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云霞
【摘 要】由于利用重心思想和模型可以直觀和形象地反映出所研究社會經濟問題的空間關系,有利于揭示其研究問題的動力機制和規律,為此,近幾年來利用重心方法探索社會經濟發展問題的文獻汗牛充棟。本文從不同研究對象出發,通過全面梳理重心模型運用到人口、經濟和環境領域的相關文獻,一方面有利于全面把握重心方法的優勢與不足,另一方面也可為深化區域的人口、經濟和環境問題的分析指明研究方向。
【關鍵詞】人口重心;經濟重心;環境重心;綜述
重心最早是由美國學者弗·沃爾克1874年在分析美國人口空間分布特點中提出。其后,國外學者利用重心模型所研究的領域變得越來越廣泛。中國的重心研究同樣最早也主要集中在人口重心上。由于重心方法可以反映區域經濟發展指標與重心發展方向的對稱性,直觀反映所研究問題的動態轉移,因此,該方法被大家廣泛認可和接受,國內不少學者也逐漸將重心模型運用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其他問題研究上,方法運用領域不斷擴大延伸。
一、人口重心問題研究
人口問題自古以來就是關系國際民生的大問題,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一定時期的人口重心反映出該時期人口分布及其演變的動態過程。應用重心概念研究人口重心的文獻頗多,主要集中在全國層面和省區層面。李義俊(1983)較早利用了1912年-1978年的統計數據分析了我國70年間來人口重心及其移動軌跡,描繪了現代中國人口的分布特點。隨后,張善余(1991)和劉德欽(2002)都對我國人口重心的情況展開了研究。其中,劉德欽采用三維模型、羅倫斯曲線、人口重心、人口潛力等方法分析人口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礎上運用空間自相關分析人口分布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口空間分布的內在聯系。溫軍等(1994)和趙軍等(2005)均利用重心模型分析了甘肅省人口分布狀況,指出其人口都有向經濟中心城市聚集的趨勢。前者主要分析甘肅民族人口重心的移動及原因,表明受經濟等因素影響甘肅省民族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態勢正在弱化,且不斷中心城市聚集。后者則描述了不同歷史時期甘肅省人口重心移動的方向和路徑,表明甘肅省人口重心的變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將更加密切,在今后一段時期,人口重心穩中趨緩的繼續靠向中心城市。鄭連斌(1995)和劉娟(2007)等都利用歷年的人口普查數據分別探討了內蒙和福建人口重心的動態變化過程。研究表明析表明內蒙古人口重心移動速度逐漸減慢,移動方向偏向東北。福建省人口分布一直處在不平衡狀態,人口密度東南地區高于西北地區,先西南移動再東南移動。此外,袁祖亮(1999)研究了河南省近兩千年來的人口重心變化情況,得出歷史上河南共有5次較大的人口移動。學者大都選取人口普查數據作為人口重心的計算指標,側重于人口重心的測算和分析,這些人口分析數據多以戶籍為統計口徑,可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和流動,利用戶籍人口不能準確的反映我國人口的空間分布特征。為了統一口徑減小誤差,有學者在選取數據上進行了改進,選取流動人口數據為指標如王桂新、徐麗(2010)探討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省級人口遷移變化情況,發現人口分布、人口遷移與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密切關系。李文訓和孫希華(2007)同樣利用流動人口數據,研究了山東省人口重心遷移情況。
以上文獻讓我們大致了解我國不同時期全國和部分省市人口的演變軌跡,加深了我們對人口空間布局的直觀認識,對后續的深入研究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然而,以上文獻存在明顯不足,即對人口重心移動的原因和規律缺乏進行深一步的研究和解釋,還存在可以進一步深入研究的領域。
二.經濟重心問題研究
除了以上利用重心模型分析人口分布狀況以外,該方法還被廣泛運用到經濟布局以及人口與經濟的關聯研究中。從經濟布局來看,主要從產業、就業和消費來評估一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向均衡以及評估空間發展政策的效果等問題。
