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富榮 師吉紅 石雅綺
中國.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E-mail:lufurong01@126.com
大學生就業壓力、人格特質與擇業取向的關系
盧富榮 師吉紅 石雅綺
中國.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E-mail:lufurong01@126.com
目的:探討本科畢業生人格特質在就業壓力與擇業取向間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大學生擇業取向量表,大學生就業壓力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對314名本科畢業生進行集體施測。結果:男生在擇業目的、職業定位和薪酬期望上得分高于女生,而在擇業標準上低于女生(P<0.05);在擇業標準、職業定位和薪酬期望得分上理>文>藝術,而在地域選擇上,理科生得分要低于文科生和藝術生(P<0.05)。就業壓力與擇業目的呈顯著正相關(r= 0.248,P<0.01),與擇業標準和薪酬期望呈顯著負相關(r=-0.175,-0.143;P<0.01)。中介效應分析表明,外向性在就業壓力與薪酬期望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16.5%;情緒穩定性和盡責性在就業壓力與擇業目的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分別占總效應的26.9%和15.8%。結論:大學生的就業壓力直接或間接地通過人格特質影響其擇業取向。
就業壓力;擇業取向;人格特質;中介作用
職業(vocation)是個體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獲得一定報酬來滿足自身物質和精神需要的一種勞動[1]。擇業取向即個體選擇職業時的心理和行為傾向[2],是一個人對于職業的信念和態度,對其一生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3]。我國大學畢業生直接面臨就業問題,其擇業取向具有明顯的特點[4-5],且隨著社會經濟等因素的變化而不斷變化,“進編熱”、“公務員熱”和“考研熱”等現象折射出大學畢業生的擇業取向變化。
就業壓力是個體受內部和外界環境刺激,經過認知評價后產生的對就業的一種心理壓力感受[6]。隨著我國社會的變遷、教育體制的改革及市場經濟的影響,政府部門和各企業不斷減員提質,為大學畢業生提供的崗位不再像以前那樣供不應求,這對大學畢業生的工作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畢業生面臨愈加殘酷的就業競爭,就業心理壓力逐漸增大。就業壓力已成為大學生首要的壓力源[6],且過高的就業壓力嚴重威脅到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擇業取向。目前對大學生就業壓力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較多[7-9],而對就業壓力與擇業取向關系的探討相對匱乏。且以往研究集中在對就業壓力與擇業取向的特點描述上,缺乏對兩者關系的進一步探討。但仍有研究者發現,就業壓力對其擇業取向有一定的預測作用[10]。
另外,生活中我們會看到,擇業取向除了受壓力的影響外,還會因個體差異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如Gary&Elizabeth使用霍蘭德的職業傾向測試問卷和大五人格問卷,結果表明,經營性和社會性職業興趣傾向與外傾性人格成正相關,藝術性和研究性與開放性人格呈正相關[11];馮艷丹和張利燕的研究結果為經營性和常規型呈負相關、與神經質呈正相關,宜人性人格與社會性職業興趣傾向存在負相關[12]。由此得出壓力與人格特質共同影響大學生擇業取向。
關于壓力與人格的關系是相當復雜,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原則上來說,神經質要么是造成不快生活體驗、精神障礙、行為問題的原因,要么是他們的結果。我們可能會認為情緒穩定性與壓力癥狀相關,因為高情緒穩定性的被試面對重大的生活事件更傾向于有情緒和行為反應。也可能存在與此相反的因果關系:神經質可能是一種結果而不是原因。許多實證研究證實:壓力生活事件及長期不良的焦慮情緒會對人格造成一定的影響[13-14]。高立和賈斐等[15]在對D型人格大學生壓力強度的研究中發現,大學生的壓力強度是D型人格形成的一個因素。另有研究者將人格作為中介變量來研究壓力感知與健康問題之間的關系[16]。因此,我們假設壓力(就業壓力)可能通過人格來影響個體的行為反應(擇業取向)。
縱觀前人對大學生擇業取向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社會學視角對大學生擇業取向現狀進行描述和成因分析。就業壓力作為影響擇業取向最明顯的因素,缺乏對兩者量化關系的探討,同時人格在受到壓力事件影響的同時,又能夠預測擇業取向。因此本研究將量化地分析就業壓力、人格特質與擇業取向的關系,以期對開展大學生職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參考。
1.1 對象
