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
(欽州市環境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 廣西欽州 535000)
環境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分析
林敏
(欽州市環境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 廣西欽州 535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的環境突發事件也時有發生,環境應急管理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而目前我國環境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不夠完善,法制、體制、機制建設不健全。對此,本文簡要分析了我國環境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現狀,并提出了相應的改善措施。
環境;應急管理;體系建設
在社會環境中,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具有偶然性,同時也有一定的必然性。一是因為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就會伴隨著環境風險。其次,社會管理水平落后,環境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不夠完善,致使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環境事件具有不確定性、不穩定性、破壞性和傳播性,很多地方管理部門對環境管理認識不夠,造成環境潛在風險高,環境事件頻繁發生。所以,一定要樹立預防為主、全方位管理的意識,做好預案工作,健全環境應急管理體系。
在2003年,以原有政府行政管理機構為基礎,結合政府辦公廳的應急辦,從而初步成立了綜合協調議事協調機構和聯席會議制度的環境應急管理新體制。在2006年,成立了國務院環境應急管理辦公室,履行環境管理中值守應急、信息匯總和綜合協調職能,發揮運轉樞紐作用。中國把環境突發事件主要分為四大類并規定相應的牽頭部門,各部門、各地方也紛紛設立專門的應急管理機構,完善應急管理體制。目前,許多省、市政府相繼成立了環境應急管理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各城市根據不同的需求狀況和城市規模,分別建立集權、代理、授權、網絡等不同模式的環境應急管理體制。總的來看,中國目前正在建設的新型綜合協調型環境應急管理體制,是建立在法治基礎上的平戰結合、常態管理與非常態管理相結合的保障型體制,具有常規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等特征,有利于克服過度依賴政治動員所導致的初期反應慢、成本高等問題[1]。
2.1 預案的有效建設

圖1 環境應急預案體系的基本結構
(1)加強環境應急預案管理工作。相關機構要按照要求,嚴格審核企業的環境應急預案,提高企業的環境應急體系備案率。同時,要加強培訓環境應急預案的演練工作,提高企業對預案的熟練度。
(2)完善項目環境風險評審制度的建設。嚴格落實相關政策,以石化行業為審核重點,對涉及有害物質和易爆物質的項目進行環境風險評審,并根據環境風險評審結果來確定是否通過項目審批。
(3)開展環境風險申報登記和等級評估試點的活動。把一些環境風險較高的區域設立為試點,規范其環境風險申報登記的流程和具體內容;對試點進行等級評估,根據風險等級,進行差異性管理;根據試點條件和防控措施的變化,調整風險等級,并建立環境預警機制,提高風險防控水平。
(4)開展環境安全大檢查活動。將環境預案報備情況以及相關文件落實情況作為檢查重點,加強地方政府和企業的預案管理,排查環境風險隱患并及時進行整改。
2.2 健全的體制建設
(1)在今后的應急組織體系建設中,要健全處置巨災的應急指揮機構,將“臨時”行為轉化為“常規化”規定動作,真正實現“平戰結合”,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效率。
(2)加強專業處置隊伍建設。部分地方政府缺乏應對環境突發事件的思想準備和經驗,特別是相應的基礎設施和救援裝備極不適應,而且沒有專業的處置隊伍。因此,在將來的建設中,地方政府要舍得投資,加強應急能力和基礎設施、設備以及專業救援隊伍及其裝備的建設。
(3)加強各級領導干部的憂患意識和科學決策能力。科學決策不僅要體現在突發事件的應對過程中,更要體現在恢復重建過程等整個應急管理過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干部進行必要的培訓,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使其意識能力得到提高。
(4)要積極發揮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志愿者組織的作用,真正實現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應急管理工作格局。
2.3 完善的法制建設
(1)落實相關政策,理清責任,規范程序。加強對肇事企業、政府部門和相關責任人問責力度,切實做到“事件原因沒有查清不放過、事件責任者沒有嚴肅處理不放過、整改措施沒有落實不放過”。
(2)推進不同部門之間應急聯動機制的建設,建立環境風險管理聯席會議制度。
(3)規范企業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技術。加強對企業環境風險排查的培訓工作,提高企業負責人的環境風險防控意識,健全隱患排查制度和風險防控措施,提高企業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
3.1 應注重建設的整體性
健全環境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就要將對環境應急體系進行全過程的管理,即加強對事前預防、事中響應、事后管理三個階段的管理[2]。
(1)不斷強化事前預防。對于現有企業,要探索實行環境風險申報登記和等級評估制度;對于建設項目,要實行環境風險評估評審,建立風險評估系統;同時,要不斷強化預測預警等措施,將突發環境事件的損失降到最低。
(2)著力做好事中響應。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要做到“五個第一”,即第一時間報告、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第一時間開展監測、第一時間向社會發布信息、第一時間組織開展調查。
(3)高度重視事后管理。加大事件調查和責任追究對肇事企業和相關責任人員調查處理和追究責任的力度,切實做到“三個不放過”。開展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將評估結果作為事件調查處理和恢復重建的重要依據。要加強案例研究,提出事件預防和妥善處置的建議。
3.2 應結合當下的體制改革
健全環境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就要結合當下的體制改革。加強環境應急管理、技術支撐和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省、地市和部分環境風險隱患突出的縣級環保部門應設立專職環境應急管理機構,配備足夠專業人員。組建應急技術支撐隊伍體系,充分發揮應急專家在關鍵技術攻關、應急處置、風險及損害評估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公安消防、危化品救援等綜合性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作用,結合骨干企業自身救援力量建立國家級區域環境應急救援隊伍。
3.3 應結合創新的管理方式
健全環境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就要結合創新的管理方式。建立環境風險防范部門聯席會議制度。鞏固深化環保與公安消防、危化品救援等綜合性專業應急救援隊伍聯動機制。會同有關部門定期開展重點行業、敏感地區環境風險大檢查活動。環保部門內部理順應急管理工作機制,將環境風險管理納入環評審批、環保“三同時”驗收、污染防治和執法監督等日常管理。理順應對工作程序,強化組織協調、應急指揮、應急監測、應急處置、信息報告和影響評價等。
健全環境應急管理體系建設,還需要落實和完善國家實施的相關政策:
(1)確保環境應急值守規范化系統化科技化;
(2)規范突發環境事件的處置應對和調查處理;
(3)有效推進突發環境事件事后管理;
(4)健全環境應急預案管理體系;
(5)加強對環境風險的隱患集中排查整治;
(6)落實環境風險評估工作;
(7)加強對重點領域的環境應急管理;
(8)推進環境應急聯動機制建設;
(9)促進“12369”環保舉報熱線的優質服務品牌效應。
做好新時期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必須把思想認識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的最新要求上來,積極應對挑戰,加強改革創新,建立與經濟社會和環境保護形勢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管理模式。要牢固樹立隱患險于事故、防范勝過救災的理念,加大風險隱患排查和評估力度,把環境污染事件消滅在萌芽狀態。
[1]張 玲.惠州市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研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3):268.
[2]祝妍華.環境應急管理的現狀調查與管理對策研究——以蘇州高新區、虎丘區為例[D].蘇州科技學院,2014.
X321
A
1004-7344(2016)25-0015-02
2016-8-15
林敏(1986-),女,本科,主要從事環境應急管理等方面的技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