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乙線橋生態改造的歷史意義論述了乙線橋生態改造的意義,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生態改造相關建議,并進行了經濟、社會、環境效益分析,為乙線橋生態改造提供基礎支撐。
【關鍵詞】乙線橋;生態改造;建議
引言
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提高,本溪市在努力形成一個能夠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良好城市格局和空間發展態勢的同時,城市經濟發展對加強人居環境的開發建設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乙線橋是日本侵略中國、中朝友誼的見證,它橫跨太子河之上,經生態改造后既可以改善生態環境還可以成為一道景觀,從而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數。
1.歷史意義
沈丹鐵路老乙線大橋于1939年日偽時期修建,1943年竣工,同年通車,至今已有70余年歷史,是日本為掠奪本溪市的資源而修建,是日本侵略中國的鐵證。解放后1953年為經濟發展又重新修整大橋,成為本溪市鐵路運輸線,為本溪市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由于鐵路產業技術的巨大改發而失去其運輸功能,但作為侵華戰爭的實證、本溪發展的見證、本溪市民的記憶,具有保護再利用的潛在價值。
2.生態改造
乙線橋周邊工業舊址整體保存較為良好,工業建筑特征明顯,具有較好的歷史文化價值與恢復再利用價值。以環保文化為主題,以工業舊址改造為內容,以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優化為主導,形成以高品質山水景觀休閑空間為生態基底,融合創意產業、文化體驗、山水觀光、環保教育等多功能復合于一體,融合傳統地域文化、現代生態文化、創新產業文化的鐵路新天地。
結合景觀空間節點分析,可以得出:乙線橋自然被劃分成為三個段落+三個節點的線性空間格局。
A段——品綠段
延續乙線橋線性空間,打造綠化+步行+綠化的橫向空間結構營造純粹、單一的線性景觀通廊,引導視線直入太子河北岸山水空間;局部節點橫向增加觀景平臺,引導視線延伸至新乙線橋弧形構架。
B段——聽橋段
打破乙線橋的單一線性走向,打造曲線步行路徑+斑坑狀綠化,營造全開放式觀景空間;拓寬橫向空間,垂直方向增加朝向新乙線橋弧形廊架的觀景空間
C段——觀瀾段
打破乙線橋的單一線性走向,通過曲線步行路徑+斑坑狀綠化,營造曲折自然的橋上漫步空間;拓寬橋的橫向空間,更多在斜向方向增加朝向新乙線橋弧形廊架的觀景空間;在部分節點,設置半廊以遮蔽不良視線方向。
3.效益分析
乙線橋生態改造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同時也注重了太子河景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之間的協調。
3.1社會效益
乙線橋的生態改造將為周邊居民提供大面積的公共生活和休閑游憩綠地,同時濱河路作為城市主干道,其周邊的太子河綠化帶也作為一道亮麗的風景提升了本溪市城市整體形象。
本溪是缺乏標志性的建筑及景觀。乙線橋是日本侵略中國、中朝友誼的見證,橫跨太子河之上,經生態改造后可形成標志性景觀。乙線橋所處區域背景的大橋、河面、山體均是水平延展,乙線橋生態改造后,能與之良好呼應。既能飽覓本溪風光,又能親近太子河,開展水上運動,還能品位乙線橋歷史,體驗創意活動。以此充分發揮太子河風光帶的生態系統功能的服務作用,提升社會效益。
3.2環境效益
乙線橋生態改造后,不僅不會城市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且隨著植物生產、氧量增加,水體及周邊的環境質量狀況得到一定的改善,這對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將會起到重大的支撐作用。
乙線橋改造后本身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太子河在城市的總體景觀中,就像一種獨特的天然調和劑,使城市更加秀美、溫馨。寬闊的水面在改善周圍小氣候的同時,通過合理的規劃設計,可為城市提供開闊的空間和居民休閑嬉戲的場所;崎嶇蜿蜒的內河河道如同城市中流動的血液,給城市以靈動之感,加之兩岸完備的植物護坡體系和綠化帶,不僅增加了城市綠化面積,也為城市居民日常的休閑健身提供了條件。在城市水景觀規劃設計中,水同其他景觀相得益彰的聯系和配合,為不同季節景色添加了無窮的活力,給人以穩重和豐富的動感。水給景觀賦予了生命,使之產生活力。
通過景觀風光的建設,合理利用城市內部的自然資源,大大提升人們的幸福指數。
3.3經濟效益
3.3.1促進周邊用地的綜合開發。
乙線橋生態改造后將促進周邊用地的綜合開發,用于商務、辦公、商業、餐飲等主要服務設施,為更多的人提供就業機會。
3.3.2促進周邊土地的價值提升。
通過環境質量和景觀的改善,帶動該地區的地價、房租升值,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實施將有效提升地區的環境價值,對優化所在地的區域環境、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以及改善城市的形象都具有積極的意義,符合未來發展需要的生存空間。
3.3.3促進旅游資源的有效開發。
乙線橋生態改造不僅符合國家、市政府、各級部門的政策、規劃、法規等規定,而且具有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雅等特色,社會效益、環境效益良好,將會大大提升周邊城市景觀和自然景觀的融合度和觀賞性。乙線橋以完善必要的基礎設施及景觀、景點作為支撐,達到建設開發及生態環境保護雙贏,促進本溪市旅游環境朝著良性發展。
作者簡介:郭秋實,女,1987年生于遼寧省本溪市。現為本溪市環境科學研究所工程師。2篇論文入選中國遙感協會環境遙感分會優秀論文。獲市科學技術進步獎2項。2013年被省人社廳評選為第七批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萬層次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