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組第13課。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抓住重點詞句,結合生活實際及搜集到的相關資料,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
3.激發學生珍愛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領悟“只有一個地球”的深刻道理。
難點:為什么說“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
【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趣,導入新課
播放課件:(茫茫的宇宙,星光燦爛,地球緩緩映入眼簾。)教師配樂描述:“同學們,在浩瀚無邊的宇宙中,有一顆藍藍的星球,它是那么出眾,因為它孕育著生命。說到這兒,我想大家一定猜出她是誰了。你想怎樣稱呼我們的地球?為什么?”
(在學生交流基礎上教師適時板書課題)
【“入境始于親。”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及教師動情的語言渲染,使學生對地球產生了親切感,情境的創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究興趣。學生親切的稱呼,拉近了與地球的情感距離,為后面各環節的教學做好了情感鋪墊。】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自由讀文,思考課文介紹了關于地球的哪些知識?
2.畫出文中最能打動你的一句話。
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教師發揮引導作用,引導他們把目光鎖定宇航員在天際遨游,看到美麗的地球而發出的感嘆:“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這一貫穿全文線索的句子。
【學生理清思路的過程,就是整體感知課文的過程,這一環節鞏固了五年級下冊“按一定順序寫”的重點訓練項目,幫助學生抓住了貫穿全文的重點句子。】
三、研讀品味,重點深究
順承上一環節,教師因勢利導,師生共同梳理、歸納出以下三個值得探究的問題:地球可愛在哪里?為什么太容易破碎了?人類可否移居別處?
引導學生充分讀書,圈點批畫,加深理解。
(一)研讀品味,感受地球之可愛
這一環節按以下幾步進行:
一讀:引導學生充分讀相關的段落。
二畫:邊讀邊畫出最能感受到地球可愛的有關詞句,旁邊寫寫體會。
三交流:抓住重點詞句交流感受。
1.感受地球外觀的美
(1)抓重點詞句,借助圖片感受
引導學生抓住“晶瑩透亮”“藍色和白色的紋痕相互交錯”“薄薄的水藍色紗衣”“6300多公里”“一葉扁舟”等詞語體會地球的美麗及渺小。在交流時適時出示課件——美麗的地球風光圖片感受地球外觀的美。
(2)借助視頻感受
渲染:是的,我們的地球是美麗的,又是渺小的,這是一種怎樣的景象呢?同學們請看,這就是宇航員在遨游太空時看到的我們美麗的地球。(教師播放視頻,根據視頻畫面進行講解。)
2.感受地球內在的美——慷慨提供資源
引導學生抓住“無私”“慷慨”及自己查找到的關于地球資源的資料,感受地球母親內在的美。
3.渲染朗讀:同學們,地球是那樣美麗,又是那樣渺小,盡管它的范圍有限,但它還是無私地向人類慷慨地奉獻著一切,我們的地球母親是多么可愛啊!讓我們通過朗讀表達出對地球母親的真摯情感吧。
【此環節充分給學生讀書的時間,圈點批畫留下讀書時思考的痕跡,多媒體課件的引入,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引發了情感的共鳴,在此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自然水到渠成。】
(二)聚焦“生態災難”,感悟地球之易碎
該環節的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抓住“生態災難”這一看似平淡卻寫盡地球全部憂患的詞語,進行細細品讀。
1.理解詞義。首先引導學生讀三、四自然段,借助工具書及聯系課文有關語句理解“可再生資源”“不可再生資源”及“生態災難”的意思。
2.結合生活實際或搜集到的資料,帶著感情說說自己了解的某種生態災難。
3.入境想象:伴隨剛才同學的講述,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呢?
4.拓展背景,激蕩感情
是啊,我們的地球母親每天都遭受著來自她的孩子——人類的無情傷害,讓我們來看一組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
(教師聲情并茂地拓展朗讀每天發生在地球上的污染數據。)
不僅如此,每天的破壞還在繼續,同學們看!(播放一段有關破壞地球生態環境的視頻,學生入境感受。)
5.同學們,現在讀著“生態災難”四個字,它仿佛變成了什么呢?
【此環節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揣摩品味,深化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變得厚重起來。“生態災難”,這個原本抽象的概念性符號變得觸手可及,鮮活生動。生活實例及相關資料的引入,是對課文的拓展延伸,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情感活動中,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感悟和思考,落實了“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這一重點訓練項目。】
(三)拓展資料,感受人類之不可移居
1.引導:大家想一想,如果人類繼續無節制地開采,有朝一日,地球上的各種資源都枯竭了,我們人類將身處何方呢?自由讀六、七自然段。
(引導學生抓住“至少”“即使”“又有多少”等重點詞語談談人類不能移居的理由。)
2.拓展資料,進一步感受不可移居。
(引導學生補充關于太陽系的其他幾大行星及月球的有關資料、“生物圈二號”計劃的失敗,進一步感受當地球資源枯竭的時候人類別無去處。)
【在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課外資料的作用,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人類“不能移居”的原因,從而增強保護地球的使命感。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四)深化認識,精心保護
1.小結渲染,指導朗讀:同學們,茫茫宇宙,燦爛星河,只有地球適合人類居住,當地球資源枯竭的時候我們別無去處,所以宇航員發出了這樣的感嘆——齊讀:“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
面對如此可愛而又如此容易破碎的地球母親,我們該如何去做呢?齊讀最后一段。
2.引導學生談如何保護地球。
3.同學們,此時此刻我,我們再來看課題,該怎樣讀呢?(齊讀課題,領會其深刻含義。)
四、傾吐心聲,升華情感
1.引導:課文學到這里,我想大家一定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有了更深的了解,面對曾經那么美麗,如今卻滿目瘡痍的地球母親,內心一定會有許多感慨吧!現在就讓我們拿起筆來,傾吐自己的心聲吧。
(伴隨凄婉的音樂,學生寫話。)
2.師生交流寫話。
3.渲染小結:從大家那飽含深情的文字中,老師感受到,每位同學都期盼地球母親能恢復往日的容顏,再現昔日的笑臉,那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珍惜每一片藍天,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樹,每一滴水,讓地球到處綠樹成蔭,鮮花盛開,天空湛藍,白云飄飄。最后讓我們在這首小詩中結束這節課。
給我一捧陽光,
燦爛留在你的臉上。
我們有緣來到這藍色星球,
有誰忍心踐踏在她身上?
給我一捧陽光,
將溫暖留在你的身上。
讓我們為這美麗自然,
貢獻自己的微薄力量。
給我一捧陽光,
將希望留在你的心上。
愿綠蔭取代昔日荒涼
潔白的海鳥再次飛翔。
【在學生學習情之所至之時,情感的共鳴使其不吐不快,伴隨著凄婉的音樂,學生沉浸其中,蓄積著表達欲望,涌動著純真想法被極大地激發出來。一首小詩作結,進一步升華了學生的情感,取得了“課雖終,情未了”的效果。】
(五)拓展延伸,課外實踐
設計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實踐性作業:
(1)制作一張環保手抄報;
(2)寫一份環保倡議書;
(3)設計一則保護地球的公益廣告或以自己喜歡的形式為地球媽媽獻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語文課程的開放性決定了語文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而應在此基礎上深化、延伸,使學生學以致用,真正形成能力,提高語文素養。這樣的設計,使學生的語文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由課堂走進了社會,真正體現了大語文教學觀。】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