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愛 陳偉
(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贛西北大隊 江西九江 332000)
都昌縣樹屏銅金礦田地球化學特征及找礦前景
張繼愛 陳偉
(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贛西北大隊 江西九江 332000)
樹屏銅金礦田產于北東向韌性構造變形帶中,具有蝕變、礦化等特征。韌性構造變形帶是區內銅金礦主要的成礦、控礦構造帶,礦區通過地球化學測量及路線地質調查,表明該礦區存在較好的找礦前景。
韌性構造變形帶;地球化學特征;路線調查;樹屏礦田;都昌縣
1.1 區域地質背景
樹屏銅金礦田位于江西東部,地處贛北九嶺東西向構造隆起帶與新揚子板塊贛江大斷裂的交匯處,程浪坂復背斜中段南翼。它是環太平洋成礦帶外帶組成部分,大地構造位置處于揚子板塊內江南地塊東段的北緣,汪墩-蜈蚣嶺復向斜中部(見圖1)。

圖1 村屏銅金礦田區域地質略圖
1.2 區域地質特征
區域中元古界雙橋山群淺變質巖系廣泛分布,僅北部、東部及西南部小范圍出露震旦系、寒武系地層或白堊系地層;斷裂構造發育,工作區處于北西向與北東東向斷裂構造的交匯處,屬于不同構造疊加復合部位,成礦條件十分有利;區域燕山期巖漿活動較強烈,其與鎢鉬成礦關系密切,為成礦母巖,礦產類型為斑巖型鎢鉬礦床,蝕變有:鉀長石化、黑云母化、硅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等。
2.1 地層
礦區內出露地層以中元古界雙橋山群修水組為主,其次為安樂林組。修水組分布于礦區中部以北,主要巖性為下段含礫變余砂巖、變礫巖為主,中段以板巖和粉砂質板巖為主,上段以變余砂巖與板巖互層;安樂林組分布于礦區南北兩側,以南部出露較多,巖性下部以板巖為主,上部中厚層狀變砂礫巖(見表1~2)。

表1 區域巖石微量元素一覽表 單位:×10-6

表2 區域地層微量元素一覽表 單位:μg/g
2.2 構造
構造運動是礦區最重要的導礦、控礦因素,對內生礦床而言,構造運動導致物質的遷移,并在有利地段富集成礦。
區內韌性構造變形帶規模較大,斜慣全區。沿白果樹、程浪畈、蜈蚣嶺一帶呈NEE向展布,走向長達17km,糜棱面理發育,產狀較穩定,基本順層產出,傾向南,傾角50~85°,帶的寬度和強度變化較大,有西往東,寬度由0.2km增大至2.5km,強度由糜棱巖化帶逐漸變為強片巖帶。
在韌性構造變形帶的垂向上,0.5km范圍內強度無很大變化見(圖2),以程浪畈0線剖面ZKI為例,從上至下為:①浮土35km;②千枚狀糜棱巖46.82m;③透閃石、綠泥片巖(原巖為輝綠巖)52.58;④千枚狀糜棱巖16.34m;⑤蛇紋石化、纖閃石化片巖(原巖為輝綠巖)48.06m;⑥透閃石、蛇紋石片(原巖為橄欖石)92.39m,中間夾一層綠泥石化輝綠巖;⑦千枚狀糜棱巖68.18m,夾透鏡狀輝綠巖;⑧蝕變輝綠巖9.35m;⑨千枚狀糜棱巖29.85m。

圖2 程浪畈韌性構造變形帶地質剖面圖
2.3 巖漿巖
礦區內巖漿巖出露了花崗巖脈、花崗斑巖脈、花崗閃長斑巖脈、石英斑巖脈、石英脈及輝綠玢巖、輝長巖脈,巖脈大多呈NE、NEE向走向。
2.4 蝕變
礦區內蝕變主要為硅化、綠泥石化、角巖化。礦化主要為黃銅礦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
根據礦田東部(葉家村查證區)1∕2萬土壤地球化學測試結果,圈出綜合異常區(帶)4處(見圖 3),編號分別為 AP-1、AP-2、AP-3、AP-4,其中AP-2綜合異常分布于王竹尖查證區內,各異常特征簡述如下(見表3)。
3.1 AP-1異常區
該異常位于測區北部蜈蚣嶺以北地區。異常組分以Au為主,伴生As等,Au、As異常呈近東西向橢球狀分布,北部為封閉。Au、As異常面積較小,但異常濃集中心清晰,且Au、As異常吻合較好。組合異常長約1km面積約0.34km2。
主要成礦元素Au異常面積0.27km2、平均值為9.76ng/g、襯度2.44、規模0.66、峰值高達28.8ng/g,具有三級濃度分帶;As異常面積0.14km2、平均值為 107.7μg/g、襯度 2.15、規模 0.30、峰值高達 231μg/g,具有三級濃度分帶。

