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娜(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中醫醫院兒科 廈門 361100)
穴位敷貼治療小兒脾虛泄瀉的應用體會
劉麗娜(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中醫醫院兒科廈門361100)
目的:探討穴位敷貼治療小兒脾虛泄瀉的臨床療效。方法:2013年3月~2014年4月于我科門診治療的脾虛泄瀉患兒67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35例與對照組32例,兩組均根據脫水程度給予飲食、補液等一般療法,治療組在一般療法基礎上采用穴位敷貼法,對照組予以思密達(蒙脫石散)口服,治療5d后對比兩組的有效率與治療前后的平均每日大便次數。結果:治療組有效率97.14%,對照組有效率78.1%,兩組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兩組治療前大便次數對比無顯著差異,治療后治療組平均每日大便次數(1.05±0.98)次,對照組平均每日大便次數(2.65±1.62)次,兩組對比有顯著差異(P<0.01)。結論:穴位敷貼治療小兒脾虛泄瀉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
穴位敷貼 小兒 脾虛泄瀉 臨床療效
小兒泄瀉,又稱小兒腹瀉,是由內傷乳食或時感外邪等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小兒大便次數增多,質地改變為主的一種常見疾病,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居多,患兒年齡多為6個月~2歲,病情發展、變化快,引起患兒脫水、電解質紊亂、營養不良,重者可危及患兒生命。有文獻統計,小兒泄瀉中脾虛證型可高達52%[1],這與小兒臟腑稚嫩、形氣未充有關,采用健脾化濕治療可取得較好療效。本研究以67例脾虛泄瀉患兒為研究對象,采用穴位敷貼的治療方式,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將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1.1臨床資料:2013年3月~2014年4月于我科門診治療的脾虛泄瀉患兒67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35例與對照組32例,治療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齡6個月~6歲,平均年齡(1.74±1.36)歲,病程10~54d,平均病程(17.28±11.72)d;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齡6個月~6歲,平均年齡(1.82± 1.17)歲,病程11~56d,平均病程(19.37±12.13)d。
1.2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年齡6個月~6歲;符合小兒泄瀉的診斷標準[2]:大便每日3次以上,量多,質地改變,不成形,大便常規檢查可見未消化食物或少量脂肪滴;符合中醫脾虛證的診斷[3]:大便呈淡黃色,如蛋花湯樣或清水樣,可有少量黏液,納食減少,哭聲低,乏力,嗜睡,可伴有肢體浮腫;得到患兒家長同意,自愿入組,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排除標準:年齡<6個月或>6歲;大便有膿血,大便常規有紅、白細胞、吞噬細胞,便培養找到病原菌,診斷為大腸桿菌腸炎、痢疾、霍亂等感染性腹瀉者;有重度脫水或嚴重并發癥患兒;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或其他重大器質性疾病。
1.3治療方法:兩組均給予飲食治療、補液治療、腸道微生物菌群調節治療等一般對癥支持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采用穴位敷貼。穴位敷貼[4]:吳茱萸、白術、砂仁、丁香、五味子適量混合研磨,用醋調成糊狀,敷貼在神闕、氣海、足三里穴。對照組在一般治療的基礎上,口服思密達(蒙脫石散劑),6個月~1歲每日3g,1~3歲每日3~6g,3~6歲每日6~9g,用溫水分3次服。兩組均治療5d。
1.4療效評判與觀察指標:療效評判指標[5]:顯效:每日大便次數小于3次或恢復正常,性狀基本正常,癥狀基本消失;有效:每日大便次數3~5次,大便較前水分減少,癥狀較前好轉;無效:每日大便次數無減少,性狀無改變,全身癥狀無改善或加重。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觀察指標:患兒治療前后每日大便次數。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有效率對比:治療組有效率97.14%,對照組有效率78.1%,兩組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具體見表1:

表1兩組有效率比較
