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杰蘭
摘 要:創新學習正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主,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膽想象,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積極提出自己的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過程。
關鍵詞:創新學習;以學生為主;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
小學數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獲得數學知識與技能,提高計算能力、思維能力等基礎性的學習能力,更要讓我們的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學習能力得到良好培養。
我們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設置懸念,形成認知沖突,讓學生質疑等方式創設問題情景,讓他們在情景的熏陶下產生主動探索的心理需要,從而使他們產生探究的興趣與熱情。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在新知識學習前引導學生提出需要探究的問題來探究定向;二是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思維受阻時進行點撥,為探究排疑;三是引導學生用好遷移規律和原型啟發,從事物的相似類比中發現解決問題的新途徑,為探究引路;四是教給學生探究學習的方法,為探究導法。其主要辦法是:(1)根據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條件;(2)根據條件提出可能產生的各種結果;(3)通過復雜數量關系的分析來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思路的方法。
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應讓學生掌握以下思維方法:一是對學習材料進行觀察與實驗的方法;二是對學習材料進行比較、分類與系統化的方法;三是對學習材料進行分析綜合的方法;四是對事物進行歸類、推理的方法;五是對事物進行抽象概括的方法;六是把問題置于更大范圍進行思考的方法;七是通過對特殊事物的個別分析,尋找一般規律的方法;八是通過類比與聯想,尋找問題解決辦法的方法。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培養學生以下幾方面的思維習慣:一是思維受阻時能突破定勢、轉變角度思考的習慣;二是思考問題時既抓目標、又立足條件進行雙向思考的習慣;三是勤于觀察、勤于思考,并把觀察與思考、思考與想象、聯想結合的習慣;四是不滿足自己或他人現有的思路和結果,另辟蹊徑的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引導學生通過對新知識有聯系的舊知識進行回憶來激發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使學生感受到當前課題學習與原有知識以及生活實際經驗的緊密聯系,并提出想探究的問題明確探究的方法、方向和目標,激活學生迫切需要探究的心向,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問題的探究活動中去。在激活定向中,教師的主要活動應是創設問題情景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讓學生自學質疑,帶著問題去讀教材、找重點、抓關鍵,獨立自主地投入到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在自學中獲取知識,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去發現新的問題,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尋求結論的探索過程,促進原有認知結構與新知識的不斷同化與順應。根據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點撥。這又要求我們一要注重思路的疏通和難點的突破。二是要抓住重點、關鍵問題進行強化,使這些知識在學生認知結構中牢固清晰地儲存起來,為今后有效學習其他知識提供穩定的支撐點。
練習在教學過程中是學生必不可少的。練習題的設計主要表現在:一是要有探究性,要有利于激發學生運用知識去探究解決數學問題,其內容應有較高的思維價值;二是要有開放性,通過練習來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擴大思維空間,讓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三是要有拓展性,練習的內容選擇應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及學生生活經驗相聯系,拓展信息量,擴大練習形式;四是要有層次性,練習的內容應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并突出分類要求的教學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應采用反思體驗的方法。引導學生對整節課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優化思維過程,領悟創新學習的方法,體驗成功的喜悅,強化創新意識的培養,其具體表現在:一是讓學生對整節課的知識進行概括性的回憶和歸納、完善認知結構。二是對學習方法進行總結、強化學習能力的培養。三是對問題探究的思路進行反思,進一步優化思維過程。四是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愉悅,激發他們渴求繼續探究的欲望。
在課教活動中,我們必須實現教育觀念的創新,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作用。提高開展創新學習數學的自學性,用老師的創新教學去推動學生的創新學習。處理好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發展數學能力與培養創新能力的關系,把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數學能力的發展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還要注意學生個性品質的發展,因材施教、分類要求、分層次指導,讓每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同時還應讓不同程度的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創新個性得到有效的發展。
布魯納認為:“教學的目的不是希望學生成為該科目的一個小型圖書館,而是要他們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學習是一種過程,而不是結果。”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職責。我們必須轉變觀念,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尊重學生,讓他們大膽探索與創新,從而感到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張標.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應用創新學習[J].小學時代:教師版,2009(6).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