在山西省某所大學18個學院中各自隨機抽取20名大四學生進行集體施測,共360人。回收有效問卷314份(87.2%),其中男生151人(48.1%),女163人(51.9%);專業:文科137人(43.6%),理工科122人(38.9%),藝術類55人(17.5%)。
1.2 方法
1.2.1 大學生擇業取向量表[17]該量表由于承良于2006年編制,用于調查大學生擇業取向9個方面的特征。本量表共61項,評分標準分4級評分(從“不重要”到“非常重要”)與2級評分(“同意”或“不同意”)兩種。重測信度為0.898,內在一致性信度為0.958。
1.2.2 大學生就業壓力量表[18]該量表由陳宇紅于2009年編制,共59個項目,分6個維度:求職競爭壓力、缺乏求職幫助的壓力、專業供求矛盾壓力、職業素質評價壓力、自我認識與定位壓力和就業心理預期壓力。本量表采用5點計分法,累計得分越高,就業壓力越大。量表各因子與總量表的相關系數于0.695~0.902之間,內在一致性信度達0.954,穩定性較高。
1.2.3 大五人格量表[19]該量表由McCrae和Costa編制,張建新修訂的NEO-FFI。共60個項目,分5個維度:情緒穩定性(N)、開放性(O)、盡責性(C)、宜人性(A)與外向性(E)。采用5點計分法(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得分越高,人格特質水平越高。該量表內在一致性信度在0.75到0.89間,量表中文版已被中國學者證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0]。
1.3 統計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了解男女生擇業取向的差異顯著性;方差分析檢驗不同專業大學生擇業取向的差異顯著性;用Pearson相關分析了解各變量之間的相關程度;用層次回歸分析檢驗人格特質是就業壓力與擇業取向的中介變量;用Bootstrap程序進行中介效應的顯著性檢驗。
2.1 不同性別、專業大學生擇業取向的差異比較
為了考察不同群體大學生在擇業取向上的差異,對不同性別大學生的擇業取向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男生在擇業目的、職業定位和薪酬期望維度上得分高于女生,而在擇業標準維度上得分低于女生。對不同專業大學生的擇業取向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現,在職業定位、薪酬期望和地域選擇這4個維度上差異顯著。事后分析的多重比較結果顯示,理科生的職業定位得分要高于文科生和藝術生;薪酬期望上,理科生>文科生>藝術生;理科生在地域選擇上得分低于文科生和藝術生,見表1。
2.2 就業壓力與人格特質和擇業取向的相關
就業壓力得分與擇業標準和薪酬期望得分呈負相關,與擇業目的得分呈正相關;人格特質各維度均與擇業取向各維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關。就業壓力得分與情緒穩定性人格特質呈正相關,與外向性、開放性和盡責性人格特質呈負相關,見表2。
2.3 就業壓力對人格特質和擇業取向的回歸分析
就業壓力對擇業目標有正向預測作用,對薪酬期望有負向預測作用;就業壓力對情緒穩定性人格特質有正向預測作用,對外向性、開放性和盡責性人格維度有負向預測作用,見表3。
表1 不同性別和專業大學生擇業取向差異比較±s)

表1 不同性別和專業大學生擇業取向差異比較±s)
注:*P<0.05,**P<0.01,下同
項目 擇業標準 擇業目的 擇業途徑 職業定位 擇業決策 個人因素 專業對口 薪酬期望 地域選擇男2.97±0.41 1.70±0.56 1.41±0.60 1.29±0.50 2.56±0.38 2.64±0.50 2.92±1.26 4.45±0.70 2.66±1.63 女3.08±0.37 1.53±0.41 1.42±0.62 1.11±0.46 2.55±0.46 2.70±0.38 2.97±1.10 4.19±0.81 2.95±1.45 t -2.22* 2.70* -0.17 3.24** 0.32 -1.10 -0.35 2.93* -1.59 文3.01±0.45 1.62±0.42 1.41±0.62 1.13±0.47 2.55±0.47 2.68±0.48 2.92±1.18 4.23±0.79 3.05±1.68 理3.06±0.32 1.59±0.56 1.42±0.60 1.27±0.51 2.58±0.38 2.64±0.41 3.01±1.18 4.44±0.72 2.56±1.38 藝2.90±0.30 1.80±0.52 1.44±0.51 1.02±0.34 2.37±0.28 2.82±0.22 2.40±0.52 3.80±0.79 3.00±1.33 F 1.08 0.89 0.01 3.52* 1.25 0.84 1.32 4.80* 3.60*

表2 大學生就業壓力、人格特質與擇業取向的相關(r)

表3 就業壓力對人格特質及擇業取向的回歸分析(n=314)
2.4 人格特質在就業壓力和擇業取向間的中介作用
