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佳,李 濤,江 策,張疆弢,管曉燕
(1.遵義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貴州 遵義 563000;2.遵義市第二人民醫院口腔科,貴州 遵義 563000)
?
Twin-block矯治器用于青少年安氏Ⅱ1患者雙期連續性矯治后側貌軟組織變化分析①
王家佳1,李濤2,江策1,張疆弢1,管曉燕1
(1.遵義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貴州 遵義 563000;2.遵義市第二人民醫院口腔科,貴州 遵義 563000)
摘要:目的:分析Twin-block用于青少年安氏Ⅱ1下頜后縮患者雙期連續性矯治后軟硬組織變化的相關性。方法:選擇36例下頜后縮的患者進行雙期連續性矯治,用Twin-block進行第一期治療,緊接著直絲弓矯治器進行第二期治療,X線頭影測量進行治療前后軟硬組織分析,并對矯治前后軟組織美學指標改變量與硬組織改變量進行相關分析。結果:除了頦溝傾角治療前后未見明顯差異外(P<0.05),上唇-審美平面距、下唇-審美平面距治療后較治療前降低,其他指標治療后較治療前顯著升高。除了頦溝傾角的改變量與硬組織改變量沒有相關外,其余軟組織改變量均與部分硬組織的改變量呈正相關關系。結論:Twin-block用于雙期連續性矯治下頜后縮患者軟組織側貌的變化主要源于下頜體長度的增加、B點的前移、上切牙的直立及由此引起的上下頜骨矢狀關系的改變。
關鍵詞:側貌美學;相關性分析;雙期連續性矯治;Twin-block
軟組織側貌是人們評價顏面外形最直接的指標,而正畸作用力只能直接作用于牙牙合骨等硬組織,多項研究表明正畸作用力可間接帶來一定的軟組織變化及軟硬組織改變具有一定的相關性[1~3],本文主要探討Twin-block對替牙晚期及恒牙列初期行雙期連續性矯治后安氏Ⅱ1患者軟組織側貌的改變,并探討矯治前后軟硬組織改變量的關系,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樣本選擇
選擇遵義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正畸科替牙晚期或恒牙列初期安氏Ⅱ1錯牙合患者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齡11~14歲,平均12.6歲。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均為磨牙遠中關系,前牙覆蓋>5mm,≤10mm,覆合Ⅱ~Ⅲ度,上頜正常或輕微前突,下頜后縮,ANB角≥5°。側位頸椎片提示患者尚處于生長發育期。牙列輕度擁擠或無擁擠,口內牙列基本替換完畢,未受過外傷,未接受過正畸治療;無明顯關節癥狀,合作性良好患者。排除標準:頦部受過外傷者;面部畸形偏斜者;接受過正畸治療者;按照劉紅彥[4]標準排除不配合患者。
1.2方法
雙期連續性矯治:第一期采用Twin-block促進下頜發育糾正頜骨關系的異常,平均療程6個月(對于上頜牙弓狹窄的患者同時進行上頜的擴弓);緊接第二期通過固定矯正治器作整體牙的移動和精細調整,平均療程18個月。所有研究對象均被拍攝治療前后正中咬合位的X線頭影測量片,由研究者集中一段時間定點測量,每張片子測3次,去異常值,取平均值。硬組織測量項目16項,軟組織參照羅衛紅等人[5]的測量項目9項上唇-審美平面距(Ls-E)、下唇-審美平面距(Li-E)、上唇傾角(A′Ls-FH)、下唇傾角(B′Li-FH)、頦溝傾角(Pg'B′-FH)、頦唇溝角、Z角、面凸角(G-Sn-Pg)、面角(FH-Ns-Pg)。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l9.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利用配對t檢驗比較軟組織測量指標的變化,并對治療前后軟組織美學指標改變量與硬組織改變量進行相關分析。
