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姝 程 英
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王姝程英
農民收入問題對于“十三五”來說,是“三農”中非常關鍵的問題,直接關系到廣大農民的福祉和農民能不能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笆濉逼陂g上海農村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3205元,收入水平在全國省級行政區保持領先,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名義年增速達11.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年增長7.8%,快于同期全市GDP增長速度,也高于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如何確?!笆濉逼陂g上海農村居民持續增收,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上海全面實現小康的關鍵。
“十二五”期間,本市各級政府把增加農村居民收入作為民生之源,實施多項支農惠農政策,實現農戶收入較快增長,生活安居樂業,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大幅提升,低收入農戶生活得到保障。
1.“十二五”期間農村居民收入呈平穩增長態勢
“十二五”期間,本市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9.4%,年均增長11.1%,增速明顯高于“十一五”時期;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5.6%,年均增長7.8%。其中,2011年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最高(14.9%),2012-2014年增速保持兩位數以上,2015年增速略有下滑,為9.5%,主要是受基數抬高影響,農村居民收入總體呈平穩增長態勢。
從收入來源看,“十二五”期間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增長51.2%,年均增長8.6%,是拉動收入增長的最主要動力;經營凈收入增長46.2%,年均增長7.9%;財產凈收入增長1.4倍,年均增長18.8%;轉移凈收入增長1.3倍,年均增長18.6%。
2.圓滿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
“十二五”期間,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7.8%,分別高出本市同期GDP和人均GDP增速0.3個和2.0個百分點,順利完成本市“十二五”規劃中制定的“居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率不低于人均生產總值增長率”的目標。
3.城鄉居民相對收入差距逐年縮小
“十二五”期間,本市實施多措并舉,積極促進農民非農就業,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和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多渠道實現農民增收。政府轉移支付向農村傾斜,實現城鄉統一的養老金標準和低保標準。據統計,2011-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別高于城鎮居民1.1個、0.3個、1個、1.5個和1.1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0年的2.38∶1(以農村居民收入為1)下降至2015年的2.28∶1,城鄉居民相對收入差距逐年縮小。
4.低收入農戶收入增長較快
“十二五”期間,從五等分收入分組數據看,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翻番。農村高收入戶與低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從2010年的4.1:1降為2015年的3.3:1;低收入戶收入增速比高收入戶高38.2%。“十二五”期間,本市農村低保標準從每人每月300元提高至790元,增長了1.6倍;城鄉低保標準比從1.5∶1到實現統一標準。此外,對農村低保家庭中的老人、未成年人及殘疾人在低保標準上均有所增加。
1.就業與增收政策拉動工資性收入增長
“十二五”期間,本市經濟保持穩定增長,產業結構逐步升級,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郊區面貌大為改觀。經濟良性運轉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拉動農村居民工資性和經營凈收入不斷增長。
最低工資標準領跑全國?!笆濉逼陂g本市職工最低工資標準逐年提高,2015年4月1日起,本市月最低工資標準提高至2020元,與其他城市相比處于首位,五年增長80.3%。與此同時,青年職業見習學員生活費補貼、大齡失業人員自謀職業就業補貼、協保人員就業補貼等與最低工資標準掛鉤的就業補助標準也逐年提高。政府公布工資集體協商機制、(行業)工資指導線、同工同酬等政策措施也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促進就業政策凸顯成效。一是對于青年離土農民,以解決就業觀念和職業技能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為重點,實施針對性就業幫扶。二是對于大齡離土農民,通過靈活就業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費補貼,幫助其通過靈活就業實現就業。三是實施專項就業扶持政策。各區縣的重大項目拿出一定比例崗位,招收本市離土農民就業,形成重大項目和就業促進的聯動機制。四是積極提升農民職業技能水平,增強就業競爭力。
2.租房市場景氣推動財產凈收入成倍增長
隨著郊區工業發展和農民理財觀念增強,農戶將多余住房租給外來打工者,增加家庭收入。“十二五”期間,郊區房屋租金價格較快上漲,農戶房租收入年均增速達兩成左右。同時,本市各級政府繼續實施土地流轉最低指導價,使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收益與土地收益掛鉤,實現逐年增長。
3.養老金標準不斷提高帶動轉移凈收入快速增長