以擇業取向得分為因變量,就業壓力得分為自變量,以人格特質得分為中介變量,采用三步回歸分析法[21]考察就業壓力、人格特質與擇業取向的關系。首先將各變量對應的數據進行中心化,采取強迫進入法進行分步回歸分析:第一步,檢驗就業壓力(X)對擇業目的和薪酬期望(Y)的效果是否顯著,得到路徑系數c。結果見表4和表5所示,就業壓力總分正向預測擇業目的,負向預測薪酬期望;第二步,檢驗就業壓力(X)對人格特質(M)的效果是否顯著,得到路徑系數a。就業壓力正向預測情緒穩定性人格特質,負向預測外向性、開放性和盡責性人格特質;第三步,將人格特質(M)納入回歸方程,作人格特質與就業壓力對擇業目的和薪酬期望的回歸分析,得到路徑系數b和c'。在分別控制情緒穩定性、外向性、開放性和盡責性對擇業目的影響的基礎上,就業壓力仍能預測擇業目的。回歸系數減少,說明情緒穩定性、外向性和盡責性人格特質在就業壓力與擇業目的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分別控制情緒穩定性、外向性和盡責性對擇業目的影響的基礎上,就業壓力仍能預測薪酬期望。回歸系數減少,說明情緒穩定性、外向性和盡責性在就業壓力與薪酬期望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表4 人格特質在就業壓力和擇業目的間的中介效應

表5 人格特質在就業壓力和薪酬期望間的中介效應
使用Bootstrap程序[22-24]進行中介效應的顯著性檢驗。首先采用重復隨機抽樣的方法在原始數據(n=314)中抽取1000個Bootstrap樣本,然后根據這些樣本擬合就業壓力至擇業取向的中介效應模型,生成并保存1000個中介效應的估計值,形成一個近似抽樣分布,將這些效應值按數值大小排序,用第2.5百分位數和第97.5百分位數估計中介效應95%的置信區間。如果中介效應95%的置信區間沒有包括0,表明中介效應有統計學意義。結果顯示,在就業壓力與擇業目的間,情緒穩定性和盡責性的中介效應95%置信區間分別為[-0.28~-0.05]和[-0.01~-0.35],其間不包括0,說明情緒穩定性和盡責性在就業壓力與擇業目的之間的中介效應具有統計學意義。即就業壓力對擇業目的的直接效應為0.15,情緒穩定性人格特質的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26.9%;盡責性人格特質的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15.8%。外向性在就業壓力與擇業目的間的中介效應95%置信區間為[-0.06~0.23],其間包括0,說明外向性在就業壓力與擇業目的之間的中介效應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在就業壓力與薪酬期望間,情緒穩定性和盡責性的中介效應95%置信區間分別為[-0.25~0.31]和[-0.36~0.07],其間不包括0,說明情緒穩定性和盡責性在就業壓力與薪酬期望間的中介效應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而外向性中介效應95%置信區間為[-0.46~-0.01],其間包括0,說明外向性在就業壓力與薪酬期望之間的中介效應具有統計學意義。即就業壓力對薪酬期望的直接效應是-0.18,外向性人格特質的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16.5%。
從統計結果看,女大學生的擇業標準高于男生,可能因為她們體驗到的生活壓力較男生小,從而對工作各方面的要求高于男生。由于現代社會對男生要求較高,男生需要擔負起成家立業的責任,所以出現男生在擇業目的維度上的得分平均高于女生;大部分女生對家庭的情感卷入較大,功成名就的需求不如男生強烈,因此女生更傾向于追求自我實現。男生在對自身進行職業定位時,更傾向于選擇具有風險性、挑戰性的工作,而女生較為謹慎和保守,更傾向于選擇穩定、風險較低的工作,辛彗等[25]將這種現象解釋為女生的社會公平感較低;男生在擇業時較為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勝任工作,因此男生對所獲的報酬期望較高。
在專業方面,理科生所學專業應用性較強,實踐能力較強,同時受傳統觀念“理科路廣”的影響,理科生在就業時較為自信,對薪酬的期望和職業的定位比較高。在地域選擇上,男生較女生現實,因為面臨成家立業的重任,他們更傾向于選擇距離家鄉近的城鎮或省會。
本研究考察了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與擇業取向間的關系,即就業壓力對擇業取向有一定的預測作用。用實證數據支持了王峰[10]的研究結果,大學生就業壓力與擇業標準維度間存在負相關,大學生感知到的就業壓力越大,對職業的要求越低。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就業競爭,大學生逐漸意識到自身競爭力的局限,從而在求職中降低對職業的要求,放低姿態,先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就業壓力與擇業目的存在正相關,大學生在巨大的壓力下,更傾向于將滿足生計和建立家庭作為工作的目的,而對社會的責任意識較弱。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觀點出發,人只有在生理、安全、尊重等低層次需要滿足的前提下,才會追求高層次的需要(自我實現)。
本研究對人格特質在就業壓力與擇業取向間的中介作用探索中發現,外向性分別在就業壓力與薪酬期望之間、就業壓力與擇業目的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即不同水平的外向性的個體由就業壓力引起的擇業取向不一致。外向性人格特質對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具有重要預測作用[12]。高外向性的個體好交際、熱情、果斷、活躍并善于冒險,積極樂觀,這些良好的品質使得他們面對同樣的就業壓力時,具有較高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有較為明確的擇業目的,且對工作的薪酬期望較高[26]。擁有高冒險性和高創新性人格特質的個體更傾向于選擇自主創業,在任何時候都準備尋找模糊情境,不斷接受風險[27]。盡責性在就業壓力與擇業目的之間起部分中介效應。具有盡責性人格特質的個體他們的責任意識較強,懷有對組織,對國家的一種責任使命感,并且自律、追求成就,因此在選擇職業時,常考慮到組織和國家的利益。
