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怡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家的藝術追求也是越來越高,欣賞名畫也逐步地走入了平常人家,而且呈現更強趨勢,這是因為欣賞名畫不單單能提高人們的欣賞能力,還能帶來美的感受,對于幼兒來講,它還能夠提高幼兒的繪畫表現能力和幼兒的想象能力。所以,名畫欣賞也漸漸成為幼兒園中的一項活動。
在平時的日?;顒又?,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會經常發現,在欣賞名畫時有些幼兒對名畫的關注點與教師不同,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幼兒時常會所答非所問。而且名畫欣賞活動又不同于其他活動,它沒有統一的答案。而且每個人的生活感受不同,表達方式也必然有差異,教師不可能要求幼兒說出相同的感受,所以,幼兒的回答往往是千差萬別的。這時教師應該如何看待幼兒的回答呢?幼兒才是活動的主體,而教師只是引導者、合作者和支持者。所以,本人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了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一、廣泛傾聽
廣泛傾聽、隨意交流,可以使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之間產生一種平等、有效的互動形式,也能提升活動參與者名畫欣賞的能力。這種傾聽的過程可以使教師更加地了解幼兒對知識的掌握,更是幼兒之間一種信息互換的過程。
1.傾聽,幫助教師了解幼兒
教師可以通過這種有效的交流方式,采用多種策略提示,激發幼兒對名畫欣賞的興趣,挖掘兒童的創新能力;傾聽還可以使教師有機會了解幼兒已有知識和經驗,幫助他們梳理、歸納、提升這些知識與經驗,并不斷地積累新經驗,促進幼兒各項能力綜合提升。
2.傾聽,促進幼兒之間信息傳遞
有人曾說過:“看待一件事物,一百個人可能有一百種想法。”對于每一個幼兒來說,他們在欣賞名畫作品時都有著來自內心不同的理解,所以教師應該給幼兒足夠的空間,使幼兒暢所欲言,不能因為幼兒的回答與預設的回答不同,而阻止幼兒。盡管有些幼兒的表述可能離題千里,但從他們的回答中可以體會到,他們是經過自己思考后得到的答案,這樣就足夠了。
例如,在欣賞米勒的《小鳥的捕食》時,許多幼兒都說有三個小朋友在一起吃飯,他們很開心。不過一個幼兒卻說:“我看見他們用一個碗吃飯,他們肯定很窮吃不起飯?!彼囊痪湓捥嵝蚜似渌變海變鹤屑毜赜^察人物的穿著、住的房子等,一致覺得這幅畫并不是要表示他們一起吃飯開心,而是想表達他們生活的艱辛。這種廣泛的傾聽起到了信息互動的作用,使幼兒的欣賞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跳出條框,認同想象
由于年齡特點和視知覺發展的不全面性決定著幼兒在名畫欣賞時,常常只關注自己熟悉的局部畫面,而并不注意名畫的整體欣賞。因此,在對名畫進行賞析時,往往只針對自己熟悉的那一點進行聯想。但由于這種聯想是基于名畫的一角或是一點產生的,所以,會對名畫賞析的角度產生一定的偏差。作為教師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敝R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概括出一切事物,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是人類進步的基礎。幼兒時期是人類創造能力發展最重要的時期,利用名畫欣賞培養想象力對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中班活動中,欣賞凡·高的《向日葵》時,一名幼兒在看到向日葵中間有些綠色時,說:“老師,你看,花中間有個綠色的蟲子?!逼鋵嵱變河^察的顏色是對的,但是,由于幼兒生活經驗有限,他并沒有發現這些綠色其實是有些向日葵中心沒有成熟造成的。所以,不能完全否認幼兒的想象,而應該從顏色入手,引導幼兒關注顏色,并從顏色中感受到《向日葵》中的內涵。
三、了解蕓蕓眾生,承認審美差異
陶行知先生說過:“幼兒教育的內容要來源于幼兒的生活?!钡變旱纳罴爸苓叚h境又是形形色色的。幼兒無法感知畫面的整體美是正?,F象,教師可從點到面、從局部到整體地加以引導,以提高幼兒的感受能力。一方面,幼兒思維的主要形式是形象思維,以往的認知經驗在幼兒的直覺判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另一方面,由于視知覺發展的不全面性或缺乏整體性,幼兒往往只注意局部而不注意整體。
在欣賞畢加索的《哭泣的女人》時,畢加索以一些散亂而緊湊的粗線條、劇烈變化的色彩描繪了一個處于極度悲傷狀態的女人,她的表情呈現出她內心強烈的痛苦。在欣賞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說:這個女人心情如何?你是從哪里看出來她很悲傷的?她可能是因為什么事而悲傷?幼兒紛紛聯系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表述,“可能她的孩子正在生病”……幼兒根據自己的感受體會到了畫中女人的悲傷情緒,同時幼兒也在名畫欣賞中了解了大師如何運用夸張的線條和變形的表現手法,畫出不同心情的人物。
美術作品是開放的,每個人的藝術經驗有限,不可能掌握作品的全部意義。對此教師不應否定或批評,而應以寬容的態度承認其觀察、想象的合理性,使幼兒欣賞的積極性得以持續。
四、遵從幼兒心理特點,巧妙引導
1.用巧妙的語言引導幼兒關注畫面
教師應盡快把幼兒的視線拉回到整體畫面上來。此時,教師充滿激情的語言便顯示出強大的力量,他們被作品吸引、陶醉的神情會極大地感染幼兒。
2.從畫面整體入手引導幼兒
教師可由此入手,引導幼兒理解整幅畫面,這符合幼兒從點到面的欣賞特征。接著,教師可引導幼兒欣賞畫面背景:大海里的生物,然后過渡到主體內容(人物):“畫面上除了有大海,還有什么?”無論幼兒從哪點談起,教師都可用“對話法”引導幼兒切入畫面,談論作品主題。
生活中無處不充滿著“美”,無處不體現著“美”,關鍵需要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通過與名畫面對面的接觸,讓孩子們在活動中感受到創造的樂趣,增強自信心,從小培養孩子的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這正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也正是孩子們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陸芙.重視有效提問 彰顯育才智慧:談名畫欣賞中的有效提問[J].成才之路,2014(12).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