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紅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
?
小兒內科多重耐藥菌感染病人的護理①
陳衛紅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
摘要:目的:對內科多重耐藥菌感染患兒護理方法進行探討。方法:選取2013-08~2015-10我院收治的內科多重耐藥菌感染患兒69例,對其實施規范抗菌藥物的應用、強化消毒措施、嚴格護理人員手衛生管理等,對69例患兒護理結果加以分析、總結,并比較護理前后的滿意度。結果:通過對抗菌藥物的應用加以規范,采取合理護理措施進行綜合護理,69例患兒均康復出院,均未出現感染爆發或感染傳播。綜合護理措施實施后患者的護理總滿意率95.7%顯著高于護理前的78.3%,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內科多重耐藥菌感染患兒采取有效護理措施有助于多重耐藥菌傳播及交叉感染的控制,提高治愈率,幫助患兒家屬減輕經濟負擔。
關鍵詞:小兒內科;多重耐藥菌感染;護理
隨著廣譜抗菌藥物的應用日益廣泛,導致細菌耐藥性日漸增強,進而表現出多重耐藥或泛耐藥性,使得相關病菌感染的治療更為困難[1]。而且,因小兒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機體抵抗力相對較弱,因而極易因為多重耐藥菌的感染進而導致相關疾病發生,對其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本文通過選取2013-08~2015-10我院收治的內科多重耐藥菌感染患兒69例為研究對象,以對內科多重耐藥菌感染患兒的護理方法加以探討,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08~2015-10我院收治的內科多重耐藥菌感染患兒69例,男38例,女31例;年齡3個月~2歲,平均(5.3±1.6)個月;25例為大腸埃希菌,19例為肺炎克雷伯菌,15例為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7例為流感嗜血桿菌。
1.2方法
1.2.1消毒隔離
根據檢測結果對感染患兒進行及時隔離,以單間病房為宜,也可將同類感染患兒安排在同一病房內[2]。將多重耐藥菌隔離標識粘貼于病歷夾上或懸掛于床頭,以提醒護理人員及患兒家屬重視。一次性手套、速干手消毒劑、專用醫療器具等應常備于患兒床旁。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技術進行操作,與患兒血液、分泌液、體液、痰液接觸時須帶手套。對于患兒病房及其常接觸物體應每日以含有效氮500mg/L消佳凈溶液予以擦拭消毒。對于醫療廢棄物應置于防滲漏的密閉容器進行運送,而針頭則應置于專用利器盒進行統一焚燒處理。此外,陪護人員進入病房及接觸病人前后均須清潔雙手,或者使用速干手消毒劑對雙手進行消毒,患兒出院后應對其床單元予以終末消毒。
1.2.2加強醫務人員手衛生
手衛生為醫院防控感染的一項基本措施,是預防感染、阻斷接觸傳播的有效方法[3]。故我院本次研究中,要求凡接觸患兒分泌物、體液、摘掉手套或接觸患兒所用物品后均須實施手衛生,以將傳播途徑切斷,防止感染其他患兒。為確保手清洗與消毒,我院配備感應式洗手設備,并嚴格按照七步洗手法進行手的清潔與消毒,將速干手消毒液懸掛在各個病房門口及治療車,以為醫護人員查房、護理及治療過程進行手清洗提供方便。
1.2.3嚴格按照無菌技術進行操作
在治療及護理操作中,醫護人員須嚴格按照無菌技術予以操作,尤其是心靜脈置管、留置尿管、氣管切開及插管、吸痰等操作須極力防止污染[4]。
1.2.4強化醫院環境衛生的管理
患兒所使用各類物品須為專用,盡可能使用一次性醫療用品,進而有效防止交叉感染。對病室環境應每日予以嚴格消毒,對于患兒常接觸物表、設施設備表面應每日予以清潔、擦拭消毒。
1.2.5合理應用抗菌藥物
強化對抗生藥物的合理應用與管理有助于延緩或減少多重耐藥菌的發生,并根據相應的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的結果有效應用抗生素。
1.2.6強化對醫護人員感染致使培訓的力度
通過對醫護人員進行定期多重耐藥菌感染、控制及預防措施相關培訓,以提高醫護工作人員的重視,進而有效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
1.2.7做好宣教工作及心理護理
