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厚
【摘 要】當今時代不僅信息“爆炸”,媒體也在“爆炸”,各類媒體蜂擁出現,各類信息魚目混珠,低俗新聞不絕于耳,提升品位、拒絕無聊已成為一些媒體,特別是部分網絡媒體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反低俗 “度” 大眾
媒體反低俗新聞報道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之所以常談,恐怕和一直以來低俗新聞屢禁不絕、甚至不斷呈抬頭之勢有關。
我們所處的互聯網時代,真可謂是個信息“超大爆炸”的時代,不僅媒體鋪天蓋地、種類繁多,而且還在不斷增多,特別是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用戶的加入,更使得媒體陣容越來越龐大,各類信息海量般涌現,人們每天都在自覺不自覺地面對著應接不暇的信息。
毋庸置疑,隨著媒體種類和數量的增多,以及傳播方式的變革與更新,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手段從未像今天這樣多樣和快捷,不僅極大地豐富和方便了人們的生活,社會也變得更加多姿多彩。但一個不容回避和忽視的問題也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在眼花繚亂的各類信息中,夾雜著數量眾多的低俗新聞和消極的不健康信息。這些信息動輒冠上娛樂新聞或社會新聞的標簽,傳遞的卻是十足的“負能量”。
格調不高的所謂“獨家”
一家地方論壇上曾刊出了幾幅照片,一女子坐摩托車時裙子被拖落地,穿著不整,有傷大雅。這組圖片,無論從哪個角度,都看不出有多大的新聞價值,集中反映的就是當事者的尷尬和不雅,以及局外人的圍觀和品評。好在該地區的另一家媒體就這件事作了文字報道,從安全的角度,對女性的著裝、出行等問題作了提醒和警示,體現出了新聞報道積極的一面。
低俗新聞涉及方方面面,可謂五花八門,上述圖片僅是其中一例。時下的低俗新聞,很大一部分是圍繞明星、富豪、名人等所謂公眾性人物展開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對其隱私的過度關注和解讀,像出軌、婚戀,和哪個異性在一起,以及高消費、“燒錢”等等諸如此類的八卦和奢侈的“吃喝拉撒”、“雞零狗碎”,有的媒體甚至不惜一天24小時、持續十天半個月地跟蹤、蹲守、抓拍,恨不得挖出明星、名人的八輩祖宗、前世今生。
隱私顧名思義,就是一個非公眾、不公開的話題,可能涉及到倫理道德等諸多社會問題,是一個不足為外人道、也不愿為外人道的話題。但現實是,越是這樣的話題,一些媒體越是趨之若鶩,在所謂的追求“獨家”中賺人眼球,并樂此不疲,既可能誤導受眾,也容易迷失自己,其引發的不良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追求關注度要有“度”
既然如此,為什么還會有一些媒體熱衷于低俗新聞呢?筆者分析,一為迎合受眾,提高所謂的媒體關注度。從根本上說,作為媒體,希望獲得受眾的青睞甚至追捧,本無可厚非。必須明確,媒體業也是文化產業的一部分,也是在制造產品,新聞媒體存在市場意識既是正當的,也是應該的。但媒體制造的產品具有特殊性,是一種精神性的文化產品,是為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生產的。在這里,媒體既有適應和瞄準受眾需求的一面,同時更有引導、引領受眾需求的社會功用,給人積極向上、向善的精神引領。實際上,即使是非文化產業,其生產活動也有法律法規和社會道德的約束和規范,也是不能為所欲為的,也具有生產何種產品的底線,盡管社會上也存在著一些畸形的需求,但是,企業是不能生產經營的,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追求關注度要有“度”。
二是從眾心理,怕所謂的“漏新聞”,別的媒體發了本媒體不發不好看,怕失去讀者觀眾。實際上,就低俗新聞而言,漏了絕不可惜,不發更顯擔當。從受眾的角度看,獨特的、獨家的、高端的、有價值的才是更受市場歡迎的,別人有的新聞你也有,本身就說明了,這條新聞獲得渠道很寬泛、發現難度不大,否則不會有那么多媒體知曉。因此,大可不必跟風隨眾,去追逐那些受眾本來就不多,給人啟迪、催人向上等正能量含量不高的新聞,否則,力氣就有些選錯了方向、用錯了地方,往往得不償失。
第三,媒體追逐低俗新聞,其背后可能存在著諸多不可告人的動機和目的,或為經濟利益,或為打擊報復等諸如此類,但無論哪種動機和目的,都是不可取、不能取的,有些可能要觸犯社會道德的底線,有些可能是打了政策的擦邊球,更有些可能是直接觸犯了法律法規。
在“大眾”身上做文章
媒體追逐低俗,說一千道一萬,歸根結底一句話,既錯看了社會主流,也忘記了自身責任。社會主流永遠是向上的,他們既制造正能量,也青睞正能量,更希望接受正能量,絕大多數受眾是喜歡積極的、勵志的、體現責任擔當等類別的信息,傳播這類信息是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不能否認,低俗新聞在社會上有受眾,但這個比例應該是極低的。如果媒體為了迎合這極低比例的受眾而追逐低俗新聞,那只能說是自甘墮落,而且屬于典型的丟了西瓜撿芝麻。那么,媒體該如何進一步反低俗呢?
首先,媒體要給自己一個很高的定位。媒體追求低俗新聞,說到底是定位不高、品位不高、格調不高造成的,這是追逐低俗的總根源。從這一點出發,才會想當然地認為受眾是低俗的,受眾是喜歡低俗新聞的,低俗新聞是有市場的。這就是一種一葉障目、以偏概全的定位。所以,是面向最廣大的受眾的精神需求,去追求積極的健康的新聞,還是以極小比例的受眾為傳播對象,去追逐和傳播低俗的消極的信息,體現著媒體觀察和認知社會發展潮流和受眾精神需求的格局和格調,也體現著媒體和媒體從業人員對自身的定位的高與低。媒體觀世界走勢、看社會潮流、察受眾心理的境界和深廣度顯然應該高于全社會的平均水平,這樣才能不負媒體引領、引導的責任和社會功效,否則就難堪其用。定位決定著品位和格調,這是媒體體現和實現其價值和意義的根本問題,也是反低俗最扎實、最有力的基礎。
其次,好鋼用在刀刃上,功夫下在大眾身上。社會主流的生活、觀念和意志才是挖掘新聞的富礦,大眾才是傳播信息的最大市場。大眾社會豐富多彩,主流人群每天都發生著眾多積極的有意義的新聞,這是媒體最需用力、最該用功的地方。
最后,在法律法規和新聞紀律之上,媒體還應為自己設定底線。底線不能低,否則,低俗等傳遞負能量的信息將如大堤上的蟻穴一般,防不勝防。
總之,盡管提了很多年,但媒體反低俗依然任重道遠,仍需長鳴警鐘。反低俗沒有完成時。
(作者單位:遼寧日報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