圖3 樹屏銅金礦田土壤異常分布圖
3.2 AP-2異常區
該異常位于測區中西部劉家山—李家地區,異常組分以Au為主,伴生As、Sb等,綜合異常總體呈北東向帶狀分布,總面積約4.3km2,但異常分布零散,Au由10個局部異常組成,單個異常面積較小。主要成礦元素Au異常面積 1.12km2、平均值為 10.59ng/g、襯度 2.65、規模 2.97、峰值39.4ng/g,具有三級濃度分帶;As異常面積0.61km2、平均值為104.3ng/g、襯度2.09、規模1.27、峰值268ng/g,具有三級濃度分帶;Sb異常面積1.26km2、平均值為 3.78ng/g、襯度 1.89、規模 2.38、峰值 8.43ng/g,具有三級濃度分帶。
3.3 AP-3異常區
該異常位于測區東部雞沖嶺地區,異常組分以Au為主,伴生As、Sb等,綜合異常總體呈北東向帶狀分布,長約3km,寬0.5~1km,總面積約2km2。As、Sb異常面積大,連續性好,濃集中心明顯,且相互吻合較好。
主要成礦元素Au異常面積1.13km2、平均值為11.72ng/g、襯度2.93、規模3.31、峰值88.3ng/g,具有三級濃度分帶;As異常面積1.64km2、平均值為110.9ng/g、襯度2.22、規模3.64、峰值756ng/g,具有三級濃度分帶;Sb異常面積0.49km2、平均值為3.57ng/g、襯度1.79、規模0.88、峰值13.5ng/g,具有三級濃度分帶。
3.4 AP-4異常區
該異常位于測區東部大屋孫家以北地區,異常組分以Au為主,伴生As、Sb等,綜合異常總體呈北東向帶狀分布,長約1km,寬0.3~0.6km,總面積約0.5km2,東部未封閉。As、Sb異常濃集中心明顯,相互吻合較好,但異常面積均較小。主要成礦元素Au異常面積0.18km2、平均值為10.09ng/g、襯度 2.52、規模 0.45、峰值 24.4ng/g,具有三級濃度分帶;As異常面積0.19km2、平均值為 86.3ng/g、襯度 1.73、規模 0.33、峰值 171ng/g,具有三級濃度分帶;Sb異常面積0.2km2、平均值為3.36ng/g、襯度1.68、規模0.34、峰值6.67ng/g,具有三級濃度分帶(見表3)。

表3 土壤地球化學異常特征統計表
4.1 水系沉積物異常分析
本區水系沉積物背景含量(Au、Cu)與全省水系沉積物中元素背景含量(Au1.37ng/g;Cu19.8μg/g)相比,區內 Au、Cu背景含量(分別為 1.7ng/g;24.66μg/g)均明顯偏高,為該區Au、Cu的富集成礦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另外,Au、Cu變異系數和后生疊加強度系數高于Pb、Zn,局部富集特征相對明顯,表明Au、Cu在區內存在較強的礦化疊加作用,具有一定的成礦優勢。
從空間分布上看,測區內Au、Cu高背景和異常大面積分布,并伴生有一定的Pb、Zn異常。高背景或異常總體呈北東向展布,與中元古代雙橋山群秀水組上段地層相對應,且在巖漿活動相對強烈部位,異常強度相對較高。因此可以認為,中元古界雙橋山群秀水組地層是區內找金、銅多金屬礦的主要層位。巖漿活動頻繁而強烈、斷裂構造發育的區域是尋找金、銅多金屬礦的有利地段。
YC-4異常Au異常面積大,強度高,局部疊加有Cu、Pb等元素異常,斷裂構造發育,巖漿活動強烈。因此,推測該異常主要是由基性-中酸性巖脈及巖漿熱液礦化作用引起,是測區內尋找銅金多金屬礦的重要遠景區。
4.2 土壤異常分析
(1)測區內土壤中Au、As、Sb背景值和平均含量均高于全省土壤背景值,為該區Au的富集成礦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表明該區具有Au成礦優勢;
(2)Au、As、Sb的平均含量均明顯高于其背景值,表明區內存在Au、As、Sb后生疊加成礦作用,具有富集成礦的趨勢;
(3)Au、As含量的變異系數均大于1.2,在區內處于不均勻分布狀態,局部富集明顯,是區內重要的成礦和伴生元素。利用全區土壤中Au、As、Sb原始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為,As與Au的相關系數為0.63,而Sb與Au的相關系數僅為0.31,這一特征表明,區內Au、As異常在區內具有較好的成因聯系,成礦作用過程比較一致,As可以作為區內找金的指示元素。
(1)該區地處贛北九嶺東西向構造隆起帶與新華夏系贛江大斷裂的交匯處,程浪畈復背斜中段南翼;
(2)礦體主要受北東向韌性構造變形帶控制;
(3)區內蝕變主要為硅化、綠泥石化、角巖化。礦化主要為黃銅礦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
(4)從地表調查情況來看,發現礦化點7處,局部化驗結果較好;總之,經過地表調查以及結合地球異常特征,本區具有較大的找礦前景。
致謝:
以上資料主要來源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贛西北大隊各位同仁在礦區所做工作。在撰文中得到了黃晉顯高級工程師的熱忱幫助和指導,筆者在此一并表示感謝!因筆者水平有限,文中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1]江西地質志.江西省地質礦產局,1984.
[2]都昌程浪畈地區基性-超基性巖帶找礦工作總結.江西省地礦局贛西北隊三分隊,1972.
[3]1/5萬《徐家埠幅》地質圖及說明書.江西省地礦局贛西北大隊,1997.
P618.51
A
1004-7344(2016)32-0196-02
2016-10-29
張繼愛(1962-),男,工程師,主要從事地質找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