樊杰是最早研究經濟重心的學者,他利用農村工業產值詳細分析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工業重心的變動,使我們對改革初期的農村工業化水平的地域差異有了形象的了解(樊杰,1996)。周民良(2000)則主要利用經濟重心,分析我國經濟重心與區域差距之間的關系,表明我國東西差距遠遠大于南北差距,且南北差距在不斷擴大。此外,樊杰和陶岸軍(2010)運用區域重心模型并結合其他統計方法探討了1952-2005年53年間我國經濟和人口空間分布的耦合態勢,證明了經濟和人口空間分布與區域差距的大小高度相關。他們在利用重心模型的同時構建了經濟、人口重心空間耦合過程的作用機制模型,用均衡點躍遷和勢能差轉化解釋了區域發展的空間均衡過程,揭示了內生和外部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機制,將重心方法運用到極致。
國內學者除了將重心模型對全國的經濟和人口分布展開研究以外,還從區域層面分析了經濟和人口空間分布狀況。包玉海(1998)和關偉等(2014)在分別研究內蒙古和沈陽經濟空間演變的同時,還對其驅動因素做了分析;前者指出影響內蒙古耕地重心變動的驅動因素有經濟、自然、政策、歷史等;后者則發現1992年以來沈陽經濟重心的動態演化主要受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速度及政策的影響。此外,劉雅軒(2009)和慕曉飛等(2011)等研究了新疆和東北的經濟重心和幾何重心的演變軌跡,均指出區域的經濟重心和幾何重心并不重合,存在時空偏離的現象。秦振霞等(2009)和林思宇等(2014)分別分析了河南省和湖南省的人口重心和經濟重心,得出河南省的人口、經濟分布不均衡,人口分布表現在東西不平衡,經濟發展南北不平衡的問題;湖南人口重心與經濟重心在空間上高度相關性。此外,王言峰等(2008)則不僅利用區域重心模型探討了陜西省1989-2006年區域經濟空間格局的差異,并結合泰勒系數法分解了經濟差距的原因。
除了研究全國層面和省區層面的人口和經濟重心以外,還有學者從產業重心出發探討與經濟空間布局的關系。孫希華(2001)研究了山東省的產業重心,指出產業重心的轉移主要受政策、人口素質和地理位置與自然條件的影響,為政府制定合理的產業政策提供了政策依據。還有學者將產業重心和經濟重心結合探討研究。馮宗憲等(2006)對比分析了1978-2003年中國經濟重心、產業重心的動態演變軌跡。王欣等(2006)同樣探討了中國的經濟和產業重心,認為產業的興起及空間拓展在經濟重心轉移過程中扮演了關鍵性角色。
此外,也有不少學者將重心模型運用到就業分布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大致看出我國的經濟空間布局。廉瑩(2007)和廉曉梅(2007)都研究了我國經濟重心、人口重心、就業重心的演變軌跡,表明人口重心、就業重心、經濟重心偏離較大,演變軌跡明顯不同,這也是地域差距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原因。
重心模型除了在經濟和產業上的運用外,不少學者從消費層面展開了分析。張平、文啟湘(2009)從重心均值和方差兩個角度,表明我國消費重心呈現了“向西-向東北一向西南-向西北一向東南”的移動軌跡,揭示了全國各省市消費的均值和方差顯著影響了消費重心移動。還有學者將消費重心與經濟重心、產業重心、人口重心結合探討,如許月卿等(2005)分析了我國人口與社會經濟的演變路徑與消費重心演變路徑,研究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重心和社會經濟重心空間發展不均衡,東西差距和南北差距都在不斷擴大,地區差異顯著。李在軍等(2014)將消費重心和人口重心、經濟重心相結合,利用1952—2011年60年間我國分省的統計數據,揭示了我國省區消費重心的演變路徑及與經濟、人口重心相互作用關系的驅動機制。另外還有學者利用多種指標與消費重心相結合展開研究,如徐建華(2001)等采用近20年來中國各省的人口、GDP、工業、農業、第三產業的產值及消費額數據,對我國人口重心與經濟重心的演變進行的對比分析。
綜上,研究人口重心和經濟重心的文獻頗多,學者分別從不同層面,不同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展開分析。從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人口重心、經濟重心、產業重心、就業重心及消費重心的演變軌跡存在顯著相關關系,一個地區人口重心軌跡所表達的方向大體上也是該地區經濟發展、產業發展的方向,這是因為經濟發達的地區更具有吸引人口的能力,而經濟不發達的地區相比之下不具有的吸引力。但是還是可以看出不同歷史時期經濟、人口重心的移動軌跡存在一定差異,說明經濟、人口重心的轉移方向都與我國的區域發展經濟政策密切相關。
三.環境污染重心問題的研究
