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杏賢(江門市中心醫院血液內科 江門 529000)
硼替佐米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止凝血功能的影響
蕭杏賢(江門市中心醫院血液內科江門529000)
目的:觀察硼替佐米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止凝血功能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在2012年8月~2016年4月收治的38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作為本文研究對象,動態檢測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靜脈滴注硼替佐米的前后血漿ET-1、TM、血小板MAR及患者的Fbg含量、抗凝因子、凝血因子的活性狀況。結果:檢測后發現,滴注硼替佐米1h后,患者凝血酶蛋白調節水平明顯升高,輸注前后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靜脈滴注硼替佐米血小板的聚集效率雖降低,但無顯著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多發性骨髓瘤采取靜脈滴注硼替佐米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控制血小板的聚集,并改變血管內皮細胞抗凝血的活性,使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能夠減少靜脈血栓等并發癥,降低其他并發癥的發病風險。
硼替佐米 骨髓瘤 凝血功能
近幾年硼替佐米藥物擴大應用,開始廣泛應用于復發型、治療難度大等多發性骨髓瘤臨床治療,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及治療率,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臨床癥狀[1]。但是,在深入研究后發現,硼替佐米藥物在臨床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時,可能會提高患者靜脈與動脈血栓的發生幾率,誘發其他并發癥[2]。本文選取我院在2012年8月~2016年4月收治的38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詳細報道如下所示[3]。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在2012年8月~2016年4月收治的38例患有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作為本文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齡45~75歲,病程3個月~2年。在本組患者中,初次治病8例,復發型及治療難度大的30例,對患者分別采用阿霉素、沙利度胺、馬法蘭等不同方案進行臨床治療后均未得到顯著改善,并出現不同程度的后期復發現象,全部患者采用臨床活檢、骨骼攝片等常規檢測后符合治療標準。
1.2方法:采用硼替佐米(西安楊森制藥廠)藥物進行靜脈推注,3.5mg/支,治療劑量以1.3mg/m2為主;在初次采用硼替佐米靜脈滴注1h后,對患者進行血液標本抽取,在采集標本后根據化療方案聯合其他常規化療藥物進行治療;所有患者在初次滴注硼替佐米進行治療的前14d及化療期間禁止服用其他對凝血功能有影響的藥物。
1.3采集標本:對患者靜脈滴注硼替佐米藥物1h后,對患者外周靜脈進行抽血采樣,采集樣本以分離血漿-30℃環境下保存,對患者抗凝血功能及血小板進行檢測。
1.4統計學方法:本文根據所得數據資料進行分析,使用的數據處理軟件為SPSS19.0,檢測結果以(±s)表示,資料對比以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血漿ET-1、TM及血小板MAR治療前后1h變化:經臨床樣本采集分析后發現,針對多發性骨髓瘤采用硼替佐米進行靜脈滴注1h后患者的血漿凝血酶蛋白調節水平明顯升高,輸注前后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的血小板凝聚功能相較輸注1h前有明顯降低現象,輸注前后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血漿內皮素在輸注硼替佐米前后無顯著變化,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血漿ET-1、TM及血小板MAR治療前后1h變化
2.2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凝血因子、空腹血糖含量、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活性在治療前后1h變化:經臨床樣本采集分析后發現,針對多發性骨髓瘤采用硼替佐米進行靜脈滴注1h后患者的凝血因子、空腹血糖含量、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活性相較治療前1h雖有明顯變化,但無顯著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表2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凝血因子、空腹血糖含量、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活性在治療前后1h變化
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因年齡及凝血功能等因素會存在極高的血栓風險,提高了治療的難度[4]。有臨床研究表明,針對多發性骨髓瘤采用常規藥物如阿霉素、沙利度胺、馬法蘭等多種藥物進行治療會提高筋脈血栓風險,導致患者出現并發癥現象[5]。有研究顯示,在對多發性骨髓瘤采用沙利度胺方案進行治療時對患者的抗凝血功能及血管內皮細胞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影響因素會誘發患者出現筋脈血栓現象,這也是當前臨床醫學研究中備受爭議的熱點問題[6]。為了避免這一現象,臨床治療需根據患者臨床癥狀進行綜合分析,排除并發癥隱患采取有效治療方案,這是降低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血栓事件的重要舉措[7]。
硼替佐米在多發性骨髓瘤臨床治療上主要通過對患者骨髓瘤細胞的轉錄因子和核因子的活性抑制控制骨髓瘤擴散[8]。另外,硼替佐米還會對瘤細胞及蛋白的正常代謝進行誘導,使其出現紊亂及增加分泌速度等行為變化,通過生物學行為改變患者體內的瘤細胞代謝,使硼替佐米通過獨特的作用提高多發性骨髓瘤臨床療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9]。從本文研究結果可以得出,針對多發性骨髓瘤采用硼替佐米進行靜脈滴注1h后患者的血漿凝血酶蛋白調節水平較輸注前明顯升高(P<0.05);患者的血小板凝聚功能相較輸注1h前有明顯降低現象(P<0.05);患者血漿內皮素在輸注硼替佐米前后無顯著變化(P>0.05)[10]。患者的凝血因子、空腹血糖含量、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活性相較治療前1h雖有明顯變化,但無顯著變化(P>0.05)[11]。
綜上所述,針對多發性骨髓瘤采取靜脈滴注硼替佐米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控制血小板的聚集,并改變血管內皮細胞抗凝血的活性,使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能夠減少靜脈血栓等并發癥,降低其他并發癥的發病風險[12]。
[1]丁江華.阿司匹林對多發性骨髓瘤的抗腫瘤效應及其增強硼替佐米細胞毒作用的分子機制研究[D].南昌大學,2014.
[2]諶俊玲.補腎活血湯聯合VAD方案治療多發性骨髓瘤腎虛血瘀證臨床觀察[D].湖南中醫藥大學,2015.
[3]原晉璐.鶴蟾片及蟾皮提取物對多發性骨髓瘤干預的實驗研究及臨床探討[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3.
[4]吳少玲.氧化石墨烯裝載多柔比星的性能及抗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效應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3.
[5]居倩倩.基質衍生因子alpha(SDF-1α)在多發性骨髓瘤骨病中的作用[D].北京協和醫學院,2013.
[6]曹嘉翌.靶向蛋白酶體的抗多發性骨髓瘤新藥發現及功能糖脂與糖肽的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4.
[7]李文克.多發性骨髓瘤不同分期中CRP、Hb、ESR檢測的臨床意義[D].青海大學,2014.
[8]王艷軍.小劑量沙利度胺聯合含單周地塞米松的VAD方案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臨床研究[D].泰山醫學院,2013.
[9]楊勵.硼替佐米為基礎聯合治療新診斷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臨床觀察[D].浙江大學,2012.
[10]刁翔文,李娟,劉俊茹,等.含硼替佐米方案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出凝血功能及循環中微顆粒水平的影響[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4,8(5):232-235.
[11]余慶峰.神經鈣粘素在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骨髓瘤細胞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D].鄭州大學,2015.
[12]張淳嘉,陳盛亭.硼替佐米治療多發性骨髓瘤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1例[J].廣東醫學,2011,32(23):3031.
R733.3
B
1672-8351(2016)08-00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