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鳴
摘 要:活躍的課堂氣氛是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和保證,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活躍的課堂氣氛不僅能夠營造具有感染力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而且有助于激活和發散學生的思維,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活躍課堂的氣氛是教師利用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成績的關鍵。
關鍵詞:語文課堂;活躍氛圍;措施
活躍的課堂氛圍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小學課堂充滿活力的基石。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是課堂的主角,而學生只是參與者。隨著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提出了改變教師的角色定位的問題,由傳統的主導者、傳授者轉變為引導者、組織者。因此,當代的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摒棄傳統教學理念中的“師道尊嚴”的思想,而轉向新型的課堂,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自由、暢所欲言的學習氣氛,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宰,讓他們在這樣的氣氛中,大膽質疑和想象,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主動學習交流,甚至與教師在某些方面進行辯論。那么,如何營造輕松活躍的語文課堂氣氛呢?本人就自身的教學實踐和經驗總結出以下幾點
看法。
一、精心設計課堂導入環節,為活躍的課堂開好頭
導入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開頭,好的導入環節會為整節課奠定好的基調。所以,教師應該精心設計導入環節。例如,一段有趣的導入語,一個小活動等都能夠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從課間活動的狀態轉入學習狀態,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同時,也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課堂的教學中產生熱情。巧妙的導入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縮短師生的距離,為新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為學生營造舞臺,講臺同樣屬于學生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老師站在講臺上傳授知識,學生在下面認真傾聽。的確,講臺是老師傳授知識的戰場,老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宰。但是,小學生也是一個個具有巨大潛力的個體,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現欲。在我看來,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這些特點,為他們營造表現自己的舞臺,使講臺不僅屬于老師,還屬于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講臺交給學生,這能夠訓練學生的想象力、發散思維和主動學習的能力。在課堂上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是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熱情,體會學習樂趣的最好助推劑。這樣有助于創造活躍的課堂氣氛,讓老師對學生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對他們呈現出的亮點和不足給予相應的鼓勵和引導,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進步。
三、創造教學情境,活躍課堂氣氛
情境教學就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接觸課文中所描寫的情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通過創設學生喜歡、感興趣的場景,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活躍課堂氣氛,可以使他們對課文有著更直觀的感受,提高學習效率。例如,運用多媒體來創設教學情境,通過圖像、聲音、視頻等形式展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例如,學習《黃山》一文時,教師可以尋找黃山的各種美景,并制作成幻燈片,或者尋找相關的視頻資料更全面地感受黃山的美景,這是對教學形式的豐富,也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和熱情。
四、對學生進行適時的引導點撥
教師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如果能夠靈活地運用到課堂中,具體分析和機智地處理教學系統中的各種因素,就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敬佩心理,進而發展到對教師所教學科的熱愛。成功的教師能夠把自己的魅力上升為學科的魅力,讓學生喜歡自己,也喜歡學科。好的老師是活躍課堂氣氛的關鍵。他們上課時總是用知識來牽動學生的心弦,使他們“課始開,興即來;課之中,興更濃;課結束,興未己”。讓語文課充滿激情,牽動著學生的心靈。生命因為有了激情而更加美麗,同樣,語文也是因為有了激情而更加動人。每一篇散文,每一首古詩,每一句名言都具有豐富的感情。所以,教師首先要充滿激情,把自己與作品融為一體,在每一節課上用激情作為支撐,傳播這些動人的知識文化;其次,老師也要成為一個好的演員,用充滿激情的、高超的演技讓學生聚精會神地聽講,調動他們的激情,這樣的課堂氣氛如何會沉悶呢?在語文學習活動中,積極的情感能推動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智力的發展。用充滿感情的語言去喚起學生的真情、喚起學生的熱情、激發學生的豪情正是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做的,也是必須做的。
總之,引導小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激發他們的主動性是活躍語文課堂的重中之重。活躍的課堂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非常關鍵的一步。另一方面,在創建活躍課堂的同時,教師也應該發揮組織、引導、點撥的作用,不能對課堂完全放手。小學生畢竟是一群不成熟的學習主體,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教師應當在鼓勵他們參與課堂、主動學習的過程中,維持好課堂紀律,避免因個別學生違紀而影響整個課堂。另外,教師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用自己的熱情和激情感染學生對創建活躍課堂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永順.品人物語言,讓語用之味盡顯[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5(12).
[2]苑蘭英.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6(6).
[3]吳世煥.對小學語文課改的幾點體會[J].學周刊,2016(6).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