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玲
摘 要:關愛學困生,轉化學困生,是我們教學工作的一部分,每一位教師都在努力干好這項工作。在這項工作中教師要想使這樣的學生轉化成優生,一定要查清其產生的原因,對癥下藥,進行細致的、耐心的、經常性的轉化教育。這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共同課題。
關鍵詞:現代教育;關愛生;差異性
“玉在山而草木潤,心有佛而頰生光。”在我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用心澆灌,幼苗成長令人感到欣慰,也會幸福萌滿,而有時一腔熱血心,心系孩子也會無奈挫敗,這就是最讓教師頭疼的事,每一個班級總會有一定數量的學困生,我稱之為關愛生。我結合自身的工作實踐,談談對學困生表現及成因的幾點認識。
一、何為學困生
人的智力決定了人的個體差異性。在同一個課堂里,接受著相同教師、相同課標的教育,卻往往出現學生成績靠前、靠后的現象,這是非常自然的現象。所謂學困生,即平常所說的“差生”,在這里我稱之為關愛生,是除智力本身有缺陷以外,沒有發揮好自身智力因素的那部分學生,那么,這些學生表現如何呢?
1.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決定學生學習成績好壞的重要因素,老師只是引路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良好的學習習慣會成就一個人的一生。那么,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哪些呢?對學習的認真態度、上課專心聽講,動腦思考,獨立完成作業,細心踏實,善于提出問題,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行為等。對于關愛生來說,這些好習慣他們是欠缺的,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貪玩走神,甚至抱有應付心理,不會做就敷衍了事,更談不上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了,這樣他們怎么會學好呢?
2.思維記憶遲緩,學習態度消極
一個人的思維記憶有差異性這是無可厚非的,我們不可否認。有的人記憶力敏捷持久,記得快還不容易忘記;有的人記得散、慢又忘得快。學習困難學生的記憶屬于后一種類型。這類學生往往是用很長時間來背下了一些內容,但是到檢查、默寫的時候,腦子里卻空空如也,或者只有一些零星的記憶碎片,背誦默寫常常丟三落四,錯誤百出,這樣的學生又往往是抱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態度,對學習敷衍了事,得過且過,這樣成績自然是不如別人了。
3.生活信心不足,常常害怕失敗
學習越是差的學生往往容易遭遇學習上的困難和失敗,他們會因此而對學習失去信心,失去興趣,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甚至放棄了努力。自暴自棄進而逃避學習,對未來成功的期望感到渺茫。這樣形成惡性循環,學習成績自然是一直處于落后狀態而且越來越差。
二、成為學困生的原因
1.自身原因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有一部分學生往往是自己不想學、不好好學,學習無進取心,自甘落后;再加之意志薄弱,自制力不強,依賴性較大,常常被其他誘因所左右,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能知難而進,被困難嚇倒,分不清是非等等。老師再怎么努力、家長再怎么督促也無濟于事。這樣自己連學習目的都不明確,主觀能動性也就無從談起。也有一部分學生是由于自身智力發展低下,他們記憶緩慢,理解困難,對于知識不能變通,他們愿學、樂學,但不知如何學,苦于學習的方法不當、思考的方向單一,對學習總是不得其門,結果往往是在學習上花的時間比其他的學生多,而成績卻遠遠不如他們,在學習上處于持續困難的狀態因而成了學困生。
2.家庭原因
在一個人的成長當中,行為習慣的養成和知識積累的過程是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分不開的,而家庭教育更是主要的,弄不好會毀掉孩子的一生。有些學生成為學困生不是因為自己笨,面是因為家庭教育不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養不教,父之過”,父母正確的引導教育能讓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懷有正確的認識態度。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續,孩子在學校里受到一種思想品德和科學知識的引導需要在家庭更進一步的拓展和實踐,但事實上,孩子在校外卻不注意對孩子進行正確教育,家長的自私偏袒讓孩子心靈上受到和學校教育不相符的影響,這就是對孩子生活的一種不關心。最可怕的是這些家長還不知道自己的這些負面影響對孩子的心里引導是不當的,還只是一味認為這是對孩子的愛,更有甚者把孩子當作掌中寶過分地嬌慣,孩子在外面受不得半點委屈和挫折,這就會鑄就孩子性格的狹隘,目空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心思自然就不會用到學習上,怎么不會成為學困生呢?也有一些孩子是因為家庭有缺陷,父親或母親亡故,或父母長期分居,家長無法悉心照顧孩子;或者是家長工作太忙,沒時間去管教,把孩子的學習、教育擱在一邊,讓孩子的心理造成嚴重的不平衡,孩子有的就在學習、生活上走向下坡路。
總之,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往往會出現這樣一些學困生,他們的思想品德、紀律表現、學習成績等都比多數學生落后一些,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要對他們更多地付出一些心血,更多地付出一些關愛,我相信只要我們給他們多一份關愛,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最終一定會使這些學生取得一定的進步。
參考文獻:
葛發珍.給予學生多一些關愛:小學學困生及其轉化策略研究[J].中國文房四寶,2014.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