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瑛
摘 要: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到期末,為了讓學生考高分,老師花費許多時間和精力命制許多測試卷,考得學生煩、老師累。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應該找到一種更加科學有效的方法既能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又能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關鍵詞:計分策略;考試;目標協議
教育部2013年6月22日公布的《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征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一至三年級不舉行任何形式的統一考試”。為此,我們應該找到一種更加科學有效的方法既能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又能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一、根據數據對學生評估打分
學生上了幾周課后,老師可能很想弄清楚每個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可我們又要讓考試最少化,怎么辦呢?你可以讓學生寫一寫學習總結、看一看學生的家庭作業、課堂作業、課堂表現等。如果你只是偶爾進行一次測試,目的不是嚇唬學生從事學習,而是給他們機會總結和展示他們的學習情況,這無可厚非。測試前可以先告訴學生本次測試的目的,讓他們放松心情,認真總結,充分展示他們的學習情況。這樣一來,你肯定也會擁有足夠的數據對學生進行評估打分。它不只是依靠考試,而是依據所有可利用的主觀與客觀數據。那樣的話,你與學生都可以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學習上,而花在考試上的時間就少很多,進而實現讓考試最少化的目標。
二、讓學生通過選擇額外“作業”提高分數
為了讓學生降低對分數的關注度,老師可以通過降低學生得分的意義來放松學生對分數的全神貫注,轉而使他們關注更多需要學習的東西。一直以來,老師喜歡采集大批的分數,如,給每天的課堂和課外作業、每個單元的復習和測試等打分,但沒有哪個分數顯得那么重要。然而,這種方式并沒有轉移學生對分數的關注,相反似乎加劇了學生的關注程度,同時還給老師增加了許多非教學的事務。其實,有一個很好的辦法不但可以減少老師的非教學事務和學生對分數的關注度,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其做法是:教師不要采集那么多分數,當學生不滿意自己的得分時,老師可以暗示學生:如果你想提高分數,那么請你寫一份協議,說明你想做什么獲取額外的分數。如果我同意你的建議,而你根據你的提分方案完成了我認為符合質量要求的作業,那么你會獲得你想要的分數。學生對教師的暗示不但不會反感,反而會積極地、主動地去做一些額外的、有創造性的作業。例如,有些學生制作一些輔助學習的學具、有些學生主動向老師或同學請教,把落下的知識補起來,有些學生寫數學學習日記總結學習中的經驗教訓,有些學生在各單元學習結束后編制單元試題進行互相檢測再評出等級并提出學習建議。
三、讓學生通過補作業提高分數
據筆者了解,老師最生氣的事情就是學生不完成作業。有老師因為學生不完成作業而懲罰學生重復做五遍、十遍甚至更多遍,
學生并未因重復作業而有所進步,反而會因為反感而產生厭學情緒。我曾經在某雜志上看到這樣的一篇報到:“美國某監獄為了讓慣偷改掉偷東西的習慣,所采取的方法是讓這些小偷在紙上重復寫一百遍‘我是小偷,果然從此以后這些小偷再也沒有偷過東西”。為了避免學生因重復抄寫而產生厭學情緒,我認為老師確實需要改變方式。比如,有學生未完成作業時,可以告訴他們:“你們隨時可以補上空缺的作業,但因為不專心聽講而導致不會做的作業要自己想辦法找同學或是請老師補課。”與因此逃避或錯過作業而受懲罰相比,這種懲罰性不那么強烈,且具有更多的尊重,更符合對學生培養自我管理目標的關注。只要補上了錯過的作業,仍然可以在原有分數的基礎上有所提分。學生不但補上了作業,同時還能把課上沒學懂的知識補上,在學懂知識的同時提高了分數。學生喜歡,老師高興,這難道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
四、和學生達成目標協議
每個學期開學都會有新的教材、新的學習內容和新的學習目標。老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了解本學期要完成的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并根據學習內容和要達成的學習目標提出自己的目標要求。如,本學期我們要完成……幾個板塊的學習內容;要達成……的學習目標;就本學期我對你們提出的目標要求是……同時問問學生,他們是否想對該課程提出一些自己的期望。如果學生就課程目標和老師達成一致,那么與現實目標相關聯的計分就可以和諧地開展;如果老師提出的目標成為學生的個人目標,那么學生將更有可能把老師視為他們的朋友而不是評判他們的“老師”。師生甚至可以攜手共進,共赴目標。也許最有意義的是,在把學習者必須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這一目標一直向前推進的同時,學生的學習能力在不斷提高,計分在不斷增加,考試次數卻不斷減少。
總之,既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又要想減輕學生的考試壓力,讓考試最少化,老師就得多思考計分策略,用完善的計分方式實現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約翰·懷特,趙顯通,刑少華.對學校考試制度的追問與反思[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4(6).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