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泉(廣東省增城市新塘醫院 增城 511340)
MICU院內感染菌株分布及耐藥性分析
胡中泉(廣東省增城市新塘醫院增城511340)
目的:了解MICU院內感染病例菌株分布及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情況,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對我進修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014年8月1日~2015年7月31日入住MICU病房發生院內感染的送檢標本細菌培養、分離鑒定和藥敏試驗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院內感染主要為肺炎、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尿路感染等。共分離出病原菌81株,其中革蘭陰性桿菌60株,占74.1%,革蘭陽性球菌3株,占3.7%,真菌18株,占22.2%。革蘭陰性桿菌中鮑曼不動桿菌及肺炎克雷伯桿菌對第3代、4代頭孢、亞胺培南耐藥率較高,對替加環素、左氧氟沙星、氨基糖苷類敏感率偏低。革蘭陽性球菌對青霉素G和苯唑西林均耐藥,對利奈唑胺、萬古霉素、利福平和替加環素均敏感。結論:分離的病原菌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總體上有上升趨勢,應引起臨床醫師重視。
MICU院內感染 菌株 耐藥性
院內感染即醫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后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者入院時已存在的感染[1]。內科重癥監護室(MICU)面向內科系統,是專門收治內科重癥患者并給予加強監護和精確治療的單位。MICU為內科各專科重癥患者的集中區,也是院內感染的高危區。院內感染不僅會引起病情惡化,延長住院時間,還會造成醫療費用的巨大浪費,甚至直接影響救治成功率。近年來,細菌耐藥的問題和合理選擇抗生素越來越受到臨床醫師的重視。了解MICU院內感染菌株的分布及耐藥性,對于控制院內感染和減少細菌耐藥性,具有重要臨床意義。本文對我進修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MICU院內感染患者的細菌學特點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了解院內感染的常見病原菌及其耐藥性,為預防和控制MICU院內感染提供參考。
1.1臨床資料
1.1.1一般資料:對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014年8月1日~2015年7月31日入住MICU病房的患者的醫院感染登記本進行整理匯總。共發現33例院內感染,其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齡16~89歲,平均年齡(60.48±17.07)歲。
1.1.2菌株來源:來自上述病例的各類標本共78份,其中痰液50份,肺泡灌洗液7份,靜脈血16份,尿3份,糞便1份,胸水1份。統計時采用同一病例相同菌株僅統計第一菌株。共分離鑒定菌株81株。
1.2方法
1.2.1標本采集:未建立人工氣道者,留取清晨痰液;已建立人工氣道者,痰標本采用一次性無菌吸痰管或纖維支氣管鏡經氣管插管或氣管套管吸取分泌物入封閉式痰培養管;采集靜脈血從兩臂分別采2份血樣;用無菌注射器從留置導尿管中留取尿液標本;排大便后挑取有黏液部分的糞便送檢;按無菌原則操作行診斷性胸腔穿刺采集胸水置無菌試管中送檢。
1.2.2藥敏試驗方法:采用K-B紙片擴散法或MIC法。
1.2.3診斷標準:參照2001年國家衛生部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規定,結合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確定院內感染診斷。
1.2.4統計學方法:采用世界衛生組織(WHO)細菌耐藥性監測網提供的WHONET 5.6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1感染部位及病原菌檢出情況:院內感染主要為肺炎、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尿路感染等。33例患者共分離出病原菌81株(部分住院時間長的患者分離出3~6種菌株),其中革蘭陰性桿菌60株,占74.1%,最常見病原菌為鮑曼不動桿菌31株(38.2%),肺炎克雷伯菌10株(12.3%),銅綠假單胞菌9株(11.1%),洋蔥伯克霍爾德氏菌4株(4.9%),革蘭陽性球菌3株,占3.7%,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2株(2.5%),表皮葡萄球菌1株(1.2%);真菌18株,占22.2%,最常見為熱帶念珠菌8株(9.9%),白色念珠菌6株(7.4%),近平滑念珠菌3株(3.7%)。
