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紅(河南省澠池縣人民醫院呼吸消化科 澠池 472400)
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的藥學監護分析
李朝紅(河南省澠池縣人民醫院呼吸消化科澠池472400)
目的:探討分析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的藥學監護特點。方法:回顧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176例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入院前兩周是否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分為NASIDs組(62例)和非NASIDs組(114例),對兩組年齡、性別、既往胃病史、臨床表現以及用藥情況等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并提出藥學監護要點。結果:兩組性別、既往胃病史、吸煙史以及飲酒史沒有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年齡和消化道癥狀與對照組相比存在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消化性潰瘍出血多見于高齡患者,加之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和其他易導致潰瘍的藥物。臨床藥師應嚴格掌握非甾體抗炎藥的適應癥,對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消化性潰瘍出血高危患者加強藥學監護。
非甾體抗炎藥 消化性潰瘍出血 藥學監護
非甾體抗炎藥具有良好的鎮痛、解熱、抗炎以及抗凝作用,臨床中常用于治療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預防心腦血管等疾病,但隨著非甾體抗炎藥的廣泛應用,引起的胃腸道損害不良反應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1]。長期服用阿司匹林以及非甾體抗炎藥會引起相關性潰瘍以及潰瘍出血等嚴重不良反應,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2]。為探討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的藥學監護特點,本研究回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176例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入院前兩周是否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比分析兩組臨床資料,總結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的臨床特點和藥學監護重點,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176例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消化性潰瘍出血的診斷標準[3],均行內鏡檢查確診為消化性潰瘍。本組患者主要臨床表現有嘔血、黑便、心率加快以及血壓降低等周圍循環衰竭體征。排除胃癌、食管癌、賁門撕裂、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等導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根據入院前兩周是否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分為NASIDs組(62例)和非NASIDs組(114例)。
1.2研究方法:回顧分析兩組年齡、性別、既往胃病史、吸煙史、飲酒史、消化道臨床表現、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以及用藥情況等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對NASIDs組患者的服藥種類、劑量、療程以及合并用藥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1.3統計學方法: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處理分析,采用卡方檢驗對數據資料進行對比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統計結果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資料比較情況:兩組性別、既往胃病史、吸煙史以及飲酒史沒有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年齡和消化道癥狀與對照組相比存在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兩組臨床資料比較情況
2.2 NASIDs組患者用藥情況:本組患者服用的非甾體抗炎藥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塞來昔布、美洛昔康、雙氯芬酸鈉、保泰松等,其中有6例(9.67%)聯合使用兩種藥物。其中空腹服藥37例(59.7%)、不定時服藥10例(16.1%)、遵醫囑餐后服藥15例(24.2%)。
近年來,非甾體抗炎藥藥物種類及應用越來越廣泛,引起的不良反應增多,常見的不良反應有胃腸道損害、消化性潰瘍以及潰瘍合并出血等[4]。非甾體抗炎藥對胃腸黏膜的損傷機制包括:①抑制血小板環氧化酶活性,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性,從而減少胃腸道黏膜保護、止血、修復等物質的合成[5];②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從而減少局部血流、減弱黏膜屏障保護功能;③非甾體抗炎藥為弱酸性藥物,會對黏膜上皮細胞產生直接刺激作用,導致胃腸道黏膜損傷[6]。除此之外,老年人肝腎功能減退使非甾體抗炎藥在體內代謝減慢而易蓄積,從而增加毒性[7]。非甾體抗炎藥有強力鎮痛作用,該類藥物誘發的上消化道潰瘍或出血常為無痛性的,患者早期消化道臨床癥狀不明顯,大多數以嚴重出血為首發癥狀[8]。
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藥學監護要點包括:①建立完善的患者藥學評估制度,臨床藥師要詳細了解患者的疾病情況、用藥情況以及既往胃病史等臨床資料,對高危患者實施重點藥學監護;②臨床藥師在查房過程中要全面及時掌握患者的疾病信息和治療情況;③對患者的用藥情況進行嚴格監督,囑咐患者按時按量服藥,避免空腹和聯合服藥,一旦出現異常需立即停藥;④藥師還需要通過門診或電話回訪等方式為患者提供定期隨訪,預防不良反應。
研究結果表明,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消化性潰瘍出血多發于老年患者,既往有消化性潰瘍史的患者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出現潰瘍出血的幾率增加。綜上所述,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消化性潰瘍出血多見于高齡患者,加之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和其他易導致潰瘍的藥物,臨床藥師應嚴格掌握適應癥,對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消化性潰瘍出血高危患者加強藥學監護。
[1]閆江屏.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性上消化道出血臨床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4,34:145-147.
[2]譚麗蓉,劉代華,喻珊珊,等.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的臨床特點及藥學監護[J].中國藥房,2015,14:1988-1990.
[3]王建來.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分析[J].江西醫藥,2015,11:1231-1233.
[4]李秋元,陳杰武,李郁聲.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導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回顧性分析[J].河北醫藥,2011,14:2152-2154.
[5]陳小良,李建忠,楊逸冬,等.非甾體類抗炎藥相關性潰瘍并出血臨床特征[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1,6:764-767+771.
[6]陳東海.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及預防對策[J].海峽藥學,2012,2:181-182.
[7]楊瑞琦,毛華.非甾體類抗炎藥致消化性潰瘍并出血的危險因素[J].實用醫學雜志,2016,2:295-297.
[8]張長青,張葵玲.非甾體抗炎藥物致消化性潰瘍出血的臨床特征[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8,2:133-135.
R573.2
B
1672-8351(2016)08-01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