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錦芳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提高教學有效性已成為課改深化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核心問題。但在目前的課堂上由于教師對反饋的理解不夠科學,缺乏反饋的策略,沒能抓住學生反饋生成的信息將教學推向高潮;很多教師在強調課堂生成的同時缺乏必要的預設,錯過了進一步挖掘的精彩,從而極大地降低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精心預設反饋過程,精確捕捉反饋信息,有序呈現反饋信息,把握反饋時機,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有效反饋;及時有序;捕捉信息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新課程改革也非常重視“挖掘課程資源”,課堂上的反饋信息就是一種重要的資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堂反饋信息對教學進行有機調控,可以使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一種和諧、民主的氣氛中得到同步發展。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果學生思維積極,主動參與,單方面“動”起來了,但教師沒有作出有效的反饋回應,缺乏作出更高水平“動”的意識和能力,課堂教學也就很難有推進。只有通過教師的有效反饋回應,才能使課堂教學過程得到推進,促進學生生成新的想法、新的觀點、新的見解,從而形成新的認識,思維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相同材料的不同組織,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就截然不同。相同練習的不同反饋,學生獲得的數學發展就相去甚遠。
一、精心預設,生出反饋的精彩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鄙尚缘恼n堂,創造出絢麗多彩的課堂景觀。在課堂反饋環節要進行精心預設,預設反饋的形式。在備課中,對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可能會有哪些反饋的信息,以怎樣的方式來處理都要精心預設,以達到最佳效益。
二、精確捕捉,尋找反饋的信息
問題下放給學生,學生有基礎性資源生成,有“下放”必有“回收”,回收的關鍵,就在于對學生資源的捕捉。教師要善于選擇反饋內容,使反饋更有利于重點的落實、難點的解決、目標的達成。
1.“課堂差錯”資源化
教師要有利用錯誤資源的意識。當然,教師要有資源的價值判斷意識,不能凡錯誤都呈現。怎樣的差錯才是寶貴的教學資源?那種帶有較為普遍性的、容易混淆的差錯,能作為寶貴的教學資源。因為它能引發學生更多的思考,澄清模糊的認識。教師應深入到學生中去觀察、去傾聽、去捕捉。當然,也不能絕對以出差錯人數的多少來確定其價值,有時即使是個別學生的想法,但是涉及數學知識本質,能挑戰其他學生思維的,同樣是有價值的資源。
2.“思維差異”資源化
學生由于智力、知識經驗、個性特點、家庭背景存在差異,所以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能力也存在著差異。教師在選擇反饋內容時,應注意不同思維層次的材料都有所體現。
三、有序呈現,使反饋活而不亂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彼约词菇滩膬热莺鸵笫墙y一的,但反饋回來的信息不可能是同質的,是有差別的。在課堂上,學生一個接一個反饋,時間往往不夠,更重要的是缺乏資源的有效利用,效果不明顯。這時候,我們不妨以“并聯板塊”的方式呈現。當然以這種方式呈現的材料一般來說是在同一思維層次上的,并無方法的優劣之分。同時反饋層次由低級到高級。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對學習材料的答案有多種預設,但心中要有一個反饋時的理想狀態。一般來說,如果你設計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思維空間,盡可能地讓每個層次的孩子都能參與進來。那么,反饋就要從易到難,方法就要從低級到高級。
四、把握時機,使反饋更加及時
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上,一般總是等學生獨立思考有了答案、小組討論有了結果時再反饋。但這并不是絕對的。教師應把握學生學習的動態,做到該介入時介入,也就是把握反饋的有效時機。
五、創新作業,讓反饋延后
一堂課中對學生的信息并非都要做到及時評定,有時候過早的反饋反而會撲滅學生智慧的火花,扼殺學生的思維??茖W研究表明,新穎、別出心裁、有創造性的見解往往出現在思維過程的后半部分,這就要求我們要多運用美國創作家奧斯本的智力激勵法中的“延遲評價”原則。給出充裕的時間,讓學生獲得更多創造性的見解。因此,我們可以搞些創新性的作業,將課堂內容延伸到
課外。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過:作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就必須在整個一生中努力探尋有效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實踐證明,課堂教學過程實際上在是一個師生間雙向信息的交流活動,而課堂教學的成功就在于對學生反饋信息的利用和調控。因此,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掌握運用反饋策略,消除反饋障礙,精心設計反饋的環節,加大反饋通道,及時反饋、及時調控和矯正,以期達到既提高教學效率,又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孔企平.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08.
[2]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華師大出版社,2001.
[3]葉瀾.教育理論與學校實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