“十二五”期間,農村居民養老金水平顯著提高,尤其2014年本市“新農?!焙汀俺蔷颖!被A養老金標準統一,是農村居民向“市民化”邁出的重要一步。2015年此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660元,是2010年“新農保”基礎養老金的1.8倍。同時,“鎮保”養老金月標準也逐步提高,年均增加100-200元。農村居民中退休人員比重持續增加也帶動養老金、離退休金等轉移凈收入的增長。
4.農業集約化經營成經營凈收入新亮點
農業集約化規模經營提高了生產效益,增加了農民經營凈收入。本市農村家庭農場、集體農場和農業合作社等形式的農業集約化規模經營蓬勃發展,2015年糧食家庭農場達2000多戶。為了幫助家庭農場發展,市政府還對租期長的土地流出農戶和培育家庭農場的村委會實行考核獎補。市、區兩級財政設立專項資金用于為家庭農場貸款擔保,擔保金額可達50萬元。2015年底本市基本完成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為土地流轉、規模經營打下了扎實基礎。
1.城鄉居民的絕對收入差距拉大
“十二五”期間,盡管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比不斷降低,但由于農村居民收入基數較低,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仍不斷加大。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05元)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962元)低了(29757元),近3萬元,而2010年兩者的絕對收入差距僅為18092元。
2.受教育程度影響農村居民非農就業層次較低
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拉大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農村居民普遍就業層次較低,多數農村居民工資收入水平不高。由于受學歷、職業技能不高等方面影響,較多農村居民從事制造業流水線、家政服務、商店餐館服務員、零散農業經營等收入較低工作崗位,鮮有從事金融業、信息技術服務業等收入較高的行業。
3.人口老齡化和農業生產后繼乏人
本市農村居民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年輕人外出打工數量逐年增多,農業生產缺乏后繼力量,現代農業方面更是人才匱乏。
4.經濟轉型過程中經濟下行壓力增大
本市經濟轉型進入攻堅期,傳統工業產值出現下降,新興行業規模尚小。產業結構調整,使得部分高污染高耗能企業關停并轉,這些多涉及農村從事相關崗位的人員,這對農村居民增收也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
1.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
“十三五”期間,要確保農村居民持續增收,應進一步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加大在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投資,加快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建設,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確保農村居民持續增收。
建議:一是健全城鄉一體的就業促進機制和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政策,加大對農村居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進一步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二是合理規劃、積極推進郊區新城建設,帶動郊區的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積極謀劃和布局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新經濟發展。三是將優質公共服務資源進一步向郊區傾斜,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2.積極發展集約化、現代化農業
發展集約化、現代化農業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十二五”期間本市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各級政府采取獎勵補助等扶持政策推進農業集約化經營。
建議:一是培育發展一批龍頭農業企業,實行企業化管理,產銷一體化經營。二是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綠色農業,實現水、土地等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三是大力培育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著力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充分利用各類培訓資源,加大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培訓力度,促進培訓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四是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景點建設,多渠道促進農村居民增收。
3.關注低收入農戶生活
本市農村低收入戶多集中在金山區、崇明縣等遠郊地區,主要從事零星農業生產,缺乏增收渠道,還有部分家庭有殘疾、重病等情況。郊區低收入戶在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方面亟需政府予以扶持。
建議:一是加大市級層面統籌力度,在資金、產業規劃及其他政策上加以傾斜。二是應盡快改變農業零散經營狀態,加快發展農業經營規模,盤活農村集體用地、宅基地等資產,以增加農民的財產凈收入。
崇明縣作為本市的生態島和水源地,發展工業受限,農民增收渠道更少,是農村低收入戶較集中區縣之一。建議對島內青壯年開展職業培訓,拓寬出島就業渠道;充分利用島內良好自然環境優勢,引進大型的旅游項目及各類賽事,發展環保產業,創造就業崗位;改善連島交通,修建地鐵等快速交通方式,為島內居民出島就業、市區居民進島消費置業提供便利?!?/p>
(作者單位: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