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欣 鮑成蓮
?
勒菲弗爾操縱論視角下許淵沖的英譯辛詞
姚 欣 鮑成蓮
本文以勒菲弗爾的操縱論為基礎,旨在探討贊助者、意識形態及詩學如何操縱許淵沖的英譯辛詞及其采用的翻譯策略。結果發現,贊助者決定了許淵沖選擇辛棄疾的哪些詞進行翻譯;意識形態決定了他使用的改寫方法,增譯、減譯、釋義與具體化;詩學使其在翻譯時做到“三美”。這些都是基于中華文化走出去這一戰略,從而將優秀的中華詞文化傳遞給西方讀者。
中國的詞是三千多年悠久文化與文明的結晶,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國后開始興盛,至宋代達到頂峰。辛棄疾是中國南宋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現存詞600多首,他的詞大多展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辛詞在語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廣泛引用經、史、子等各種典籍以及前人詩詞中的語匯、成句和歷史典故,融化或鑲嵌在自己的詞里。因此其作品被廣為傳頌,同時也吸引了很多譯者的注意。許淵沖翻譯的《唐宋詞一百首》中,便包含了13首辛詞。然而,任何譯者在翻譯時都會受到一定的操縱,都不是僅憑自己的主觀性進行翻譯的。
操縱論在19世紀60年代開始嶄露頭角,70年代得到發展,但是直到1985年Hermans 一書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 Studies in literal translation發表后才廣為人知。勒菲弗爾是比利時著名的翻譯家,他指出翻譯一定會受到譯者和當權者的詩學觀和意識形態的支配,并提出翻譯是對文本進行改寫的一種形式。 贊助人指的是能夠促進或阻礙文學作品閱讀,寫作及重寫的力量,如人、宗教團體、政黨、社會階層、出版商及媒介。意識形態通過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操控譯者的翻譯行為。意識形態決定著譯者選擇什么樣的翻譯策略,是否對原文進行改動及怎樣改動,從而滿足接受語讀者在意識形態上的要求。詩學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各種文學手段、樣式、題材、原型人物、場景、中心思想以及象征等文學要素;二是文學的功能。前者從技術層面對原文進行改寫;后者從技術層面促使譯者選擇主題與社會體制相關的文學作品進行翻譯,借以博得大眾注意。
操縱論已被廣泛應用到各種文學體裁中,如小說翻譯、詩歌翻譯,但還未運用到中國詞的英譯中。因此本文以勒菲弗爾的操縱論為基礎,對許淵沖《唐宋詞一百首》中辛詞的英譯進行研究,從而探討意識形態、詩學及贊助人對許淵沖翻譯活動的影響,并歸納出許淵沖在翻譯時采用了什么樣的改寫策略。
(一) 贊助人對翻譯的操縱
1986年,香港出版了許淵沖英譯的《唐宋詞一百首》。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推出了“中華傳統文化精粹叢書”,包含13首辛棄疾詞的《唐宋詞一百首》被歸入其中。他們為許淵沖提供了一定的資金支持。許淵沖在對辛詞進行翻譯時,選擇了耳熟能詳的幾首詞,在每首詞后面添加了英文注解,并對辛棄疾寫每首詞時的背景進行了闡釋,符合了國外讀者的要求。
(二) 意識形態對翻譯的操縱
翻譯為文學作品樹立何種形象很大程度取決于譯者的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可以是譯者本身認同的,也可以是贊助人強加給他的。 意識形態對翻譯活動的操控首先表現在譯者翻譯目的的政治性上,還表現在譯者為了迎合讀者的主流意識和審美情趣而采用的改寫。
首先,80年代,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天,詩詞也得到了新生。改革開放后,國內的政治,文化環境大大寬松,“文化走出去”戰略逐漸成型。許淵沖受這一戰略的影響,提出詩詞“可以讓西方了解東方”。正是這些意識形態層面的政治文化力量促使許淵沖對辛詞進行了翻譯。其次,許淵沖提出中國的禮義之道贊成“以柔克剛,以柔濟剛”,像美國的英雄主義,強調的是剛,歌頌英雄主義,缺少東方的柔情,所以西方文化需要東方文化來填補這種空白。辛棄疾在詞中采用婉轉曲折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思想,雄心壯志,符合中國的禮儀之道,這一無形的力量促使許淵沖翻譯了辛棄疾的詞。第三,許淵沖根據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得出“譯可譯,非直譯”。 基于外界的意識形態與自身的意識形態,許淵沖選擇了辛棄疾的13首詞進行翻譯,并且為使西方讀者更好地了解辛詩表達的內容,從而了解中國文化,在翻譯時對原詞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寫。
1.增譯
例1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許淵沖將“遙岑遠目”譯為“I gaze on faroff Northern hills”。這首詞的第一句為“楚天千里清秋”,“楚天”泛指長江中下游一代,屬于南方,辛棄疾二十三歲南歸,此刻正站在建康亭上,因效力無由,心中充滿著憂愁和憤恨,所以望的只能是北方江淮前線。許采用增譯法,將辛棄疾所眺望的具體方位“Northern hills”譯出,這使外國讀者對當時的中國情形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2. 減譯
例2馬作的盧飛快,(破陣子)
On gallant steed
弓如霹靂弦驚。
Running full speed,
We’d shoot with twanging bows.
“的盧”是古代一種烈性的快馬,許淵沖在翻譯時,沒有音譯這一專有名詞,而采用了減譯。因為音譯的方式會使對馬不熟悉的外國讀者感到困惑,不知所云。
3.釋義
例3休說鱸魚堪膾,(水龍吟)
Don’t say for food
盡西風、
The perch is good.
季鷹歸未?
When the west winds blow,
Why I don’t homeward go?”
