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祎?程富禮
【摘要】 目的 對小兒前臂閉合骨折實施手法復位外固定與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 并進行比較。方法 120例前臂閉合骨折患兒, 依據治療方式分為A組(63例)和B組(57例)。A組患兒接受手法復位外固定治療, B組患兒接受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觀察兩組患兒骨折愈合時間、功能喪失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A組患兒骨折愈合時間優于B組(P<0.05);兩組功能喪失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優良率為92.06%, B組為92.98%,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10歲患兒骨骼可塑性較強, 主要予以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治療;≥10歲患兒或外固定不能維持骨折處穩定者, 主要予以手術內固定治療。
【關鍵詞】 小兒前臂閉合骨折;手法復位外固定;切開復位內固定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9.091
對于小兒前臂閉合骨折, 臨床治療方式仍存在一定爭議, 多數患兒進行手法復位外固定后, 臨床效果均較理想, 但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使用頻率逐年提升[1, 2]。本文為探究手法復位外固定與切開復位內固定兩種治療方式對小兒前臂閉合骨折的臨床治療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20例前臂閉合骨折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均被確診為前臂閉合骨折。其中男67例, 女53例;年齡3~12歲, 平均年齡 (4.0±2.5)歲;<10歲44例, ≥10歲或外固定不穩定者76例;于近端1/3處骨折者12例, 中段骨折者80例, 遠端1/3處骨折者28例;骨折呈現形狀:橫形75例, 斜形28例, 粉碎性 17例。依據治療方式將其分為A組(63例)和B組(57例)。
1. 2 方法 ①A組患兒接受手法復位外固定治療。患兒入院后, 實施手法復位, 并予以石膏外固定, 固定需超肘、超腕, 期間主要進行手指屈伸活動, 并每周復查1次X線片, 查看骨折斷端復位情況, 情況良好, 繼續觀察骨痂生長情況。外固定時間為6周左右, 當X線片顯示骨折線模糊、骨痂生長良好后, 可將石膏拆除, 叮囑患兒家屬鼓勵其進行適當肘屈伸、腕指屈伸、前臂旋轉等活動。②B組患兒接受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手術時間一般定在受傷后1周內進行。其中5例行克氏針固定、7例行彈性髓內針固定、45例行鋼板內固定, 住院期間密切觀察患兒末梢血運情況、傷口恢復情況, 于術后3周左右, 叮囑、鼓勵患兒行肘屈伸、腕指功能、前臂旋轉等活動, 術后2個月左右, 經X線片檢查, 顯示骨折斷端已恢復完好, 開始放開持重訓練, 術后4個月左右拆除。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3] 觀察兩組患兒的骨折愈合時間、功能喪失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3]:優:無疼痛表現, 或前臂旋轉角度喪失<10°;良:患兒進行重體力活動時, 感覺稍稍有些不適, 或前臂旋轉角度喪失11~30°;可:患兒不能進行重體力活動, 或前臂旋轉角度喪失31~90°;差:有其他功能障礙。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隨訪0.5~3.0年, A組和B組骨折愈合時間分別為(6.2±1.1)、
(8.6±1.8)周,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拆除固定后, 經恢復鍛煉, 未見明顯功能障礙, 前臂旋轉角度喪失(13.0±2.5)°;B組經恢復訓練, 前臂旋轉角度喪失 (11.2±2.1)°,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優38例, 良20例, 可5例, 差0例, 優良率為92.06%;B組優36例, 良17例, 可3例, 差1例, 優良率為92.98%, 兩組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10歲40例患兒, 有10例出現輕微前臂旋轉功能障礙, <10歲23例患兒, 有2例出現輕微障礙, 但均未出現嚴重并發癥, 并發癥發生率為19.05%(12/63)。B組:≥10歲36例患兒, 術后1 d內出現骨筋膜間室綜合征1例, 予以對應處理, 骨折延遲愈合1例;<10歲21例患兒, 去除固定后, 1例于2個月后再次骨折, 于鋼板固定, 并取出髂骨植骨后痊愈無術后感染, 并發癥發生率為5.26%(3/57),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前臂骨干骨折在小兒臨床疾病中較為常見, 采用閉合復位石膏外固定利于骨折快速恢復, 且并發癥相對較少。一般患兒骨骼具有較強可塑性, 因此選擇閉合復位外固定可取得較好臨床效果。大量資料顯示[4], 閉合復位外固定畸形愈合率相對較高, 造成旋轉功能喪失, 因此, 近年來切開復位內固定常被臨床選用, 但與此同時, 研究發現[5], 閉合復位外固定所遺留成角畸形在可受范圍內, 所以仍建議對于年齡較小(<10歲)的患兒, 最好仍采用閉合復位外固定治療。采用小切口開放復位可有效減少多次閉合復位、髓內針對軟組織的損傷, 減少骨筋膜室綜合征的發生。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采用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治療的A組患兒中, <10歲患兒的旋轉功能受影響程度較少于≥10歲患兒, 且并發癥發生率相對較少, 充分說明<10歲患兒采用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是行之有效的。
綜上所述, <10歲患兒骨骼可塑性較強, 主要予以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治療;≥10歲患兒或外固定不能維持骨折處穩定者, 主要予以手術內固定治療。
參考文獻
[1] Staheli LT.實用小兒骨科學.第2版.潘少川, 譯.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7:315-322.
[2] 謝秀霞, 柴翠萍, 徐麗蓉.前臂骨折閉合復位石膏固定術患兒分階段健康教育效果探討 .現代臨床護理, 2009, 8(9):46-49.
[3] 房紅生 .閉合復位內固定治療前臂骨折50例療效觀察.南通醫學院學報, 1997, 17(3):332-334.
[4] 王邦興, 朱忠近, 鄭鳴輝, 等.閉合或小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前臂雙骨折的體會.中醫正骨, 1998, 10(1):34.
[5] 施建東, 盧一生, 黃波, 等.兩種方法治療小兒前臂閉合骨折的療效分析 .臨床骨科雜志, 2015, 18(2):230-233.
[收稿日期: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