學者們對人口和經濟重心的分析使我們大體掌握了我國人口和經濟布局,比較而言,將重心模型運用到環境污染領域并不多見。趙海霞等(2014)分析了泛長三角地區工業污染重心演變路徑及其驅動機制,表明泛長三角地區的工業污染重心都不同程度的發生了偏移,其中固體廢棄物偏移距離最大,而工業廢水、廢氣偏移的方向最大。研究環境污染重心的文獻鳳毛麟角,這也為環境污染重心的進步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啟發我們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黃建山(2006)等選取工業三廢數據作為環境污染指標,描繪了陜西省經濟重心與環境污染重心的演變路徑,指出社會經濟增長、環境污染之間存在著較強的空間聯系。杜改芳等(2014)也許選取了相同的環境污染指標,分析了山東半島城市群經濟與污染重心演變特征。指出該城市群的環境污染、經濟發展在空間上均不平衡,城市群西南應為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的首發。趙小鳳、黃賢金等(2007)采用1996-2006年江蘇省的COD、SO2、TSP為環境污染重心指標,分析表明江蘇省經濟重心、COD、SO2和TSP排放重心偏向東南,但環境污染排放重心總體偏移程度大于經濟重心偏移程度,且在不同時段表現出不同特點。胡琳、蘇靜等(2009)采用陜西省近10年(1999~2008年)的統計數據,經濟指標選取國內生產總值、工業產值等,環境污染指標選取工業廢氣排放總量、SO2、煙塵排放量等,分析了陜西省經濟重心與大氣污染物排放重心的動態演變路徑。李想等(2013)選取的環境指標是江蘇省1998-2008年間的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揭示了經濟重心和人均碳排放重心在空間上表現出顯著的正相關。黃建山,馮宗憲(2006)對比分析了陜西省社會經濟重心和環境污染重心的演變路徑,通過分析闡明了人口重心、經濟重心與環境污染重心空間演變的宏觀動態格局,這是利用重心概念來探討人口、經濟與環境的動態演變過程是一個非常有益的嘗試。
綜上所述,從整體上看經濟重心和環境污染重心大體上移動方向相似,即經濟發展勢必會造成環境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但是環境污染重心和經濟重心遷移軌跡存在脫鉤現象,也就是說,經濟重心與環境污染各個指標的重心并不是完全一致,說明各個地區所面臨的主要環境污染是有所不同的,這種現象是受多種驅動因素的影響。例如經濟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地區發展不平衡等等,但不足的是并未進一步探討環境污染排放重心移動的驅動因素。
四、未來深入研究的問題
綜上可以看出現有文獻,利用重心法的研究已經運用到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很多方面,讓我們形象的了解到我國人口重心,經濟重心與環境污染重心的分布情況,由于重心方法可以反映區域經濟發展指標與重心發展方向的對稱性,直觀反映所研究問題的動態轉移,因此,該方法被大家廣泛認可和接受。但在研究內容的深化和研究范圍的廣泛上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從研究領域上來說,對于人口重心、經濟重心及二者關系的研究、經濟重心與環境污染重心的對比分析關注較多,而對環境污染重心的研究較少,人口重心、經濟重心與環境污染重心的綜合研究則更少。然而,人口、經濟和環境三者的關系是值得大家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這就為探討人口、經濟和環境三者關系的探討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啟發我們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此外,利用重心模型大體反映了人口、經濟和污染的空間分布情況,但重心轉移的驅動因素究竟是什么卻利用重心模型很難得出。為此,這需要在重心模型的基礎上,結合其他統計方法進行深入研究,一方面,可以在理論層面使我們對重心移動的特征、原因及影響因素有深入理解,對于治理我國環境污染、合理調控人口、提升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實證分析闡述經濟重心、環境污染重心與人口重心移動的驅動機制,為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合理化建議,這都是以后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許月卿,李雙成.我國人口與社會經濟重心的動態演變[J].人文地理2005(1).
