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興盛
特教學校創辦殘疾人庇護中心的實踐與探索
●陳興盛
殘疾人庇護中心進校園有諸多優勢和積極影響,作為實施主體的特教學校,必須創造條件并做好相關配套工作。
中重度智障青年;庇護中心;特教學校
《中國殘疾人事業“十二五”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以就業為導向,鼓勵各級各類特殊教育學校、職業學校及其他教育培訓機構開展多層次殘疾人職業教育培訓”,“多種形式促進殘疾人社區就業和居家就業”[1]。根據《綱要》精神,溫嶺市特殊教育學校創辦了一所殘疾人庇護中心。庇護中心已運作一年有余,招收了十余名中重度智力障礙青年進行庇護性就業,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
(一)可緩解中重度智力障礙青年就業安置壓力
目前智力障礙青年就業安置主要有兩種方式——支持性就業安置和庇護性就業安置,前者是對中輕度智力障礙青年進行的就業安置,后者是對中重度智力障礙青年進行的就業安置。
隨著培智教育向學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兩頭延伸發展,有些地區辦起了培智職業高中。經過培智職高學習的學生,大部分可到企業進行支持性就業,有些學生仍需要得到庇護性就業安置;義務教育階段九年級畢業生,有一部分進入培智職高班學習,還有一部分也需要得到庇護性就業安置;另外,歷年畢業的一部分中重度智障學生還未得到庇護性就業安置,這部分智力障礙學生急需解決庇護性就業的問題。
根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口普查顯示的數據比例,按縣(區)級城區20萬人口來推算,一座縣(區)級城區智力殘疾和精神殘疾人口約為1800人,已得到支持性就業安置的約有140人,還有1600余人需要庇護性就業。但為這部分殘疾人提供庇護性就業的庇護中心寥寥無幾,有些縣(區)級城區沒有或只有一兩家能容納不到20人的殘疾人庇護中心,遠遠滿足不了需求。因此,在特教學校創辦殘疾人庇護中心,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中重度智力障礙青年就業壓力。
(二)可發揮特校優質教育資源優勢
一般來說,特教學校都有自己的職業教育工場,尤其是設立了培智職高班的特教學校。職業教育工場大都有洗車、洗衣、陶藝、奶茶休閑、居家、健身、手工制作、烹飪、面點、小型超市等職教功能室。此外,學校還有運動、膳食、文化教育等設施,庇護中心進校園就可與學校共享這些設施。
絕大多數特教學校擁有一支充滿愛心、素質良好、專業過硬的教師團隊,他們往往積累了豐富的殘疾人教育服務經驗與職業教育經驗,尤其是職業教育做得較好的特教學校,在與企業合作進行來料加工、創辦手工操作工坊、學生就業安置等方面做得比較成熟與到位。庇護中心進校園可得到特校教師團隊的服務,使庇護中心智慧運轉。
(三)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促進特校發展
衡量一座城市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之一是殘疾人公益性服務機構的數量與質量。不少特教學校是集殘疾人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與職業教育為一體的教育事業單位,有為城市文明增添亮色的便利條件。庇護中心進校園,不僅使殘疾人公益性服務機構的數量得到增加,更在質量上得到保證,為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添磚加瓦。
建設一所專業性強、運行規范、具有示范效應和輻射作用的綜合性殘疾人庇護中心,對特教學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特校教師團隊而言,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做好這個課題的過程,也是特校教師團隊的成長過程。庇護中心進校園,反過來會促進特教學校的發展,兩者之間互相促進、互相影響,共同打造為殘疾人提供優質教育與服務的窗口。
(一)確保經費有來源
庇護中心既是智障人士培訓機構,又是非正規就業的勞動組織,應作為各市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扶持項目。項目建設和日常運作經費,原則上由市殘疾人聯合會提供保障,在此基礎上多渠道募集社會資金支持。
(二)依托職教工場進行中心建設
殘疾人庇護中心可開設在學校職業教育工場內,要有自己獨立的室內面積,一般不少于60平方米,可與學校共享運動場所、食堂、職業教育功能室等。庇護中心遷可與學校職業教育工場共同設立職業技能訓練區、簡易勞動工作區、康復訓練區和文體活動區,并根據功能設置和發展規模需要配備相應的設施設備,重點添置職業技能培訓設施設備。
(三)按需要配備人員
庇護中心是公益性社會福利服務機構,庇護中心工作人員按招收殘疾人人數和工作需要設立崗位,一般按照學員總人數6∶1的比例配備專職服務管理人員,工作人員待遇參照相關社區專職工作者待遇。
(四)擬定學員招收條件
招收對象應具有本市戶籍,年齡在16周歲以上,生活能自理,愿意參加培訓、簡單勞動,沒有傳染病或嚴重軀體性疾病(如心臟病、肝炎、癲癇等),無嚴重行為障礙,無攻擊、自傷行為和輕生意念,本人自愿并經監護人同意,愿意遵守中心相關規定,家庭有能力并保證能接送學員往返的中重度智力殘疾人員。起步階段,首批學員以本市中重度智力殘疾人員為主,優先接納經過九年義務教育的應屆、歷屆智障畢業生。[2]
(五)確保學員待遇
庇護中心為學員購買在工場內培訓時的人身傷害保險,免費為學員提供午餐。學員在庇護中心從事有償手工勞動,按計件或計時發放勞動津貼。
(六)設立雙向管理機制
為推進此項工作,殘聯和特教學校要分別設立庇護中心負責聯系人。學校設立班主任與專職人員負責管理庇護中心日常生產、生活等具體事宜;殘聯方面負責人主要負責協調庇護中心生產項目、學員再就業等事項,以及籌集經費、擬定發展規劃等。
