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靜
隨著社交自媒體的快速發展,人與人之間信息交流越發頻繁、密切,一些打著“科學”、“真相”旗號的偽科普文章以驚人的速度被流傳、擴散,食品安全是最嚴重的謠言泛濫區域。水果中膨大劑的使用也反復被人們提出來質疑、猜測、推論,并引起了一定的消費恐慌。筆者就此問題調查了周圍不同消費群體對“膨大劑”的疑惑,匯集了消費者想了解的問題,在此提出探討。
1什么是膨大劑?
其實,“膨大劑”只是一個很狹窄的概念,屬于水果中常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中的一類物質。說起植物生長調節劑,就不得不提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產生的一類物質,調控了植物的開化與結實、成熟與衰老、休眠與萌發等生長發育過程。
那么,植物激素是如何對植物起到調控作用的呢?激素作用于細胞時,細胞中必須存在一種特定的蛋白質與之進行結合,稱為激素受體。可以肯定的是,植物激素的受體,并沒有存在于人體中,也就是說,植物激素對我們人體不可能起到調控作用,因此,人們所擔心的,攝入植物激素,會“性早熟”、“發胖”、“內分泌失調”,這樣的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
植物激素是植物中天然存在的,在現代化農業如此發達的今天,科學家人工合成了具有天然植物激素相似作用的化合物,來人為調控植物生長發育。這一類化合物,就是植物生長調節劑。它與植物激素一樣,不能調控人體生長發育,但是,它也是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具備或高或低的毒性,在每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投入生產和使用之前,都會像農藥一樣,通過嚴格的田間試驗、毒理研究,來保證其應用安全性。
2植物生長調節劑對人體有害嗎?
從絕對意義上來說,植物生長調節劑不是絕對“無毒”,但基本上都是低毒。在用量上,植物生長調節劑與殺蟲、殺菌的農藥不同,它會直接影響到果樹的發育和水果的品質,所以生產者不會毫不顧忌地使用,以免造成減產或品質降低。因此,植物生長調節劑不會比其他農藥、食品添加劑更加值得引起關注。
3生產者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目的和必要性?
植物生長調節劑按使用目的主要分為三種:
3.1生長促進劑
可以促進細胞分裂和生長、新器官的分化和形成,防止落花落果。我們俗稱的“膨大劑”就包含在這一大類里面,主要使用目的有果實膨大、提高產量等。
3.2生長延緩或抑制劑
能夠抑制細胞分裂,延緩或者抑制植物生長。主要使用目的是控制樹體生長、使營養往花果上轉移、減少人工修剪工作量。
3.3催熟劑
促進葉片脫落、果實成熟等。
由此可見,植物生長調節劑是一項偉大的發明,它作為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一項技術,已在全球得到廣泛應用,極大地推動了種植業的進步,增加了作物產量,提高了生產效率,為我們農產品生產的繁榮和供應的豐富貢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科學是一把雙刃劍,如同農藥到今天不可能廢止使用一樣,相對而言更加安全、高效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在政府的監督、科研部門的評估和生產者的規范使用前提下,將擁有更為廣闊的應用前景。
4植物生長調節劑會影響果品品質嗎?
每一項生產管理措施,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果品品質。植物生長調節劑中大多數種類的使用更是直接以提高果實品質為目的。水果品質包括外觀(大小、形狀、色澤)、質地、風味、營養成分,而不同的消費者關注的品質不一樣。獼猴桃在生產上幾乎100%使用膨大劑(主要成分為氯吡脲),其目的是提高坐果率、果實膨大和調整果形,不使用氯吡脲的獼猴桃果實瘦小、形狀不整齊、商品性差,很難得到消費者的青睞。根據農業部果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鄭州)進行的氯吡脲對獼猴桃品質影響實驗結果來看,隨著處理濃度的增加,獼猴桃果實也逐漸變大,但是營養成分逐漸減少。據調查,生產上普遍使用濃度為10毫克/千克,此處理濃度對營養成分的影響不大(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