這里引用了晉朝人張翰(字季鷹)的典故,他在洛陽做官時,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歸鄉。這里辛棄疾看到大雁飛回故地,自己也想回到故鄉。許淵沖這里采用了釋義的方式,用“I”代替“季鷹”。而如果采用直譯的方式翻譯“季鷹歸未?”這一典故,則會讓不了解季鷹及其事件的讀者在閱讀時感到困難。
例4憑誰問,(永遇樂)
Who would still care
廉頗老矣,
If an old general
尚能飯否?
Is strong enough to take back the lost capital.
“廉頗”戰國時趙國名將,廉頗被免職后,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狀況。許淵沖在翻譯時將“廉頗”譯為“an old general”;將“尚能飯否?”譯為“Is strong enough to take back the lost capital.”,辛棄疾以廉頗自比,自己雖然年老,但仍然和當年廉頗一樣,老當益壯,可以充任北伐主帥。許淵沖在此也是采用了釋義的手法,即使不了解這個典故的讀者也能明白作者想表明的東西。
4.具體化
例5 想當年、(永遇樂)
In bygone years,
金戈鐵馬,
leading armed cavaliers
氣吞萬里如虎。
With golden spear in hand,
Tiger-like, he had slain
The foe on the thousand-mile Central Plain.
將“氣吞萬里”翻譯為“he had slain the foe on the thousand-mile Central Plain”。用他的具體政績來具體說明“氣吞萬里”這一抽象的東西。
(三)詩學對翻譯的操縱
譯者的詩學觀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譯者的翻譯活動。許淵沖在前言中借用《中國詞選》羅馬尼亞譯者的一句話“中國詞使我們認識了一個無容置疑的充滿魅力、抒情性強和意境深邃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洋溢著書面上看到的花朵的香氣”。許淵沖深愛著燦爛多姿的中國文化,強烈地希望將中國文化帶給西方讀者,從而使他們也能欣賞這三千多年悠久文化與文明的結晶。戈載說:“填詞之大要有二:一曰律,一曰韻。律不協,則聲音之道乖,韻不審則宮調之理失,二者并行不悖”。許淵沖長期受到受中華文化的熏陶,所以他在翻譯時非常嚴苛地要求自己譯出中國詞的音,形,意,從而彰顯中國詞的美。
首先,許淵沖提出意美是第一位的,避免誤譯、錯譯,意美不只是翻譯原詩的字面意思,而是所具有的深層意味。
其次,中國詩詞的音韻美非常重要。在許淵沖翻譯的十三首辛棄疾詞中,詞的尾部全部做到了押韻。而且押韻形式多種多樣,彰顯了中國詩詞的音韻美。
例6 繞床饑鼠,(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Around the bed run hungry rats,
蝙蝠翻燈舞。
In lamplight to and fro fly bats.
屋上松風吹急雨,
On pine-shad’ d roof the wind and shower rattle,
破紙窗間自語。
The window paper-scraps are heard to prattle.
原詩以鼠(shu),舞(wu)雨(yu)語(yu)結尾,許淵沖在翻譯時所采用的押韻形式是aabb,即rats,bats,rattle,prattle。許淵沖在翻譯時保證了原詩的音韻美,使西方人了解中國詞的音韻美。
第三,形式美也是詩詞的一大特色。
例7 茅檐低小,(清平樂·村居)
The thatched roof is slanting low,
溪上青青草。
Beside the brook green grasses grow.
“青青草”中的“青青”兩字,采用的是一種重疊用法,許淵沖為使譯文也有一種重疊的效果,將其譯為“green”“grasses”“grow”,這三個單詞都以相同的字母“gr”開頭,展現出重復的美感。
本文基于勒菲弗爾的操縱論對許淵沖所翻譯的13首辛詞進行了分析。贊助人這一因素決定了許淵沖選擇哪些辛詞進行翻譯,同時為許淵沖提供了一定的資金支持,并為許詩得到大眾認可奠定了基礎。意識形態決定了許淵沖翻譯辛詞時使用的改寫策略,如增譯,減譯,釋義和具體化,從而實現了許淵沖將詩詞帶給西方讀者這一目標,并使他們更好地理解詩詞的內容,這符合當時社會的政治意識形態,也符合許淵沖的價值觀。許淵沖長期受到中華詞文化的熏陶,詩學這一因素決定了他在翻譯時仍保留原詩的音美、意美與形美。總的來看,許淵沖在翻譯時始終秉承著中華文化走出去這一政治文化策略,最終將中國的優秀詞文化很好地展現給了西方讀者。




田茂琳 隴南師專農林學院教授。1993年破格晉升副高職稱,2008年晉升研究員。中國食用菌協會理事、中國果樹專委會委員、中國菌物學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家協會會員、甘肅省科技界攝影協會副會長、甘肅省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代表作陳列館簽約作家、新作家寫作中心一級作家。獲得科研成果及農業技術標準百項;發表論文220多篇,個人出版與中科院等專家合著有《中國大型真菌》、《西部新農村建設技術叢書》、《綠色油橄欖生產技術》、《科海拾珍》、《甘肅蕈菌》、《西秦嶺五陽路》等專著15部,榮獲“全國食用菌行業先進工作者”“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個人”以及“中國食用菌產業成就貢獻獎”,被收錄于百部辭書之中。
觀攬木葉田茂琳 詩/圖
進入蕭木林,枯黃窸窣聲。
竹耙攬落葉,情景草根境。
背簍烘托始,彷徨惆悵品。
樹葉質變態,轉化為肥力。
蕭索意象型,嘯風寒侵樹。
冬去春又來,歸根讓人悟。
木葉眷戀蘇,大地迎游子。
作者簡介:姚欣(1992-),女 ,山西長治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
作者單位:河南工業大學 外國語學院 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