(七)學員再就業途徑
學員在庇護中心學習訓練一段時間后,符合條件的,由市殘聯就業中心推薦到用人單位就業,也可以通過自主創業或自謀職業等多種形式靈活就業;無法就業的,經本人同意、市殘聯批準,可繼續留在庇護中心從事簡單手工勞動。
其一,為了突出特教學校創辦殘疾人庇護中心的優勢,可充分利用特教學校教育資源。比如,可每天為庇護中心學員開設一節藝術休閑課或體育鍛煉課,學校有講座之類的活動也組織學員參與,從而讓學員在工作之余得到一定程度的休息與放松,也讓學員學到一些知識,并讓學生逐漸適應從學生到學員的角色轉變。
其二,庇護中心一般通過做一些簡單的來料加工,以工療的形式對殘疾人進行康復訓練,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體會自身的價值和生活的樂趣。來料加工項目必須符合智力障礙青年的特點,以簡單、易操作為宜,可選擇當地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加工項目。學校要利用社會力量,努力為殘疾人庇護中心尋找更多更好的手工加工項目,逐步提高在庇護中心就業的智力障礙青年收入水平。
其三,可在淘寶或微信上注冊開店,來銷售庇護中心生產的手工產品。店鋪的設計以及產品的拍照上傳可由特教學校信息技術教師完成,平時的打理可在教師指導下由部分能力較好的學員進行,如與顧客對話、產品包裝、填寫快遞單、發貨等。這樣既能給產品找到銷售出路,增加生產收入,也可讓學生學到網絡開店技術,體驗成功。
其四,學校可舉辦多種形式的活動,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到殘疾人庇護中心參觀、考察,讓社會了解和支持庇護中心。還可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使社會正確認識和理解殘疾人的各項需求,喚起全社會對殘疾人的關注和愛心。呼吁有關方面積極發動社會各界支持庇護中心的建設,并與庇護中心結對共建,在設備、資金、生產勞動項目、志愿者服務等方面提供支持。
(一)學員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水平較低
筆者所在學校庇護中心的大部分學員都剛從九年級或職高班畢業,加之庇護中心又設在學校里,很多學員角色轉換還不到位,沒有意識到自己就業者的角色。剛開始上班,還有新鮮勁,不到兩個星期,遲到、曠工等現象多了起來,一些學員工作時間在工場內東走西逛,甚至跑到操場上溜達。
學員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庇護中心專職工作人員在學員入中心之初沒有對他們進行角色轉換教育,沒有對他們進行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教育。除為他們補開職業意識、職業道德方面的課程,也可通過經濟方面的獎罰進行補救。比如,可設立出勤獎制度和評選先進制度,每天進行出勤登記,月末發出勤獎,對遲到、早退、曠工的學員不予發放或少發出勤獎;根據學員工作表現評選先進,對先進學員給予獎勵。
(二)學員流失
因引進的手工加工項目工價低,學員一個月辛勤工作下來,收入少的只有幾十元,多的也只有一百多元。有些動手能力稍強的學員兩相對比,感覺在家做手工更掙錢,于是就沒了工作積極性,甚至干脆不來上班。
要解決學員流失的問題,一是要加強引進項目的甄選,選擇工價合適的手工加工項目。可發動教職工、家長一起想辦法,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努力尋找適合智力障礙青年、工價合適、簡單易學的手工加工項目。二是要爭取殘聯經費支持,或爭取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支持,給學生補貼手工加工收入,可按比例給予工價補貼。學生收入增加了,工作起來更有動力,也不會輕易流失。
(三)學員融入社會程度較低
庇護中心創辦之初,往往手工加工項目單一,學員每日重復簡單枯燥的加工,過著隔離狀態下的庇護性就業生活,缺乏與社會接觸的機會,違背了庇護中心對學員進行康復訓練、提高社會交往能力的初衷。
解決辦法是讓學員也有機會到社區進行實踐活動,可以每周安排半天到社區進行實踐。因為庇護中心學員多為中重度智力障礙,可適當增加陪同管理人員,確保學員安全。還可讓學員參加學校舉行的全校性社區實踐活動,比如春游、看電影、運動會等,從而豐富學員的工余生活,提高其融入社會的能力。
(四)學員走向企業的就業道路艱難
庇護中心開展生活自理能力和勞動技能訓練、就業輔導和就業服務、康復訓練和文體活動,并組織簡單的手工勞動。在庇護中心工作一段時間后,如果能力夠了,也可參加支持性或競爭性就業。就業失敗的,可回到庇護中心繼續接受培訓。
但學員走向企業的就業道路艱難。為了讓庇護中心學員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能走向社會、走向企業,可適時組織學員到企業參加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
[1]國務院殘疾人工作委員會.中國殘疾人事業“十二五”發展綱要[EB/OL].[2011-06-08].http://www. gov.cn/jrzg/2011-06/08/content_1879697.htm.
[2]廈門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廈門市建立輕度智力和精神殘疾人庇護工場的實施方案 [EB/OL].[2009-06-18].http://www.xm.gov.cn/sm/kstd/cjr/xgzc/201211/t2012 1114_565637.htm.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嶺市特殊教育學校,317500)

家鄉作者:顧李娜(浙江省湖州市教育康復學校)
G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