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民居是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好民居資源將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是可持續發展城市和可持續發展建筑的重要資源。在新歷史條件下,繼承保護柳州市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脈絡,對柳州市傳統民居的建筑風格、建筑符號元素進行挖掘、整理和規劃設計提煉,為今后城市中心區改造以及新區特色地段的規劃設計提供指引。
【關鍵詞】柳州民居建筑;民居保護與改造
建筑起源于人的居住需要,因而民居幾乎是和人類的文明同時發展起來的,它是歷史最悠久,范圍最廣泛,形式最多樣最基本的建筑樣式[1][2]。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2013年提出了推進城鎮化的六項主要任務,指明了我國未來城市的藍圖以及措施。規劃要求提高城鎮建設水平。柳州市作為全國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底蘊豐富。柳州市地域范圍內存在多種特色類型,多民族風格的建筑形式。民居建筑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類型,民居建筑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承載著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民居建筑的形式傳承和發展直接影響到柳州市歷史城區的建筑特色和城市風貌。在新歷史條件下,為發揚、繼承、保護柳州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脈絡,需要對柳州市傳統民居的建筑風格、建筑符號元素進行挖掘、整理和規劃設計提煉,為今后城市中心區改造以及新區特色地段的規劃設計提供指引。
1.柳州民居發展歷史
自秦以來,中原文化在嶺南廣泛傳播,柳州處于桂中地帶,東接地勢平緩,交通便捷的桂東粵西地區,北鄰高山峻嶺重重的桂西北山區,經濟文化的交流以及戰爭等諸多因素帶來各種文化交融碰撞產生出融合的民居文化。例如壯、苗、侗、瑤與漢文化交融對建筑的影響,漢族南下的客家文化的圍屋建筑,內遷福建移民的東部文化影響,與廣東粵文化交流的騎樓文化,跨國經濟發展之后的南洋文化影響。這種情況下也造就了柳州地區豐富多彩的建筑形式。
市區、柳江縣、柳城縣和融安縣,地形地貌相對平坦的丘陵平原,并且處在柳江-西江水系上,不斷擴大的商貿往來,大量移民逆江而上,社會經濟文化比較發達,對于新鮮事物和新建筑形式的接受度也較高,建筑形式多為漢族客家系的民居形式,特點是,磚木結構為主,采用山墻承檁的硬山屋架形式。平面多為“三間兩廊”的小型三合天井式,廳堂居中,房在兩側,廳堂前為天井。以此作為居住的基本單元,也可組合各式建筑組群。在經濟發達的城市中,寸土寸金的商業街還發展出竹筒屋,騎樓街等窄面寬大進深的條形平面。近代南洋文化更是在商埠遍地開花,富商達官紛紛建起西式洋房。
漢文化南下擠壓的各少數民族往西北山區開拓生存空間,于是在高山峻嶺的山崖、山坡上,采用了干欄式的木構建筑村落。民諺說“客家住街頭,仲家住水頭,苗家住山頭”;“高山苗,水仲家,仫佬住在巖旮旯”指的是分布格局。山區中的總體態勢大抵如此,干欄式建筑特色是,全木結構的閣樓,底層多做儲藏或圈養,中間層是主要生活空間,頂層存放谷物。平面呈長方形或曲尺形,立木為柱,穿梁架檁,鋪板為樓,合板為墻,榫卯相扣。建筑依山而建,為了擴大居住空間,將閣樓向外懸挑,形成獨特的“吊腳樓”風格。建筑的裝飾多在屋脊,和吊柱的垂花。
2.柳州民居營造技術
民居建筑的研究除開空間序列的研究外,也離不開對其結構、材料本身的研究。這有助于我們從物質層面理解民居建筑本身。
結構形式是指民居建筑主體結構的受力方向及其所采取的材料和技術形式。一般根據其主要構造材料分為磚木結構、磚石結構、土木結構、木結構、竹草等結構形式。柳州地區地形地貌豐富復雜,南北區域經濟富庶程度不一,造成本地區建筑結構形式也是百花齊放異彩紛呈。
本文所指的結構形式是指傳統木結構建筑主要的梁架結構,即一縫梁架的柱、梁、檁及穿枋等橫向連接構件的組合方式,是一般所謂的“大木作”的主體部分。在建構上分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壇廟、宮殿、苑囿、陵墓城樓、府第、衙署等建筑組群。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居、店肆等民間建筑和重要建筑的輔助用房,屬于低等次建筑形式。
柳州地區的民居建筑以磚木混合結構為主要結構體系,主要分為“抬梁式”和“穿斗式”兩大類型。
柳州各地的民居中的堂屋或正廳以及祠堂、會館等因為進深規模大往往采用抬梁式結構。穿斗式結構對地形適應性較強,對基礎要求不高,施工經濟靈活,所以在坡度較大的少數民族聚居村落和臨水灘涂地區得到廣泛使用。
在漢族或者經濟發達的桂中丘陵地帶,因為其山墻多為承重式磚墻,民居的結構形式是不完全的框架體系,即磚木混合硬山擱檁式結構。硬山擱檁式的結構體系是將山墻砌筑成三角形尖頂形狀,在上面直接擱置檁條來支撐屋面荷載。這種體系充分發揮了以土、磚、石等材料砌筑或混合砌筑的墻體耐壓性能,也融合了大木作的某些特點,運用比較方便靈活。硬山擱檁式結構體系不是只單獨使用,還可以和其他結構體系混合使用。