2.2革蘭陰性菌耐藥性檢測結果:革蘭陰性桿菌中鮑曼不動桿菌對絕大部分抗生素耐藥,僅少數菌株對替加環素、復方新諾明、米諾環素、妥布霉素敏感,對亞胺培南、頭孢哌酮/舒巴坦均耐藥。肺炎克雷伯桿菌中3例無藥敏報告,余7例大部分菌株對大部分抗生素耐藥,少數菌株對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替加環素、復方新諾明敏感。銅綠假單胞菌對大部分抗生素敏感,包括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頭孢吡肟、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均較敏感,3例做了多粘菌素B的敏感試驗均為敏感,對頭孢哌酮/舒巴坦敏感性低于頭孢吡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對碳青霉烯類敏感率較低,耐藥率高。洋蔥伯克霍爾德菌對左氧氟沙星、頭孢哌酮/舒巴坦均敏感,對頭孢他啶、頭孢吡肟及復方新諾明較敏感,對氨基糖苷類、亞胺培南、環丙沙星、氨芐西林/舒巴坦均耐藥。

表1 MICU患者主要革蘭陰性桿菌的藥敏結果(%)
2.3革蘭陽性菌耐藥性檢測結果:革蘭陽性菌只有3株,其中2株為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1株為表皮葡萄球菌(MRSE)。對誘導性克林霉素耐藥實驗均為陰性,頭孢西丁篩選均為陽性。對利奈唑胺、萬古霉素、利福平和替加環素均敏感,對青霉素G和苯唑西林均耐藥。
在MICU病房里,主要病種是重癥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膿毒癥休克、肺血栓栓塞癥(高危組)、心力衰竭、肝功能衰竭、腎衰竭等,這些患者病情危重,需要做一些侵入性操作,如靜脈置管、留置尿管、氣管插管等,這些侵入性操作破壞了正常黏膜的屏障功能,加上其中部分患者因為使用糖皮質激素或化療后出現免疫抑制,更容易發生各種感染,包括一些條件致病菌和真菌感染。院內感染是導致搶救最終失敗的最重要原因[2]。感染的病原菌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居首的為鮑曼不動桿菌,其次為肺炎克雷伯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和洋蔥伯克霍爾德菌。鮑曼不動桿菌已成為我國院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具有在體外長期存活能力,易造成克隆播散。鮑曼不動桿菌感染危險因素包括:長時間住院、入住監護室、接受機械通氣、侵入性操作、抗菌藥物暴露以及嚴重基礎疾病等。鮑曼不動桿菌感染常見于危重患者,常伴有其他細菌和(或)真菌的感染[3]。根據藥敏結果可考慮選用以替加環素為基礎的聯合以下一種,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喹諾酮類抗菌藥物。

表2 MICU患者主要革蘭陽性球菌的藥敏結果
銅綠假單胞菌對亞胺培南和美羅培南的耐藥率較有關文獻報道普通病房的耐藥率29.1%和25.0%[4]明顯升高,考慮與MICU患者病情危重、曾經長期使用第三代頭孢菌素或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等因素有關[5]。
檢出3例革蘭陽性球菌雖然都對甲氧西林耐藥,但都對萬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敏感,因此對MICU患者考慮有革蘭陽性球菌感染者,可考慮選用萬古霉素或者利奈唑胺。
本院MICU發生真菌院內感染的比例較高??紤]與廣州地區的濕熱天氣有關,為真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與條件,所以真菌感染率相對高些。
為減少院內感染,需要注意的是減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需要進行侵入性操作時嚴格執行無菌原則,在病情允許情況下,盡早拔除各種靜脈置管、氣管插管、尿管等以保證正常黏膜的屏障功能,強化手衛生,注意消毒隔離,根據藥敏試驗合理選用抗生素。
綜上所述,MICU患者死亡率高,院內感染率也高。我們醫務人員對院內感染要有充分的認識,加強院內感染的防控,根據藥敏試驗合理選用抗生素,盡量降低MICU患者的院內感染率和死亡率。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J].中華醫學雜志,2001,81(5):314.
[2]經利萍,ICU院內感染相關因素調查 [J].調查與實驗研究,2012,50(25):17.
[3]陳佰義,何禮賢,等.中國鮑曼不動桿菌感染診治與防控專家共識[J].中華醫學雜志,2012,92(2):76-82.
[4]胡付品,朱德妹.2011年中國CHINET細菌耐藥性檢測[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2,12(5):326.
[5]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感染學組.銅綠假單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診治專家共識[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4,37(1):10.
R446.5
B
1672-8351(2016)08-01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