[2]趙軍,劉琳,符海月.建國以來甘肅省人口重心遷移軌跡研究[J].西北人口,2006(2).
[3]馮宗憲,黃建山.重心研究方法在我國產業與經濟空間演變及特征中的實證應用[J].社會科學,2005(2).
[4]馮宗憲,黃建山.1978-2003年中國經濟重心與產業重心的動態軌跡及其對比研究[J].經濟地理,2006,(2).
[5]黃建山,馮宗憲.陜西省社會經濟重心與環境污染重心的演變路徑及其對比分析[J].人文地理,2006(4).
[6]趙小鳳,黃賢金,張興榆,等.區域經濟重心與COD、SO2、TSP排放重心演變路徑分析——以江蘇省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0(3).
[7]廉曉梅.我國人口重心、就業重心與經濟重心空間演變軌跡分析[J].人口學刊,2007(3).
[8]李義俊.我國人口重心及其移動軌跡[J].人口研究,1983(1)
[9]周民良.經濟重心、區域差距與協調發展[J].中國社會科學,2000(2).
[10]王欣,吳殿廷,肖敏.產業發展與中國經濟重心轉移[J].經濟地理,2006(6).
[11]廉瑩.我國經濟重心與人口就業重心演變軌跡比較分析[J].吉林大學,2007(4).
[12]王桂新,徐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省際人口遷移重心演化考探[J].中國人口科學,2010(3).
[13]袁祖亮,郭庭柏.近兩千年來河南人口重心及其運動軌跡[J].中州學刊,1998(2).
[14]張平,文啟湘.我國消費經濟重心演變路徑及其影響因素[J].學術界,2009(2).
[15]張善余.我國人口重心分布[J].地理知識,1985(6).
[16]鄭連斌,石晶瑜,劉興東.關于內蒙古自治區人口重心的研究[J].內蒙古師大學報,1995(2).
[17]劉雅軒,張小磊等.近30年來新疆經濟重心轉移路徑[J].干旱地理,2009(5).
[18]趙海霞,蔣曉威等.泛長三角地區工業污染重心演變路徑及其驅動機制研究[J].環境科學,2014(11).
[19]王欣,吳殿廷,肖敏.產業發展與中國經濟重心轉移[J].經濟地理,2006(6).
[20]徐建華,岳文澤.近20年來中國人口重心與經濟重心的演變及其對比分析[J].地理科學,2001(5).
[21]包玉海,烏蘭圖雅,香寶等.內蒙古耕地重心移動及其驅動因子分析[J].地理科學,1998(4).
[22]溫軍,趙軍.甘肅民族人口分布重心遷移軌跡[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4(1).
[23]孫希華.山東省產業重心轉移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地球信息科學,2001(4).
[24]劉德欽、劉宇、薛新玉.中國人口分布及空間相關分析[J].測繪科學,2004(12).
[25]樊杰.中國農村工業化的經濟分析及省際發展水平差異[J].地理學報,1996(9).
[26]喬家君,李小建.近50年來中國經濟重心移動路徑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