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蓮
提高聾校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一般策略
●張蓮
聾校低年級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發,布置具體實物,開展數學的基礎認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數學課程的趣味性;在實踐和綜合應用中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實施獎勵,措施增強自信心;結合生活實際,幫助獲得成功體驗。
聾校數學;課堂教學;創設情境
數學是一門具有較強抽象思維性的學科。聾生大部分沒有接受過正規、系統的學前數學啟蒙教育,數學認知甚少,數學語言的理解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都很薄弱。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聾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找準聾生的興趣點,從情境人手,通過實踐應用強化聾生數學概念。教師必須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通過實物案例引導加強思維方式培養,進而養成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營造和諧學習氛圍有助于師生雙方和諧合作。聾生在陌生環境中容易感到恐懼和畏懼。教師和藹的微笑、趣味的動作、飽滿的熱情等極易給學生產生放松的學習心理,從而產生積極的學習動機。
教師的愛心和耐心是構建情感交流的前提,教師要熱愛、理解、信任、愛護學生。要用一顆童心,拋開教師“主導者”與“施教者”的身份,將課堂變成師生平等交流的平臺。在情感交流上,教師要因為學生的快樂而快樂、因為學生的難過而難過,想方設法為他們排除學習上困難。
聾生個體差異較大,教學應因人而異,制定不同的目標,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讓每個學生看見自己的優勢和發展。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運用鼓勵性評價方式,激勵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對學生的回答,我們都應積極反饋。對正確的回答應給予積極肯定;對不完整的甚至錯誤的答案,要悉心分析、耐心引導,對最終得出正確答案的也要積極肯定。對一時答不出來的,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1]總之,要讓每個學生在課上都看到希望,樹立信心,愛上課,上好課。
數學學習情境一定要貼近聾生的生活,使聾生體會到數學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妙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2]這才能促進聾生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熱愛數學。
(一)創設興趣情境,增加教學趣味
教師必須立足于教學內容,針對聾生特點與實際,激發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產生學習欲望,提升數學意識與學習能力。例如:聾生都喜愛跳繩活動,根據這一特點,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跳繩,其他同學數數,大家都參與,在動一動、數一數中輕松快樂地掌握了一百以內數的數法。
(二)創設操作性環節,促使學生自主學習
聾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直觀、形象、貼近生活的東西能引起他們的共鳴,所以要改變教學內容,增強動手性強的操作環節,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探索、獲取知識。
如在學習數數時,不要讓聾生空數,而是充分利用身邊的多種實物,如磁貼、粉筆、課桌椅,畫中人物等。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如“8+6=?”時,讓每個學生擺圍棋子,引導學生先擺8粒,再從6中拿出多少放到8里讓這個位置變成10,數數還余多少,再加上10,所得的數即答案。多次操作后學生會自己感悟到湊十法。這樣可提升自主思考與探究的能力,構建一定的數學模型,實現對數學運算知識的獲取與掌握。
(三)創設合作交流機會,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小組合作學習能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形成學生間的優勢互補,營造良好人際關系。
例如在教學《認識長度單位》這一課時,設定測身高活動,我讓學生3人一組開展活動,學生自己就會合理分工,有的當模特,有的固定尺子,有的測量,再輪流交換。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使學優生發揮了作用,中等生得到了鍛煉,學困生獲得了幫助,每個人的自學、思維、合作能力都有提高,而且大家積極參與,互相交流,促進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四)創設問題情境,提高聾生的思維能力
數學教材中有很多的練習題答案具有不唯一性,這就需要教師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多動腦、勤思考,從而鍛煉提高聾生的思維能力。[3]
學生剛接觸應用題時,只會用唯一的方法來解答,被提問“還有不同的方法嗎?”時很多學生都很茫然。有一次,在解一道跳繩的應用題時,大多數學生都列算式為:2+4(2個搖繩的,4個跳繩的)。這時,一個平時很少發言的男生膽怯怯地舉起手,他列的算式是:3+3。我“驚訝”地問:“你為什么要列成3+3呢?”他說:“有3個小男孩,3個小女孩,共有6個小朋友在玩跳繩。”我當時特別高興,就鼓勵他說:“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棒極了!”并獎給她一個“小星星”。我接著對其他學生說:“其實通過這幅圖還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誰還能做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經過這一啟發,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可以根據衣服、襪子的不同顏色來列算式,甚至有學生列出了連加算式。從這以后,每每拿出一道題,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去尋找不同方法。
聾生潛能是巨大的,只要我們抓住機會,適時正確引導,學生學會以不同角度觀察問題,以不同方式思考問題,用不同手段解決問題,充分掌握解題方法的多樣性。
數學教學中,培養聾生生活實踐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時刻注意把數學與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讓數學在孩子的眼里,變成看得到、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
教學《認識鐘面》時,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串聯起來,問學生幾時起床、幾時吃早餐、幾時上課、幾時放學等。讓學生撥一個自己喜愛的時刻,說說為什么喜歡這個時刻,讓學生感受到時間就在身邊,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
有效的教學過程實質上是合作探究的過程,是師生交往合作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4]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從聾生心理、生理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出發,注重興趣激發與引導,運用生動有效的教學策略,通過成功體驗讓聾生獲得學習方法,促進潛能發揮,提高教學效果。
本文為2014年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學前教育融入聾校一年級模式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成果,課題批準號:XJK014BZXX010。
[1]鄭愛云.高中政治新課程和諧課堂的構建[J].中國校外教育,2010,(1).
[2][4]劉聰輝.談提高聾校一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4,(11).
[3]任鳳殊.小學教育如何實現創新和提高[J].新課程學習(下),2013,(3).
(作者單位:湖南省衡陽市特殊教育學校,421001)

鳥語花香作者:陸 欣(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特殊教育學校)
G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