬習慣,這些都能導致他們的肌肉力量降低,骨骼中礦物質密度變低,進而導致OP的產生。對于年齡>55歲的男性,我們在考慮他們可能會發生SOP的同時也要進行全面地深入地分析,考慮是否會有其他原因會引起繼發性骨質疏松問題的發生。 參考文獻: [1]Zhu H, Fang J, Luo X, et al. A survey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healthy Han adults in China[J]. Osteoporosis Int, 2010, 21(5):765-772 [2]Shepherd AJ, Cass AR, Ray LA, et al.Treatment for older men with fractures[J]. Osteoporosis Int, 2012, 23(3):1041-1051 [3]Sale J, Beaton D, Posen J, et al.Systematic review on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osteoporosis investigation and treatment in fragility fracture patients[J]. Osteoporosis Int, 2011, 22(7):2067-2082 [4]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治指南(2011年)[J].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11,04(1) [5]Carne, Kirsty. Osteoporosis and fracture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 Practice Nurse,2015, 45(5):42-46 [6]Jerilynn C Prior,Lisa Langsetmo,Brian C Lentle,et al.Ten-year incident osteoporosis-related fractures in the population-based Canadian Multicentre Osteoporosis Study — Comparing site and age-specific risks in women and men[J].Bone,2015,71:237-243 [7]Switzer JA, Jaglal S, Bogoch ER. Overcoming barriers to osteoporosis care in vulnerable elderly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s [J]. J Orthop Trauma, 2009, 23(6): 454-459 [8]李曉冬,陳建庭,王建鈞,等. 珠海地區575 名女性骨密度測定及骨質疏松癥危險因素初析[J]. 現代醫院,2012,12 (4):8-10 [9]凌晨,錢忠萍,顧宗江,等.圍絕經期和絕經后期婦女雌激素水平與Th1/Th2平衡的關系[J].廣東醫學,2014,(19):3026-3028 [10]Kanis JA, Bianchi G, Bilezikian JP, et al. Towards a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consensus in male osteoporosis[J]. Osteoporosis Int,2011,22(11):2789-2798 [11]Cvijeti Selma, Grazio Simeon, Gomzi Milica, et al. Muscle strength and bone density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rheumatic conditions: cross-sectional study[J]. Croatian Medical Jour nal,2011,52 (2):164-170 基金項目:①2015年度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編號:201510354022。 作者簡介:汪莉莉(1994~)女,浙江寧波人,在讀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R6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104(2016)04-0097-02 (收稿日期:2016-0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