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菊
摘 要: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從懸念和意境、形式、教師人格魅力三方面去引導學生樂于學習語文。
關鍵詞:語文;懸念;意境;情感;魅力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對某一學科的濃厚興趣,是推動學生掌握知識和獲得能力的一種強烈欲望,可以提高他們對某一學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那么,教師如何激發學生,才能使之樂于學習語文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一、巧設懸念,意境再現
“懸念”,即讀者、觀眾、聽眾對文藝作品中人物命運的遭遇,未知情節的發展變化所持的一種急切期待的心情。“懸念”是小說、戲曲、影視等作品的一種表現技法,是吸引廣大群眾興趣的重要藝術手段。其實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時,有意識地設置懸念,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
欲,比如,我在學習《狼和鹿》這篇文章時,在導入新課時就首先設疑——狼和鹿你喜歡誰?你覺得誰會是破壞森林的兇手?學生都說喜歡美麗可愛的梅花鹿,破壞森林的一定是兇殘無比的狼,梅花鹿多可愛才不會破壞森林呢!接著老師進一步深入:那么究竟誰會破壞森林,同學們的答案對不對呢?就讓課文來告訴我們吧!在課文結束時再次設置懸念——真正的“禍首”難道僅僅是梅花鹿嗎?由此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梅花鹿、狼、森林三者之間的聯系,再引發他們去聯想生活中人們種種破壞生態平衡的惡習,最終使學生明白保護生態平衡的意義,懂得環境保護人人有責,從小就要做保護生態的小衛士,這樣我們生活的地球才能更美好。
意境是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即通常所說的情景交融。意境再現,可以使學生產生聯想和想象,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習宋代詩人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古詩時,為了讓學生體味西湖風神韻味之美,就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聽著配樂朗誦閉目想象西湖的美,其中有一位學生說他看見了西施姑娘,當時我就讓他說說西施的美,這位學生很細致、很認真地描述了他看到的西施,最后他還調皮地說自己無法分清西湖和西施誰更美了。接著我就引導學生討論究竟什么是美?當時學生興趣高漲,紛紛暢所欲言,分享自己對美的認識和看法。整堂課結束,同學們雖然無一人去過西湖,可在腦海中卻留下了西湖別樣的美,并且說等長大了一定去西湖看看。就這樣通過想象、聯系,自然而然地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達到知、情、意的統一,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提高了學生的欣賞水平和審美素質。
二、以情激學,形式多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蔡元培先生也說過:“我們教書,是要引起學生的讀書興趣。”一個具有高超教學藝術的教師就在于運用種種方法激發兒童的興趣。從古至今一篇又一篇名詩佳作之所以久久傳誦,就是因為每一篇文章都飽含著作者自身濃濃的思想感情,因而,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就是要運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把一篇篇無聲的文字轉變為有聲的語言,用文章的美再現文章的情感,以情引發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記得在學習《魯濱孫漂流記》這篇獨立閱讀課文時,就放手讓學生自學,把課堂交給學生,首先是指導學生熟讀課文。我接著用三種形式進行學習:一是課本劇表演;二是根據課文內容寫一首小詩;三是用歌曲唱出來,最后是全班匯報交流。由于學習形式比較新穎,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每個小組都在認真完成。當聽了學生的學習匯報后,我很震驚,沒想到學生做得那么好。至今還記得詩歌組這樣寫道:“英雄人物魯濱孫,一人漂流到荒島,心好救了星期五……”這節課后,總是穿插別樣的語文學習活動,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快速上升,語文成績也逐步提高。
三、升華魅力,人格促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新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語文學科是一門最富有激情和創造力的學科,老師的個人魅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格魅力則指一個人在性格、氣質、能力、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語文教師的人格魅力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對學生的影響是“潤物細無聲”般的潛移默化。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常常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學生往往是喜歡哪位老師就喜歡哪門課,這就是常說的“親其師而信其道”,所以在實際教育教學中,教師就應該用淵博的知識、真摯的愛心、優雅的行為、高度的責任去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點點滴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吸引學生、去影響學生、去溫暖學生、去感染學生,從而讓學生深深地愛上語文這門學科,積極主動、熱情飽滿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促進全面發展,使學生終身
受益。
參考文獻:
曹志剛.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樂于學習[J].學周刊,2014(28).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