醫護人員應注重將多重耐藥菌相關防控知識向患兒家屬告知,加強與患兒家屬的交流,消除其思想顧慮,叮囑其切勿濫用抗生素以避免產生耐藥菌。
1.3觀察標準
①對69例患兒臨床療效、院內感染及傳播的發生情況進行分析。②比較綜合護理措施開展前后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計數資料以(%)表示,χ2檢驗,以P<0.05
表示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69例內科多重耐藥菌感染患兒治療結果分析
本研究69例患者在經規范應用抗菌藥物及合理綜合護理后均康復出院,未出現院內感染及感染傳播。
2.269例內科多重耐藥菌感染患兒護理滿意度分析
本研究中,綜合護理措施實施后患者的護理總滿意率95.7%顯著高于護理前的78.3%,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69例內科多重耐藥菌感染患兒護理滿意度[n=69,(%)]
注:與護理前相比,χ2=9.200,P<0.05。
3討論
多重耐藥菌(MDRO)主要指的是對臨床使用三類或者三類以上的抗菌藥物同時表現出耐藥的細菌。其中,較為常見的多重耐藥菌有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鮑曼不動桿菌(CR-AB)及多重耐藥結合分支桿菌等。上述菌株對于臨床多類抗菌藥物均存在耐藥性,進而使得感染患者難以治愈。此外,上述菌株分布極廣,傳播速度快,極易出現暴發流行,導致臨床治療護理及感染控制更為困難。對內科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實施合理綜合型護理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通過實施以下措施從而促進患兒及早康復。通過對醫院感染防控及醫護人員定期進行專業培訓,強化其正確認識多重耐藥菌,進而增強防控意識;做好患兒診療過程相關管理工作,根據我國病菌感染相關標準,實施有效預防及隔離措施,對多重耐藥菌分布狀況進行定期通報并予以監督,進而有效確保多重耐藥菌感染防控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強化對多重耐藥菌傳播途徑加以控制,加強醫護人員手衛生,設置專門標志牌及隔離等措施來將多重耐藥菌傳播的途徑加以阻斷。此外,對于基礎疾病較為嚴重且免疫力弱的患兒應強化對其細菌標本檢測的力度,以及時發現感染患兒并采取科學合理的處置措施,避免感染加劇。醫院還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病菌感染預防宣教,幫助患兒家屬提高認識,積極配合治療[5]。本研究中,69例患者在經規范應用抗菌藥物及合理綜合護理后均康復出院,未出現院內感染及感染傳播,無醫療糾紛發生。由上述內容可知,多重耐藥菌感染以對醫療質量及患兒安全造成直接影響,在對其進行規范抗生素治療的同時,還應加強醫護人員手衛生、實施嚴格消毒隔離、嚴格按照無菌技術進行醫護操作、強化醫院環境衛生的管理、強化對醫護人員相關感染知識培訓的力度,進而對多重耐藥菌傳播及交叉感染加以有效控制,提高臨床治愈率,幫助患兒家屬減輕經濟負擔,確保醫療質量與患兒安全。
參考文獻:
[1]余燕紅,陳影,陳少華.小兒多重耐藥菌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4,4(12):76
[2]張永紅,毛萬成,簡宏飛,等.2010-2012年思南地區大腸埃希菌的耐藥性變遷[J].廣州醫藥,2014,45(2):16
[3]沈旭.重癥監護病房臨床分離出的288例多重耐藥菌耐藥性分析[J].哈爾濱醫藥,2011,31(4):267
[4]黃英肖,龐麗.60例小兒多重耐藥菌感染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3,11(7):1767
[5]鐘海琴,蔡挺,張順.中藥抗肺炎克雷伯菌及逆轉耐藥性的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2,27(6):1626
作者簡介:①陳衛紅(1970~)女,黑龍江佳木斯人,本科,副主任護師。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104(2016)03-0083-02
(收稿日期:2016-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