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夫,李昀昊,廉曉宇
(1.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2.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0)
?
20例老年患者經皮氣管切開術的治療體會①
李英夫1,李昀昊2,廉曉宇1
(1.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2.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0)
摘要:目的:探究經皮氣管切開術操作方法,并就其臨床治療效果及應用注意事項予以分析。方法:選取2013-01~2016-01在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腦出血和顱腦損傷昏迷的患者40例,所選取患者均采用經皮氣管切開術和普通氣管切開術實施治療。結果:所選取40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未出現手術失敗狀況,經皮氣管切開組術前準備時間 (10±5)min ,普通氣管切開組術前準備時間為(30±5) min,經皮氣管切開組手術時間 (7±2)min,普通氣管切開組為(20±3)min,經皮氣管切開組手術出血量 (6±2)mL,普通氣管切開組 (15±3) mL,經皮氣管切開組手術的創傷程度小于普通氣管切開組,手術費用上看無顯著差別。結論:針對腦出血和顱腦損傷昏迷患者,對其采用經皮氣管切開術,不僅手術操作方便簡單,且可完成于病區床邊,創傷較小,不對氣管軟骨環造成損傷,手術時間較短,出血量少,術前準備時間短,且后續并發癥較少,術后頸部不存在明顯性瘢痕,在臨床中具有很好應用推廣價值。
關鍵詞:經皮氣管切開術;效果;優點;普通氣管切開術
經皮氣管切開術(PT)作為一種損傷小、簡單方便且快速的術式,在國內外已得到廣泛應用[1]。我院自2015年1月采用此術式治療以來,直至2016年1月,已完成20例腦出血和顱腦損傷昏迷患者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且基本對傳統常規氣管切開術予以取代,現就治療過程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01~2016-01在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腦出血和顱腦損傷昏迷的患者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65~78歲,平均68.4歲。所選取患者均接受住院治療。其中重度顱腦損傷昏迷患者為12例,經GCS評分其結果為8分以下;腦出血患者為22例,其中基底節出血為18例,其余4例為腦橋出血;此外,重度顱腦損傷且合并有ARDS為6例。經皮氣管切開組在床旁進行手術,普通氣管切開組在手術室進行手術。
1.2手術方法1.2.1器械準備
手術均采用portex氣管切開套裝,其中不包含擴張鉗,擴張鉗消毒后可反復使用,故此可實現成本降低,且其優勢在急救中可充分體現。
1.2.2體位
取仰臥位,肩下墊枕,頸部伸直[2]。
1.2.3手術過程
肩下墊枕,保持頸部伸直,常規消毒。取環狀軟骨下一橫指,在1~3氣管環表面,進行操作,當完成后,于正中位處,采用中指及食指固定氣管,對皮膚實施橫向切開操作,此外,對皮下組織實施2cm橫行切開,采用穿刺針對氣管實施刺入操作,此時應與內盛鹽水注射器相連接,此處相應要點在于,應在身體側,布置穿刺針斜面方向,當患者存在落空感滯后,對刺入氣管情況予以證實,此時應將注射器當中相應水泡實施抽取操作,然后將注射器給與拔下,沿穿刺針方向,于內腔位置將導絲送入其中,當導絲完成進入氣管操作后,患者則表現為咳嗽癥狀,此為相應咳嗽反射,將穿刺針實施推出操作[3],順導絲方向,將擴張器行下送入,突破氣管前壁,退出擴張器,然后再次順導絲方向,將Pertax氣管擴張鉗伸入內部,并促使擴張鉗相應擴張部分,在方向上與身體端保持一致,對擴張鉗實施左右張開操作,并將氣管瘺口予以擴大[4],此外,還應將氣管內分泌物予以及時吸出,退出擴張鉗,沿著導絲,將氣管套管放入氣管內,放置完畢后,氣囊充氣,其量控制在8mL,阻止滲出的血液進入氣管,固定氣管套管[5]。普通氣管切開,體位與前者相同,頸部多采用縱行切口,長度為3.0cm,逐層切開,用拉鉤牽開,縱行切開氣管軟管環或將前壁的氣管軟骨環切除,放置氣管套管,固定氣管套管后,切口上下需要縫合。
1.2.4操作中注意事項
①進行此項操作中,導絲始終留置于氣道內,導絲放入氣管后,可再向里延伸2~3cm。②就皮膚切口而言,其過大或過小均不宜,其大小應能容納氣管套管最為合宜。③就造口位置而言,其不宜過低,如若其位置較之5氣管軟骨環,存在較低狀況,則對胸膜及血管造成損傷狀況。④完成置管后,及時空氣填充氣囊,及時吸出氣管內異物,防止出現其向氣管遠端流動狀況,造成肺部感染狀況的發生。所以,即便是開展盲穿操作,其所造成的危險也不易過大[6]。⑤針對過于肥胖患者而言,應對此項操作予以避免,由于肥胖患者頸部肌肉存在較厚狀況,且套管較難置入。在開始手術前,應就實施常規氣管切開相應準備予以做好,然而由于針對體重在100kg以上患者而言,在開展經皮氣管切開術操作時,也能較為順利的完成。⑥當在床旁實施經皮氣管切開術操作時,如果操作困難,則需該為普通的氣管操作[7]。⑦就經皮氣管切開術而言,其主刀醫師應熟悉頸部解剖和常規氣管操作的知識。⑧所使用穿刺針的相應斜面,其方向應與身體側同向。利用中指和食指于正中位,將氣管實施固定,此步驟乃整個手術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應在環狀軟骨下方,防止損傷環狀軟骨,對皮膚切口實施橫向切開操作,長度為2cm左右,太短造成下管困難,太長則需縫合切口的操作[8]。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 比較兩種手術方式術前準備時間、手術時間、手術失血量的統計學差異。