2結果
2.1軟組織測量結果
上唇-審美平面距,下唇-審美平面距治療后較治療前降低,除了頦溝傾角治療前后未見明顯差異外,其他指標治療后較治療前顯著升高。見表1。

表1 各軟組織指標矯治前后配對比較±s,n=36)
2.2軟硬組織改變量的相關性分析
軟硬組織改變量的相關分析顯示,上唇-審美平面距(Ls-E)改變量與ANB、U1-SN、wit值改變量,下唇-審美平面距(Li-E)改變量與SNB、ANB、 Mp-FH改變量,上唇傾角(A′Ls-FH)改變量與U1-SN改變量,下唇傾角(B′Li-FH)改變量與U1-L1、L1-Mp、wit改變量,頦唇溝角改變量與MP-FH、U1-L1,Z角與ANB 、Mp-FH及Wit改變量呈正相關。面突角(G-Sn-Pg)改變量與SNA、ANB改變量,面角(FH-Ns-Pg)改變量與L1-MP改變量呈正相關,頦溝傾角(Pg'B′-FH)未表現出與任何硬組織有相關關系。

表2 軟硬組織改變量的相關性分析
注:*在0.05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在0.01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3討論
3.1Twin-block對軟組織的影響
隨著人們對美學認識的不斷增加,如今的患者和醫生不僅對牙齒和骨骼的變化感興趣,且對正畸治療所引起相關軟組織的變化更為關注,有學者認為軟組織在衡量矯治效果方面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6~8],因此分析判斷軟組織的形態及變化顯得非常必要。本研究選取羅衛紅[5]等應用的軟硬組織測量指標進行測量,結果顯示上唇至審美平面距離和下唇至審美平面距離均降低,與側貌美學有密切關系的面凸角、面角、Z角增大,提示軟組織側貌較矯治前變為平直,上唇傾角、下唇傾角、頦唇溝角、頦溝傾角增大,說明唇部軟組織有內收,其產生的軟組織效應主要表現為:上切牙直立,上唇凸度減小,下頜位置前移,頦唇溝變淺,軟組織面型趨于直面型。
3.2Twin-block矯治前后軟硬組織改變量的相關性
王興、王壬[9,10]等以審美平面作為基準平面進行研究,認為軟硬組織之間是有關聯的,正畸治療不能直接改變軟組織,而只能通過移動牙及少量的基骨變化對軟組織側貌產生一定影響,因此關注硬組織改變對軟組織側貌美學指標改變的影響有著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對軟硬組織指標變化量的相關分析顯示上唇-審美平面距(Ls-E)改變量與ANB、U1-SN、Wit值改變量呈正相關,下唇-審美平面距(Li-E)改變量與SNB、ANB、 Mp-FH改變量呈正相關,表明上下唇-審美平面距與ANB角關系密切,同時唇部位置與前牙角度的大小有關。上下唇傾角較矯治前均有增大,顯示分別與上下前牙的改變量呈正相關。面突角(G-Sn-Pg)改變量與SNA、ANB改變量呈正相關關系,由于ANB、SNB、Wit值反映了上下頜骨的位置關系,從另一個角度看,上下基骨的位置 、骨組織的側貌突度對軟組織側貌形態有影響,即是反映了上、下頜骨及上、下中切牙的傾斜度均能影響面部的協調與美觀 。因此在正畸治療中要盡量使這些指標得以改善,從而可使患者軟組織側貌變得協調。 頦溝傾角由羅衛紅提出[5]為軟組織頦前點和頦唇溝點連線與FH平面所成的后下角,代表頦唇溝傾斜的程度,頦溝傾角雖然較矯治前有增大,但沒有統計學意義,且相關性分析表明,頦溝傾角改變量與硬組織改變量無顯著相關性。分析原因可能為功能矯治過程中,下頜的前移雖然引起上下頜骨的矢狀關系的變化,但下頜前伸時頦肌緊張度有一定增加,頦溝傾角變化不明顯。Z角即Pog與上下唇較突唇突點連線與FH平面構成的交角,Z角的減小反映了上頜前突或下頜后縮的加重,本研究中Z角較矯治前增大,且多數患者軟組織頦前點至最突唇的連線,由原來下唇或上唇較突經矯治后變為該線切過上唇,下唇與此線相切,或在該線稍后,表明鼻唇頦軟組織側貌變得協調。研究顯示Z角的改變量與ANB角、Wit值改變量呈正相關關系,因ANB角、Wit值反應了硬組織畸形的嚴重程度,即為上頜前突或者下頜后縮,表明Z角與ANB、Wit值變化一致,Z角可作為測量側貌軟組織的特征性指標。頦唇溝角矯治前后差異性顯著,且相關分析顯示頦唇溝角改變量與MP-FH、U1-L1改變量呈正相關關系,可能因為矯治前下頜處于后縮的位置,多數患者矯治前下前牙唇傾下唇外翻致頦唇溝角過小,經矯治后面下1/3高度增加,下頜平面角增加,下前牙唇傾度減小,下唇內收下唇卷縮度減小,從而頦唇溝角變小。
