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美琴
腦癱學生醫教結合的學校教育模式研究與實踐成果
●周美琴
上海浦東新區特殊教育學校以課程開發、設計與實施為主線,構建了腦癱學生康復與教育的學校教育模式,取得了豐碩的理論與實踐成果。
腦癱學生;醫教結合;學校教育模式;理論成果;實踐成果
上海浦東新區特殊教育學校從2002年建校開始招收腦癱學生入學,是國內第一所招收腦癱學生集中入學的特殊教育學校。2008年后,學校以“浦東新區腦癱學生康復與教育的實證研究”作為推進學校特色建設、引領學校全面發展的研究課題。學校以課程開發、設計與實施為主線,構建了一套完整的腦癱學生康復與教育的學校教育模式,吸引了來自美國、加拿大、法國、比利時、波蘭、日本、韓國等國家腦癱學生求學,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認可,世界各地同仁紛紛來校參觀訪問。
(一)確立了腦癱學生康復與教育的兩大目標
學校制定了腦癱學生康復與教育的兩大目標。康復目標:延緩或阻止腦癱學生的癱疾進程,改善腦癱學生肢體、言語語言功能現狀,最大限度地挖掘腦癱學生的殘存功能,培養學生參與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等所必需的能力。教育目標: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腦癱學生的身心加以影響,增進知識技能,培養道德品質,提高學習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腦癱學生的殘存功能,使他們掌握社會生活所需的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回歸到社會這個大家庭中。
(二)構建了腦癱學生康復與教育的四類課程、五項內容
在研究實踐中,學校以“社會生存”為核心,為腦癱學生構建了基礎性、潛能性、技能性、補償性四類課程。同時,完善了腦癱學生康復與教育的五項內容,包括肢體康復、言語康復、知識技能教育、生活技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體內容見下表:

表1 腦癱學生康復與教育五項內容
(三)提出了24小時康復理念及實施體系
鑒于康復對腦癱學生的重要性,學校首創24小時康復理念,并設計了整套實施體系。
首先,康復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教師自主創設了平行式和插入式兩種康復形式,所謂平行式康復就是運用器械進行輔助,與教學同步進行,互不干涉的康復。它的特點是訓練時間長,針對性強,包括坐位式與站位式。插入式康復就是在教學前、教學中插入康復內容,以游戲康復與運動康復為主。這種康復形式靈活性與趣味性較強,學生更喜歡。
其次,康復與一日作息相結合。根據腦癱學生康復需要,在最多時間和最大空間給予腦癱學生康復的機會,結合學校一日作息安排,采取不同形式的康復訓練,安排在不同時間段讓腦癱學生進行康復訓練,增加康復的趣味性以及訓練的效果。教師創編了輪椅操、眼球操、穴位按摩操、手指操,鼓勵學生多做蹲起、站立和行走練習,抓住課間、用餐、午后等片段時間進行隨機訓練。
再次,康復與校內外各項活動相結合。腦癱學生通過體育比賽、游戲、表演等康復訓練的載體,在愉快的環境下進行康復訓練,增強康復的效果。
最后,康復與家庭教育相結合。通過家校聯系冊、父母布告欄、預約聽課制、家訪和為家長開設康復培訓等方式,家長不僅及時了解康復過程中學生的情況,更學到了一些實用的康復知識和方法,使得學生在學校教育之外的時間也有康復保障。

(四)探索了一套適合腦癱學生需要的安置形式
由于腦癱學生的年齡、智齡、癱疾程度、知識結構等存在很大的差異,為了適合每個腦癱學生的生理、心理和教育需求,學校在按年齡自然分班(年級班)的基礎上,再根據學生的現有知識結構、智齡及癱疾程度進行適當的安置,形成目前7個教學班。在教學形式上,采取集體與個別相結合的方式,有采用不同教材的復式教學,有集體教學中的分層教學,還有走班教學。同時也為每位腦癱學生設置個別化的康復與教育課程,彌補集體授課的不足。
(五)形成了腦癱學生康復與教育的五種形式
通過研究實踐,學校形成了腦癱學生康復與教育的五種形式,分別是:醫學與教育相結合、集體與個別相結合、引導與自主相結合、剛性與柔性相結合、學校與家庭相結合。醫學與教育相結合,是學校腦癱學生康復與教育的重要形式。醫教結合的學校教育模式可以用下圖來表示:

圖1 腦癱學生醫教結合的學校教育模式
(六)確定了腦癱學生康復與教育的六條策略
一是整體設計策略。學校養護部九個年級同步開展,整體推進腦癱學生的康復與教育;康復訓練與教育教學同步展開,共同促進每一位腦癱學生的發展。
二是目標導引策略。一方面通過康復與教育的總目標來導引學校腦癱教育;另一方面,針對每位學生設計康復與教育目標,用目標引導行動,用目標檢驗結果。
三是循序漸進策略。要求腦癱學生在康復訓練和教育教學中均做到循序漸進。
四是情感滲透策略。以知育情,發展學生的智力;以情育情,陶冶學生的情操;以意育情,磨煉學生的毅力。
五是因材施教策略。制定個別化的方案,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和訓練。
六是實踐磨煉策略。對腦癱學生而言,無論在肢體康復、言語康復還是知識教學過程中,都要持之以恒地進行訓練,向著既定的目標前進。
(七)設計了腦癱學生康復與教育的三類方法
一是肢體康復方法,如神經發育療法、動作法、作業療法、傳統的推拿療法等。二是言語訓練方法,如呼吸功能訓練、發聲功能訓練、共鳴功能訓練和詞匯訓練等。三是認知教育方法,如講授法、引導談話法、討論法、感官體驗法、圖片溝通法、情境創設法和探索發現法等。
(八)修訂了五套適合腦癱學生實際的評定手冊
對腦癱學生的評估,也是腦癱學生醫教結合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據腦癱學生的實際,學校修訂了五套評定手冊,內容涉及肢體、言語語言、認知、生活、心理五大領域,每學期對學生進行兩次評估。以評估促發展,為學生下一步的康復與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據。
(一)改善了腦癱學生的障礙程度,切實提高了他們的素養
經過幾年的康復與教育,所有腦癱學生在認知、生活技能、心理健康等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如以肢體康復一項為例,經過堅持不懈的康復治療,腦癱學生在肌肉發展、姿勢控制、關節活動、肌體的平衡協調和轉換移動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其中姿勢控制和關節活動度的改善最為明顯,其重度障礙的人數百分比從27%和40%分別下降到7%和15%。大部分學生已經達到課堂規范的要求,可以獨立完成一些基本的日常活動,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生活質量。
(二)打造了一支兼顧康復與教學的專業團隊
這個專業團隊包括駐校醫生、特教教師、專業康復師、護理員,他們分別承擔了相應的職責。駐校醫生每周來校一次,主要從管理、評估、治療三個方面介入腦癱學生的康復;教師通過提供適合的課程、教學組織形式以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對腦癱學生實施教育;康復師主要承擔對學生的肢體康復訓練;護理員主要負責照顧學生的日常生活起居。大家相互合作,共同為腦癱學生的發展服務。


(三)創建了適合腦癱學生康復與教育的校園環境
學校腦癱學生的教室具有鮮明特色,它們不只是學習的場所,同時也是腦癱學生康復、生活的主要場所,教室的每一個角落都承載著學生學習、康復與生活的功能。在教室中,可以隨處找到學習輔助器材、生活輔助器材、康復輔助器材等各類設施設備。學校結合人體功能學的相關研究,開發出了腦癱學生專用課桌椅,得到了專家的認可,并被不少兄弟學校、單位借鑒使用。為使腦癱學生的康復更為有效,學校建設了腦癱學生康復的專用教室,如多感官訓練室、運動功能療法室、個別語言訓練室、作業療法室、生活技能訓練室、水療室等。為了利于學生訓練,方便學生活動,培養其自理、獨立的能力,學校不僅在所有的出入口設置無障礙通道,安裝了專用電梯,而且還設計了許多獨特的輔助器材與設備,如走廊雙層欄桿、輕質手拉門、躺式便廁、45度角鏡等。
經過7年多的積累和完善,學校取得了一批腦癱學生康復與教育的研究成果:開發編寫了以突出“生活適應”為核心的5套課程90冊教材,分別為《溝通與交往》《康復》《心理健康》《生活自理》和《益智活動》;撰寫了29篇經驗總結、37篇研究個案、170余篇教學案例;制作了近200件教具、學具。最終形成了腦癱學生醫教結合的學校教育模式,構建了腦癱學生醫教結合的課程體系,實現了腦癱教育理念和形式的創新。
(作者單位:上海浦東新區特殊教育學校,200135;配圖由作者提供)
G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