2結果
經皮氣管切開術操作時間明顯的短,所選取20例患者均無手術失敗病例。且手術時間區間均在5~15min,平均則為10min。在手術過程中,存在導絲置入困難患者為1例,當將穿刺針予以退出一些后,再次送入。此外,切口出現少許滲血為1例,當完成壓迫操作后,并予以縫合之后達到止血效果。術后實施相應隨訪工作,時間為3~6個月,結果顯示,為出現氣胸、皮下氣腫及出血狀況。經皮氣管切開組與普通氣管切開組做了如下的對比,見表1。
表1經皮氣管切開組與普通氣管切開組對比

經皮氣管切開組普通氣管切開組術前準備時間(min)10±530±5手術時間(min)7±220±3手術出血量(min)6±215±3
經皮氣管切開組與普通氣管切開組,兩組病例在術前準備時間、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上具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5)。
3討論
經皮氣管切開術(PT)作為一種損傷小、簡單方便且快速的術式,在國內外已得到廣泛應用。通常醫師對常規氣管切開術較為多用,此種手術需在手術室予以完成,且需經驗豐富或五官科醫師實施手術操作。但術后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系列的并發癥狀況。因此,如何采取有效舉措,對氣管切開術相應安全及快速予以提升,乃是當今相關領域所關注及探討的熱點課題。經皮氣管切開術作為一種易比較嫻熟的手術方式,其利用氣管擴張鉗,對氣管瘺口給與快速形成,至此,實現手術時間的較大縮短。盡管采用經皮穿刺包,在具體的費用方面較為昂貴,對于一些基層醫院較難普及,但是通過對擴張鉗予以重復利用,便可對其應用成本予以降低,并且其優勢可在急救當中予以充分體現[9]。通過本次研究可知,所選取的20例患者均對經皮氣管切開術予以首次運用,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依據臨床實踐可知,經皮氣管切開術不僅在手術室內能夠完成,經皮氣管切開術,可在床旁操作,消毒后操作時間一般為5~10min,從操作時間上看,明顯短于傳統的手術室內的氣管切開,要明顯短于后者。針對神經外科病人來講,當其實施氣管切開操作時,其在病情方面已多為較重,因此,對經皮氣管切開術予以選擇十分必要可迫切。特別是那些處于昏迷狀況及上頸段病變或顱后窩的神經外科患者,其在臨床手術上應用價值更為凸顯。在手術操作中,由于其橫向切口較小,且對皮下組織不需要實施過度的分離,對氣管環不需要切斷,因此,在應用上更具安全性,且還具有出血少、簡便、實用及迅速的優點,其不僅在愈合方面較快,且并發癥較少及創口瘢痕不明顯,因此,其應用價值及效果更為突出[10]。
綜上所述,針對腦出血和顱腦損傷昏迷患者,對其采用經皮氣管切開術,不僅手術操作方便簡單,且可完成于病區床邊,創傷較小,不對氣管軟骨環造成損傷,手術時間較短,且后續并發癥較少,術后頸部不存在明顯性瘢痕,在臨床中具有很好應用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羊香芬, 李嫦珍, 湯佩妲,等. 經皮氣管切開術治療重型顱腦疾病的護理體會[J]. 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2010, 31(06):706-707
[2]張龍久, 高科. 微創經皮擴張氣管切開術在64例ICU危重患者中的應用體會[J]. 貴州醫藥, 2013,(9):797-799
[3]金艷鴻, 付麗, 紀偉. 21例危重患者經皮氣管切開術護理體會[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2, 16(2):31-32
[4]宋波, 劉奇, 王碩,等. 經皮氣管切開術在重度顱腦損傷中的應用體會[J]. 江西醫藥, 2009, 44(2):120-122
[5]紀考云. ICU重癥患者經皮擴張氣管切開術的護理體會[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3,(20):3081-3082
[6]王雅娟, 申秋月, 謝湘桂. 重度顱腦損傷經皮氣管切開術后護理的體會[J]. 中國醫藥導刊, 2004(5):367
[7]詹靜曄. 重癥監護室呼吸機支持患者經纖維支氣管鏡下行經皮氣管切開術的護理體會[J]. 實用醫技雜志, 2011,(5):548-549
[8]王倩. 經皮氣管切開術在重癥顱腦損傷中的應用體會[J]. 中外醫學研究, 2010, 08(27):142
[9]邱俏檬, 李賀, 盧中秋,等. 經皮氣管切開術在急診科危重病救治中的應用價值[J]. 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 2009(3):153-154
[10]陳啟康, 黃繼輝, 蔡厚洪,等. 經皮擴張氣管切開術在重型顱腦損傷救治中的應用體會[J]. 創傷外科雜志, 2008, 10(4):360
作者簡介:①李英夫(1979~)男,黑龍江明水人,碩士,主治醫師。
中圖分類號:R6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104(2016)04-0140-02
(收稿日期:2016-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