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波
摘 要:良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它能夠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哪些方面良好的學習習慣呢?預習習慣、專心聽課習慣、思考習慣、觀察習慣、認真審題習慣、規范書寫習慣、合作交流的良好習慣、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等。
關鍵詞:提前預習;專心聽課;細致審題;合作交流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所謂的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它能夠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可見,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要把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當做教學的重中之重。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讓孩子們受益終身。那么,在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哪些方面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一、提前預習的良好習慣
預習是學生掌握新知識的基礎和必要前提,學生只有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才能在教師講授新知識的時候易于接受和掌握,也有利于準確地把握新課的重點和難點。可見,預習是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專心聽課的良好習慣
良好的聽課習慣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認為專心聽講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聽老師講課,必定要全神貫注、理清思路、抓住重點、弄清關鍵。另一個方面是要認真聽同學的發言,在學生發言的過程中不要隨意打斷,思考并歸納同學發言的重點,要及時對學生的發言內容做出客觀的評價。
三、動腦思考的良好習慣
“學而不思則罔。”可見,學習過程中思考的重要作用。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能夠設法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會思考,主動探究,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可以說思考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深刻理解,轉化為內在知識的前提條件。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我們擔負著培養學生學會質疑、解疑、獨立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的責任。
四、認真觀察的良好習慣
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調動起多種感官,對我們周圍的人、事、物等進行細致的觀察,邊觀察邊思考這些人、事、物與我們所學知識的密切聯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進而不斷地提升觀察能力。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必須從培養觀察的興趣著手,教給學生觀察的常用方法,在一定情境的創設下適時、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有序的觀察,然后讓學生通過進一步的分析、比較、歸納,得出新知。
五、細致審題的良好習慣
教學中出現了一種普遍的現象,就是每次測驗過后,學生一看錯題就會馬上認識到自己做錯題并不是因為這道題自己不會,而是馬虎沒看明白題意就開始下筆做。有的學生把運算符號看錯了;有的學生對題意沒理解透徹等。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很有必要。作為數學教師必須嚴格要求學生做題時仔細認真讀題,準確理解題意。例如,在做一些計算題時,我要求學生不要拿過來就動筆計算,而是先思考一下有沒有簡
便算法,切不可死算,因為有一些計算題相當復雜,不用簡便算法的話計算量極大,而且容易出錯。如若運用了簡便算法既縮小了計算量又提高了做題的速度和計算的準確性。因此,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六、規范書寫的良好習慣
我們都知道,語文老師要求學生盡量寫出一手漂亮的字。其實數學課也同樣如此,對于書寫的要求也很重要。比如在一年級時,要求學生數字要寫得工整、規范,對于運算符號要求橫平豎直,特殊強調等號的書寫不用格尺。這些具體的要求對于數學來說十分重要。例如,因為書寫不規范,會造成計算時的錯誤。比如由于書寫不清楚,我們會把“0”看成是“8”,也會出現計算上的嚴重錯誤。因此作為小學數學老師,我們從一年級開始就要培養學生規范書寫的良好習慣。對于書寫一定要求學生做到書面整潔干凈、不潦草、不勾勾抹抹、布局合理,整體效果美觀干凈。
七、合作交流的良好習慣
所謂“學問”,就應該既要學,又要問。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我們提倡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交流,并且在活動中要求學生積極參與、主動發言、互相交流、共同進步,共同探究出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
八、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作業是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程度的真實反饋,保質保量地完成作業是提高教學成績的重要保證。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從小學低年級就應該開始培養。例如,要求學生在做作業之前先要準備好一切學習用品,然后獨立完成作業,絕對不可以抄襲。做到作業字跡工整、書面潔凈。做完作業認真檢查,出現錯誤及時改正。
成功的教育從習慣的養成開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發展的堅實基礎。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并不是不一朝一夕的事,切不可急于求成,我們要循序漸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以及性格特點采用恰當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學習的良好習慣,最終努力將學生培養成具有良好學習習慣的發展型人才。
參考文獻:
孫艷玲.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