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偉
中圖分類號:F272.9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07-000-01
摘 要 一直以來機關事務管理部門的運行小龍都不夠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文中分析了機關事務管理部門運行效率地下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機關事務管理部門商業化建設的措施。
關鍵詞 機關單位 事務管理 商業化建設
兵法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強調了后勤保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政府機關后勤部門的日常工作涉及許多商業活動,如何在商業活動中更好的維護政府形象,同時兼顧政府利益,是擺在后勤保障各部門人員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因此,機關后勤工作也應以商業化建設為突破口,切實發揮政府后勤管理、服務、保障的職能,逐步推進機關后勤部門商業化建設、現代化改革,為全面建設節約型、服務型政府奠定基礎。
一、機關事務管理部門運行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1.高投入、低產出,經濟效益低下,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長期以來,把后勤部門當福利事業來辦,強調服務保障,不講求經濟核算,這種狀況帶來的是機關臃腫,大小機關各設一套后勤服務機構,形成龐大的后勤服務隊伍。
2.缺乏動力機制,效率、質量不高,不符合效能機關要求。一是缺少自主機制。機關后勤部門管理和服務職能不分,在管理中過多依賴行政手段。二是缺少利益驅動機制。機關統收統支,職工的貢獻大小難與經濟利益掛鉤。三是缺少競爭機制。經費上有保障,只為機關服務,無競爭對手,無經營風險,競爭壓力和競爭本能消失。
3.大而全、小而全,服務體系封閉,不符合統一市場趨勢。長期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后勤服務機構和服務設施,形成了一個自我封閉的后勤管理服務體系,后勤服務資源流動、共享,市場中介服務業接收不到機關后勤服務需求的信號,單位后勤服務需求與社會供應產生脫節。
二、當前機關事務管理部門商業化建設的著力點
1.轉變觀念,強化意識,提高對機關后勤服務社會化的認識。一是召開現場會,選擇1—2家單住介紹后勤服務社會化的經驗和做法,現場考察所購買服務的成果。二是收集、統計、篩選可提供后勤服務的社會中介機構,在市政府門戶網站公布,搭建一個社會提供服務與機關選擇服務的平臺。三是由機關事務管理部門加強對后勤服務社會化的指導,編制指導手冊、說明注意事項,以便各機關科學決策。
2.明確內容,苛求細節,細化機關后勤服務內容,制定后勤服務菜單。一是由于政府機關工作職能存在特殊性,并不是機關所有的后勤服務工作都適用服務外包的方式來解決。就目前實踐經驗來看,可以在競爭相對充分、易于操作的環境衛生管理、傳達保安秩序管理、綠化管理、給排水設備運行維護、供電設備管理維護、空調系統運行維護、房屋日常養護維修等先期實行,取得經驗再逐步擴展。二是機關后勤服務作為產品,不論其有形或者無形,都需要制定產品質量標準,實行有條件的市場準入和監督管理,特別是涉及安全保衛、電器化等的服務要建立一套包括服務成本核算、服務市場準入與退出的體系,加強服務的統一規范管理,避免服務的隨意性。三是綜合考慮機關后勤服務共性和個性需求、機構性質、業務情況和人員編制等,制定菜單式后勤服務內容與標準。通過設定剛性式菜單,將機關的隨意性壓減到最低。各機關參照菜單點菜吃飯,打破原有自成體系的后勤管理模式,實現大管理模式。四是財政按服務內容細化物業管理費定額標準,根據菜單及實物量安排預算。五是停止審批計劃內后勤服務人員編制,各單位一律不再使用編外人員直接用于后勤服務,全部改為向社會購買服務,可以是購買勞務服務,也可以購買相應服務。
3.以人為本,穩定為先,妥善安置分流人員。機關后勤改革涉及為機關提供保障的機構和群體,因此,機關后勤服務商業化建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以人為本、平穩推進。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尤其要從機關所處的特殊地位出發,把確保改革進程中的穩定放在突出位置。充分考慮后勤正式職工的承受程度,妥善分流和安置富余人員,確保平穩過渡。在政策制定上,可以采用“新老劃斷、區別對待”的原則。如對符合一定條件的老職工,實行暫時保留事業編制等特殊政策,解除其轉制的后顧之憂;對于不符合保留事業編制條件的人員,根據個人轉崗可能,充分尊重個人意愿,提供多種可選擇途徑,積極地予以崗位落實。
4.有章可循,有據可查,不斷健全相關配套政策體系。重視政策引導,制定相關制度。后勤部門在改革中面臨著諸如分流人員的社會保障、服務機構與機關建立結算制度、政府采購、監管職能等問題。一系列問題關系著機關后勤服務商業化建設的成敗。這就需要相關職能部門統一思想,加強聯系,加快相關配套政策的研究、制訂與落實,真正有效的實現機關后勤服務的商業化。
參考文獻:
[1] 裴麗婭.事業單位機關事務管理初探[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9).
[2] 攀峰.機關事務管理工作及職能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