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禮登
(馬山縣白山鎮農業和林業站 廣西南寧 530699)
雜交玉米品種對比試驗初報
陳禮登
(馬山縣白山鎮農業和林業站 廣西南寧 530699)
玉米是我鎮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為摸索未來適宜我鎮種植的高產優質玉米品種,迅速提高玉米單產而開展品比試驗。通過試驗表明:迪卡008畝產546.8kg,比對照種南校11號畝產371.7kg,增產175.1kg,增產47.1%,正大619畝產515.8kg,比對照種南校11號增產144.1kg,增產38.8%,產量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這兩個品種都屬于大穗、中桿、抗逆、抗倒豐產性好,適宜我鎮推廣種植。
新品種;試種;雜交玉米
我鎮位于馬山縣中部,全鎮共有15個村委會,全鎮旱地19435畝,一年只種一季玉米和秋黃豆,且玉米的產量很不穩定,一般畝產為250kg左右,尤其是遇上多雨、風災或干旱的年份,種植了多年的當家品種,因株形過高而出現倒伏等現象對產量影響很大,單產更低。為了改變我鎮玉米單產低的現狀,2011年春季,在上級領導的安排下,引進四個雜交玉米新品種與己種多年的當家種進行對比試驗,并對各品種適應性、抗逆性和豐產性進行觀察,找出適宜我鎮栽培的新品種。
1.1 材料來源
共有5個品種參與比試驗,其中迪卡008是由廣西區種子提供有限公司所提供的,剩下4個品種則是由惠農種子公司提供的。
1.2 試驗時間及地點
試驗開展的時間為2011.3.15~2011.7.13,共持續130d。合作村委會百敏屯周國安責任地被選為試驗地點,所提供的試驗土地面積為1.2畝該地勢比較平坦,土質屬于壤土,肥力較為中等且分布均勻。
1.3 整地與播種
在2月25日開始對地塊進行犁耙,將地間的雜草清除掉,并把塊大的土壤耙平。于3月5日開始播種,每穴播種兩粒,只留1苗,采用單行單株的方式,并在每穴施一擔腐熟水糞作基肥,且保證試驗地的四周都種有玉米,起到保護區的作用。
1.4 中耕施肥與培土
等玉米苗長有4~5葉時,在4月6日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追肥,進行小培土,對每個小區施宜氮產碳銨1.44kg(折畝40kg)和加拿大鉀肥0.36kg(折畝10kg)。5月3日再進行大培土,每小區施碳銨1.8kg(折畝50kg)。
1.5 田間試驗設計
試驗設計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隨機區組排列,設三次重復班小區面積24m(2小區寬4m,長6m),每小區開5行,之間的行距為0.8m,每株玉米苗的距離為0.3m,每小區種100穴(每畝約種植2800株)。試驗區田間排列如圖1。,

圖1 試驗區田間排列圖
從圖1可以看出:1、C為南校11號作對照種參試。
2、代號:A和B分為為迪卡008、007,C為南校11號,D為正大619,E為農大108。
2.1 品比試驗產量結果統計,7月13日經實地實收玉米生苞,各小區產量如表1。
品種數:K=5重復數:n=3(如表2)。
查F表得知:當品間自由度為4,誤差自由度8,F,的F0.05的F值為3.84,F0.01的F值為⒎01,而品間F值10.17>7.01(F0.0)1,所以P(誤差)<1%,說明品種間的差異極顯著。
鄧肯復全距測驗法:

表1 五個玉米品種各小區產量表(單位kg/24m2)

表2 方差分析表

表3 顯著水準表

表4 五個玉米品種平均產量差數比較表
2.2 豐產性分析
對參試的5個品種產量進行豐產性分析,比對照種南校11號增產有4個品種,分別是迪卡007、正大619號、農大108、迪卡008。
(1)迪卡008產量排列第一位,小區產量折畝產達546.8kg,比對照南校11號增產175.1kg,增產47.1%,比迪卡007增產141.2kg,增產34.8%,比農大108增產70.8kg,增產14.9%,產置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
(2)正大619號小區折畝產515.8kg,畝產量排列第二,比對照南校11號增產144.1kg,增產38.8%,比迪卡007號增產70.4kg,增產17.35%,產量差異達顯著水平。
2.3 農大108每畝產玉米量為476kg,和南校11號相比而言,增產了104.3kg,約增產28%,產量之間的差異比較明顯。比迪卡007增產了70.4kg,約為17.35%,產量差異水平不夠明顯。
2.4 對玉米苗的適應性濟寧分析
5個參試品種進行試驗對比共經歷了120~128d的生育生長期,屬于中熟品種,由此可見我鄉各村是適宜種植這種玉米苗的。
通過上述分析,在同等栽培條件下,迪卡008、正大619,迪卡007、南校11號產量差異極顯著,有很大的推廣前景。
S513
A
1004-7344(2016)15-0213-02
2016-5-3
陳禮登(1968-),男,瑤族,廣西馬山人,助理農藝師,大專,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