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欲庭(中山市東鳳人民醫院 中山 528425)
秋水仙堿聯合別嘌醇治療62例急性痛風的療效分析
崔欲庭(中山市東鳳人民醫院中山528425)
目的:探討秋水仙堿聯合別嘌醇治療急性痛風的療效分析。方法:抽取本院2012年4月~2013年9月診治的62例急性痛風患者,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與觀察組各31例,研究組采用秋水仙堿聯合別嘌醇給藥治療,觀察組采用單純的秋水仙堿治療,觀察兩組臨床療效。結果:兩組治療8周后,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3.5%(29/31),無效2例;觀察組總有效率為74%(23/31),無效8例,兩組臨床療效經臨床統計學分析,有明顯差異(P<0.05);兩組胃腸道反應的發生率均比較高。在肝腎功能和血常規的檢測中,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高。結論:秋水仙堿聯合別嘌醇給藥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臨床療效顯著,但因存在不良反應,臨床用藥時,仍需要謹慎,按時復查肝功能。
急性痛風 秋水仙堿 別嘌醇 療效
急性痛風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病態表現,臨床癥狀非常明顯,關節常表現為紅、腫、熱、痛等,是嘌呤代謝發生異常從而導致的血尿酸增高疾病。如臨床治療不及時,會發生關節變形、痛風性腎病等。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本病的發病率居高不下。目前,該病已成為臨床醫學研究的關鍵課題。研究發現,嘌呤代謝紊亂和關節處尿酸蓄積是痛風性關節炎發病的核心病因,降低患者體內的嘌呤含量和增加患者體內尿酸的排泄是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重要措施[1]。本文通過秋水仙堿聯合別嘌醇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臨床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抽取本院2012年4月~2013年9月收治的62例急性痛風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與觀察組各31例。其中研究組,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齡30~46歲,平均年齡(38±5.5)歲。觀察組,男性21例,女性10例,年齡32~46歲,平均年齡(39±4.5)歲。兩組年齡、性別、有關病史經臨床統計學分析,無明顯差異(P>0.05)。
1.2診斷標準:文中患者均按照199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診斷痛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即:①急性關節炎僅局限于某個關節;②急性發作期1次以上,1d之內達到高峰者;③病變關節呈現暗紅色;④可疑癥狀痛風結石;⑤尿酸高,提示高尿酸血癥;⑥關節腫脹,非對稱性;⑦發作可自愈。具備以上4條者可確診為急性痛風。
1.3排除標準:①均排除皮膚破損或者皮膚過敏者;②排除腎衰竭、放療或化療等導致的繼發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③排除不配合者以及精神疾病者;④創傷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或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引起的病變者;⑤造血功能障礙引起的關節腫脹者。
1.4治療方法:文中兩組患者全部給予臥床休息,合理飲食,保持理想體重,控制熱量,每日攝入0.8~1.0g/Kg蛋白質,禁食油炸食品,飲水量保持在每日2000~3000mL,禁食高嘌呤類食物,如動物的腎、肝、腦等。研究組給予秋水仙堿,d1每2h給予口服1mg,直至胃腸道不良反應消失,d2~d3停藥,d4~d7給予每日3次,每次劑量為0.5mg,聯合別嘌醇,每日3次,每次劑量為0.05g,根據病情,循序漸進,每日維持量在0.1g。觀察組給予單純的秋水仙堿治療,同研究組秋水仙堿服用方法一致。兩組均給予臨床治療8周后判斷療效。
1.5療效判斷: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關節正常活動;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關節基本正常;有效:臨床癥狀緩解,關節活動改善;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2]。
1.6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資料使用SPSS20.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以(±s)表示,采用X2和t檢驗,以P<0.05表示有顯著差異。
2.1兩組臨床療效對比:兩組臨床治療8周后,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3.5%(29/31),無效2例;觀察組總有效率為74%(23/31),無效8例,兩組臨床療效經臨床統計學分析,有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2.2不良反應:本文中經兩種臨床治療方案治療后,對比不良反應,結果顯示,不良反應中胃腸道反應的發生率相對較高。在肝腎功能和血常規的檢測中,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高,見表2。

表2兩組不良反應對比
研究發現,痛風的發病主要與患者關節周圍的尿酸相關物質的沉積有關,除患者體內嘌呤代謝異常外,尿酸的排泄受阻也是導致痛風的重要原因[3]。部分患者就診太晚,已存在腎功能不全,尤其終末期腎病使血尿酸排除減少,生成增加,使痛風更加難治[4]。目前,臨床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給予對癥處理,仍舊缺乏根本治療。臨床通過抑制尿酸的排泄與合成,可明顯改善尿酸,緩解臨床癥狀。
秋水仙堿中的生物堿是從秋水仙植物中提取而來,對炎性細胞具有抑制作用,對止痛有特效,是臨床治療常用藥物。由于秋水仙堿的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非常接近,致死量為0.8mg·kg-1[5],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對較高。劑量的大小與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具有相關性,胃腸道癥狀為臨床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可出現腹瀉、腹痛、食欲不振以及惡心等早期反應,病情嚴重者甚至造成脫水以及電解質紊亂等癥狀。單純的秋水仙堿無法降低血尿酸水平,更不會影響患者血液中尿酸的生成與排泄。別嘌醇可抑制黃嘌呤氧化酶,減少尿酸合成,降低血液中尿酸濃度,減少尿酸鹽在骨、關節及腎臟的沉著,耐受性較好,生物利用度高,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是目前唯一能抑制尿酸合成的藥物[6]。兩種藥物結合明顯優于單純的秋水仙堿給藥。
本文中研究發現,62例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分別采用單純的秋水仙堿與秋水仙堿聯合別嘌醇藥物治療,秋水仙堿聯合別嘌醇給藥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單純的秋水仙堿給藥。在不良反應中,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于觀察組,臨床兩種治療方法發生胃腸道癥狀與肝功能障礙仍然較多,依然無法滿足臨床治療的需求。但要隨時監測藥品不良反應,注意藥物引起的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腹瀉等,特別是近幾年,有報道聲稱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高達50%~80%[7]。
痛風性關節炎,中醫稱為“熱痹”,在很早已有療效明確且經濟安全的治療方法,療效得到了大量臨床應用的驗證[8]。綜上所述,本文中通過秋水仙堿聯合別嘌醇給藥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臨床療效顯著,但因存在不良反應,臨床用藥時,仍需要謹慎,按時復查肝功能。
[1]韋亞萍.痛風性關節炎的中醫藥治療研究[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5,18(8):1141.
[2]閆國劍,劉瞻晴,高興斌.痛風患者的社區護理[J].邯鄲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5:436-437.
[3]覃珍,陳超.別嘌醇的不良反應及其與其他藥物間的相互作用[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4,22(1):59.
[4]Bieber JD,Terkeltaub RA,Gout:on the brink of novel therapeutic oprions for an ancient disease[J].Arthritis Rheum.2004,50:2400-2414.
[5]崔晶,王景文.急性秋水仙堿中毒及救治1例[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9,11(1):37-39.
[6]李愛平,王振青.秋水仙堿聯合別嘌醇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療效分析[J].河北醫學,2014,11(20):1912-1913.
[7]施桂英.走出痛風性關節炎診斷和治療的誤區[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06,5(9):519.
[8]董旻,鄧崇禮,邱劍鳴,等.中藥治療急性痛風關節炎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08,17(6):11.
R589.7
B
1672-8351(2016)08-0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