2.2兩組治療前后大便次數對比:兩組治療前大便次數對比無顯著差異,治療后治療組平均每日大便次數(1.05±0.98)次,對照組平均每日大便次數(2.65±1.62)次,兩組對比有顯著差異(P<0.01)。
表2兩組治療前后大便次數對比(±s,次)

表2兩組治療前后大便次數對比(±s,次)
注:#為與對照組對比,P<0.01。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n=35) 5.21±1.37 1.07±0.98#對照組(n=32) 4.96±1.84 2.65±1.62
小兒腹瀉屬祖國醫學范疇,常發于夏秋季節,2歲以下嬰幼兒尤為常見,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危險性越大。由于小兒發育快速,但體內臟腑嬌嫩,脾腎發育不足,體質顯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對疾病的抵抗力不強,更容易患腸道疾病,導致小兒出現泄瀉。中醫學認為泄瀉病變主要在于脾胃、大小腸,病機關鍵在于脾胃功能障礙。脾胃虛寒,脾腎陽虛,脾虛濕困都可使脾胃運化功能失調,發生泄瀉[6]。據記載,明代名醫萬全治療小兒泄瀉,特別注重調理脾胃,認為“調理之法,不專在醫,唯調乳母,節飲食慎醫藥,使脾胃無傷則根本常固矣”。上世紀80年代兒科專家江育仁教授的“運脾法”認為健脾不在補而在于運[7]。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李家民主任在治療小兒泄瀉時提出“脾胃學說”,認為要重視脾陽,顧護胃氣,調理臟腑,培養元氣[8]。中醫認為小兒泄瀉無論是外感或內傷,根本病因在于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脾胃功能尚未健全,易受濕氣困頓,病機為脾虛濕盛[9]。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泄瀉日久對小兒的生長發育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快速控制病情,盡早恢復胃腸道功能,避免反復發作成為治療的關鍵。目前西醫主要為對癥、消炎治療,對于生理性、慢性泄瀉療效尚未達到完全令人滿意的狀態[10]。中醫穴位敷貼聯合口服藥物治療能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臨床證實安全有效[11~12]。
在本臨床研究中,吳茱萸、白術、砂仁、丁香、五味子的藥物組合體現了健脾運脾之法,吳茱萸可溫中散寒,白術、砂仁健脾利濕,丁香行氣,五味子收斂止瀉,諸藥合用有健脾行氣止瀉之功,用醋調制,可以增加藥物的滲透之功,神闕穴為沖任精氣匯聚之處,聯系十二經脈及五臟六腑,腹內動靜脈及毛細血管豐富,滲透性強,可固本培元。貼敷氣海、足三里穴可健脾益氣,從而達到健脾止瀉的功用[13]。穴位敷貼治療不僅有效,而且體外給藥,操作簡單,副作用少,安全無創傷。對患齡小,喂藥困難的患兒而言,可減少治療痛苦,患兒及其家長易于接受。從研究結果來看,可以顯著減少患兒的大便次數,相比西藥治療可以顯著提高有效率,縮短門診治療時間,降低醫療成本,可以調理患兒脾胃功能,對于生理性腹瀉更有預防再發的作用,值得臨床推廣。
[1]洪雅芬,李江全.中醫藥治療小兒脾虛型泄瀉病的近況[J].中醫藥導報,2015,21(11):91-93.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76.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79.
[4]楊予.中醫穴位貼敷治療小兒泄瀉及護理的研究新進展[J].中西醫結合與祖國醫學,2016,20(4):525-526.
[5]方鶴松,魏承毓,段恕誠,等.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2(6):381.
[6]陳虹年,劉利.自擬四味溫里散穴位貼敷治療小兒泄瀉臨床應用心得[J].中國中醫急診雜志,2014,23(10):1947,1960.
[7]江育仁,朱錦善.現代中醫兒科學[M].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5:5.
[8]于濱.從脾論治兒科疾病-李家民學術思想淺述[N].中國中醫藥報,2011-15-25(26).
[9]程宏亮.邵銘熙治療小兒泄瀉經驗[J].山東中醫雜志,2013,32 (11):838-839.
[10]劉應波,程冬蘭,賴忠華.思密達灌腸聯合口服補鋅治療小兒腹瀉病的臨床觀察 [J].咸寧學院學報(醫學版),2009,23(4):335-336.
[11]陳慧華.穴位貼敷佐治嬰幼兒腹瀉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海南醫學,2013,24(17):2634.
[12]梁君妃.溫中止瀉散穴位貼敷佐治小兒泄瀉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4):1338-1339.
[13]肖東偉,高明利.穴位貼敷理論基礎淺探[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10(5):127.
R272
B
1672-8351(2016)08-01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