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朝暉
摘 要:眾所周知,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新課程的實施、素質教育理念的貫徹等,最終要通過教師和學生的日常教學活動來實現,因此,教師如何在信息化環境中合理、恰當、科學地設計、實施和評價教學活動就成為教育信息化核心的部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而要達到有效整合,首要條件就是運用科學理論進行教學設計。
關鍵詞:信息技術環境;課堂教學設計;實際情況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21世紀,以信息化為主要標志的現代教育技術對學校的教育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整合的強大優勢,給基礎教育帶來巨大的變革。只有這種變革有利于學生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變化真真切切地發生在每一個課堂上的時候,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一、我們的實際情況
我校是區屬小學,擁有31個教學班級,在職教師67人,平均年齡37歲。學校和地區實現了“校校通”“班班通”后,越來越多的教育信息化的任務和關注的重心就從初期的“建網”“建庫”轉向“建隊伍”,即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其本質就是提高教師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設計能力。但教師在具體的操作中,出現了一些認識上的誤區。
1.偏重知識傳授設計
許多教師仍用大量的篇幅從傳授知識的角度詳盡地描寫教學過程,很少根據教材的具體內容去設計那些發現、挖掘、提煉教材中非智力因素,存在重知識教學、輕方法指導,重教法、輕學法,重結果、輕過程的問題。
2.偏重課內知識設計
教師對課內知識研究的比較多,聯系社會發展和學生生活比較少,表現為缺乏與本課有關的相關學科知識聯系的設計,缺乏與本課有關的實踐知識聯系的設計等,從而影響了新課程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
如何讓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設計助力,真正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呢?我們從學校實際出發,通過各種有效可行的手段提高廣大教師的信息素養與技能,恰當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促進“以學為中心”的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
二、我們的目標
(1)能夠摸索、總結出信息技術環境下優化教學設計的方法或途徑,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逐漸形成一支觀念超前、技術過硬的現代教育技術骨干教師隊伍,同時積累資源,建立學校的教學資源庫。
三、我們的做法
1.加強保障,廣泛調查
學校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在工作程序上加以規范。保證研究活動經費,確保研究活動得以順利開展。設計了《合肥市潛山路學校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現狀調查問卷》《合肥市潛山路學校教師教學設計現狀及設計能力調查問卷》等問卷進行調查和訪談。
2.搭建數字化教研云平臺,形成暢通的網絡系統
學校完善了信息環境的設施建設,以信息中心為樞紐,將教室、計算機房、各辦公室的計算機整合起來,形成完整暢通的計算機網絡系統。每個教師配備了辦公電腦,實現“師師通”,為教師進行研究奠定了基礎。
3.積極進行各類培訓
通過購買、查詢、借閱等方式收集大量的理論學習資料,供老師學習。發揮本校骨干教師的引導作用,借助校本培訓這一平臺,對老師進行專題培訓。通過集中學習、自主學習、外出觀摩加大對教師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教育技術技能應用的培訓力度。
4.聚焦課堂實踐,學教結合
我們的研究始終堅持兩個原則,一是跟課堂教學緊密結合,二是為課堂教學服務。每位教師在一學年中至少要上兩節高質量的研究課。大家仔細觀察實施效果,認真記錄,對教師教學設計每一環節的行為和結果進行分析,做出實事求是的總結與評價,提出建議,共同提高。通過每一節研討課,及時發現課堂教學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從而不斷改進教學設計。
5.借力活動,促進整合
各項活動是提高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的最佳手段,學校每年都開展專項活動:“合理運用多媒體課件,優化學科課堂教學設計” “夯實教師教學基本功,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翻轉課堂”“典型課例研磨”等。通過這些活動大家統一思想,明確目標。高效的課堂應該是:輕負擔、高質量;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主動參與。尤其是“翻轉課堂”,真正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式。
四、我們的收獲
1.建立可持續發展的云平臺資源庫
目前學校已經初步建立“云平臺”資源庫,實現資源存儲和共享,有力地解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資源瓶頸問題。下一步我校打算形成一個統一的管理平臺、統一的資源平臺,把學校建設成面向校園、面向社會、面向家庭的一個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數字化校園——“云校園”,以數字化的方式來體現我們的工作、學習、交流與管理。
2.教師的信息化應用能力發展顯著
(1)教師的教學理念不斷更新,教學水平不斷提高,教學設計與信息技術有機整合的意識進一步得到加強。
(2)教學理念信息化,實現了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根本轉變,教學應該圍繞學生“學什么”與“怎么學”這兩大問題來設計。
(3)教材處理信息化,教師大多能根據教學需要,把教學內容涉及的事物、形象、言論再現于課堂。
(4)教學活動信息化,教師能利用網絡系統共享資源,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生的“學”。
五、我們的思考
英特爾公司董事會主席克瑞格·貝瑞特曾說過:“技術正在改變教育方式,真正能夠改變課堂的是我們的老師,是教師優秀的教學設計!”我們走在課堂轉型的道路上,山東杜郎口教學模式、上海的后茶館教學、還有電子書包課堂等,各種模式、各種方法紛至沓來,我們的學校和老師需要的是方向性判斷,看清前方的路,穿著“新鞋”走向正確的方向,即我們的課堂教學設計應以“學”為中心,讓“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
參考文獻:
潘刊.信息技術教學新嘗試[J].成才之路,2009(20).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