綜上所述,經Twin-block雙期連續性矯治后,前牙變直立、上唇凸度減小,上唇至審美平面距離減小,下頜前移,B點前移,面角、面凸角變大,上下頜骨趨于協調,患者側貌的改變可能與下頜的前移,下面高增加,前牙變得直立,前牙覆蓋減小有關,這和其他學者的觀點基本一致[11]。此外,前牙的位置和角度對唇部影響較大,從而影響軟組織面型,在二期矯治中可通過擴弓或拔牙獲得的間隙將唇傾的前牙內收,改善上下中切牙傾斜度,使軟組織唇部與頦部達到和諧。對于有生長潛力的青少年Ⅱ1下頜后縮患者應用Twin-block矯治器進行雙期連續性矯治,能夠糾正上下頜骨矢狀不調,改善下頜后縮患者的顏面美觀,在矯治設計時,應充分考慮軟硬組織的相關性。
參考文獻:
[1]歐陽莉.高角拔牙病例治療前后牙齒位移與 軟組織頦部改變的相關性研究[J].北京口腔醫學,2013,21(4):223-226
[2]牛曉雯,高輝,張麗萍,等.骨性Ⅲ類患者雙頜手術后軟硬組織變化及其相關性研究[J].口腔醫學研究,2011,27(7):568-570
[3]何育薇,賴文莉,李璐,等.最大支抗拔牙病例上切牙和上唇矢狀向變化的研究[J].國際口腔醫學雜志,2010,37(5):519-522
[4]劉紅彥,姜潮,楊麗珠.青少年正畸患者在治療中合作行為的研究[J].口腔正畸學志,2004,11(1):2-4
[5]羅衛紅,傅民魁.青少年面部側貌美學特征的臨床分析與研究[J].口腔正畸學, 2000,7(1):23-25
[6]Espinar-Escalona E.True vertical validation in facial orthognathic surgery planning[J]. J Clin Exp Dent,2013,5(5):231-238
[7]Hasanzadeh N.Facial soft-tissue morphology of adolescent patients with no-nsyndromic b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J].J Craniofac Surg,2014,25(1):314-347
[8]Nedeljkovic,ND Cubrilo,and M. Hadzi Mihailovic,Changes in soft tissue profile following the treatment using a Herbst appliance-a photographic analysis[J].Vojnosanit Pregl,2014,71(1):9-15
[9]王興,張震康,王洪君,等.中國美貌人群的側貌軟組織X線頭影測量研究[J].口腔醫學縱橫,1991,7(2):86-89
[10]王壬,羅衛紅.與美學相關的青少年側貌軟硬組織分析[J].空軍總醫院學報,2000,16(2):79-81
[11]Sattarzadeh AP.Assessed facial normality after Twinblock therapy[J].Eur J Orthod,2010,32:363-370
作者簡介:①王家佳(1981~)女,貴州安順人,碩士,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兒童及青少年牙牙合畸形的矯治。
中圖分類號:R78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104(2016)03-0124-02
(收稿日期:201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