不同結構形式的采用以及組合使用,充分發揮了材料本身特性同時就地取材,減少運輸成本,并且很好的和地形地貌相結合。匠師的技術和審美直接影響了民居材料的使用,結構的選擇。隨著移民的運動,工匠將技術帶到移民地區,外來工匠和技術到達遷入地之后對于當地的營造技術是一個融合提升飛躍的過程。反映出民居發展演變過程中各種文化交融碰撞的影響,也就是演變過程中的社會選擇。
3.柳州民居的保護和改造
總的來說,柳州是一座有著歷史悠久和文化豐富的城市,幾乎每個城區、村鎮都有不同程度的舊建筑遺存。舊建筑是城市文明進程的見證, 它們參與了文明進步的過程, 是我們城市歷史和文化的物質載體,滲透在我們城市生活的文明因子里。
對于傳統民居建筑文化的保護與更新基本有下面三種模式導向:全面保護型,全面更新型及保新結合型。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模式。從今天社會的發展方向來看,我們比較適合第三種模式。第三種模式關鍵在于掌握保護和更新發展兩個方面的主次輕重、深淺程度。也是對歷史文化、建筑特征的融匯掌握程度和運用,所以要在認真保護歷史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從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發展的、立足于未來的視角來考慮。
一方面要注重對舊建筑的改造保護和再利用。根據1979 年在澳大利亞編制的《保護具有文化意義地方的憲章》,簡稱《巴拉憲章》,其中針對建筑遺產的保護,明確提出了“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即對某一場所進行調整使其容納新的功能。這種做法因為沒有實質上削弱場所中建筑的文化意義而受到鼓勵和推廣。舊建筑向人們表述了城市發展的歷史和延續性, 使人們在心靈上得到慰藉, 人們在這些舊建筑面前體驗到城市發展的歷史和人類自身的創造能力, 而這種空間和時間上的文化認同構成了我們生存空間的框架。
“立面改造”是時下國內建筑界比較常見的改造方式。全面地講,舊建筑外部形態重構主要是在保持建筑物現有基本結構的基礎上,結合環境和功能,在形態上對舊建筑進行修理、補建、更新、擴建,以完善建筑物美的視覺感知,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從保護和傳承方面來講,我們還應該將注意力延伸至建筑內部空間的使用功能的更替變換上,改造性再利用的關鍵是為歷史建筑尋找適當的用途。在發達國家,利用廢棄建筑物(如廠房、倉庫) 進行改建,使其轉換為有用的另類空間(如商業、娛樂、居住建筑) 的實例大量存在。對舊建筑空間進行改造性再利用的手法也多種多樣。通常采用以下幾種手法:
1) 變換功能。利用舊建筑的原有空間, 改變原來的使用功能, 實現對原有建筑空間的動態保存。這種方法保留舊建筑的原有外墻, 更新舊建筑內部設備和陳舊的設施, 改造成具有現代設施的旅館、藝術館、工作場所等。
2) 化整為零。根據新的使用功能, 對原有的大空間進行水平或者垂直的劃分, 形成若干小空間, 然后再投入使用。主要適用于大空間的工業建筑、單層廠房、火車站、倉庫和廢棄的海濱碼頭。
3) 結構改造。對于原有建筑的結構進行適當的改造, 滿足新的使用功能, 做到結構可行, 經濟合理。
4) 擴建改造。在原有建筑結構的基礎上或者與原建筑關系密切的空間范圍內, 對原建筑結構適當的擴建、加建, 使新舊建筑形成一個整體。
一方面是在新建建筑和城市規劃設計中融入體現柳州傳統建筑文化內涵因子。當今,社會生活方式、文化觀念、價值觀念都發生很大的變化,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發展。建筑既要自覺繼承地方建筑文化傳統,提煉地域獨有的文化特征,創造地研究和發展本土文化,又要注意吸收世界文化的優秀遺產,在現代建筑的共性中突出地方個性。建筑總是扎根于具體的環境中,受到當地的社會、經濟、人文等因素的影響,也受到所在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地形地貌和城市地段環境所制約。設計師只有從地域中提取特色,挖掘有益“基因”,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才能使現代建筑地域化,地區建筑現代化。
建筑還是一個時代的反映,當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材料、新技術、新結構和新工藝的廣泛應用,新思想、新理念正在改變人們的空間觀念和工作模式,使建筑創作進入一個新的時代?,F代建筑創作要適應當今時代的特點和要求,要用自己的建筑語言來表現當今時代的設計觀念,思維方式和科學技術特征。歸根到底,是時代精神決定了建筑的主流風格。
依據柳州傳統民居建筑特色,從城市整體的角度、從群體協調的角度,從建筑內外空間和細部延伸的角度,包括平面空間組合關系、建筑細部、建筑裝飾、結構等內容,對各要素進行分析、歸納、優化和整合,柳州市這些年在城市中心區改造以及新區特色地段的規劃設計,也有一些有特色的規劃成果。
參考文獻:
[1]黃繼林. “巷城”名居 揚州的鹽商舊宅[J]. 檔案與建設. 2003(4).
[2]李詩強. 寧波市名人故居保護評價體系與方法研究[J]. 規劃師. 2011(S1).
作者簡介:
劉旭(1980年- ),男,柳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建筑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