綜上所述,人格特質的部分中介效應說明就業壓力與人格特質、擇業取向之間的關系,就業壓力除了直接影響擇業取向外,還通過人格特質影響個體的擇業取向。大學生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應注重完善自身的人格特質,以便更好地適應職業環境;學校、家庭及社會也應給予大學生更多的幫助,將培養其良好的人格特質與就業指導相結合,幫助大學生緩解就業壓力,作出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雖然已經深入地探討了就業壓力、人格特質與擇業取向的關系研究,但缺乏對就業壓力、人格特質和擇業取向的縱向研究及大學各個年級之間的橫斷比較,因此很難得出大學畢業生在大學四年內就業壓力和擇業取向的變化趨勢。其次,研究結果受到其他無關因素的影響較多,如變量的設計、統計方法的選用以及時間的選取等。再次由于被試樣本量偏少,且局限于某一所大學,所以研究結果的普遍適用性需要進一步驗證。進一步的研究我們需要選用大樣本施測,采用橫斷與縱向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研究變量之間的關系。
[1]Lazarus R S.Toward better research on stress and cop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6):665-673
[2]趙丹娣.遼寧省師范類大學生就業壓力與擇業取向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4):375-377
[3]施章清,牟麗霞.高師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研究[J].心理科學,2008,31(4):974-977
[4]王翔艷,唐本鈺,司繼偉.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擇業焦慮與擇業效能感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10):1512-1515
[5]薛利峰.大學生擇業心理與擇業價值觀教育[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175-178
[6]車文博,張琳,黃冬梅.大學生心理壓力感基本特點的調查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3,9(3):3-9
[7]常彥君.體育專業大學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和就業壓力對心理健康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11):65-70
[8]陳琻,謝義忠.就業能力感知、社會網絡特征對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影響[J].高教探索,2014,30(4):140-149
[9]靳海風,曾祥嵐.社會支持對服刑人員心理健康的影響:人格和應對方式的中介效應[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7):1018-1022
[10]王峰,雷樹俊.大學生就業壓力與擇業取向的相關性研究[J].淮陰工學院學報,2010,19(6):61-66
[11]Gottfredson G D,Jones E M,Holland J L.Personality and vocational interests:The relation of holland's six interest dimensions to five robust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93(40):518-524
[12]馮燕丹,張利燕.大學生人格特質與職業興趣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2):126-129
[13]李俊芝.醫學院大學生生活事件、心理韌性與危機脆弱性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12):1847-1849
[14]聶衍剛.青少年大五人格、應對方式與心理危機特質的關系[J].心理科學,2010,33(3):712-714
[15]高立,賈斐,吉峰.壓力源與壓力強度對D型人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7):2213-2216
[16]Paul D B,Thomas W B.Enterprise staffs'pressure source to stress the consequences:The influence of the mediation effect of optimistic personali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4,55(1):23-27
[17]于承良,梅清海.河北省大學畢業生擇業取向與指導對策研究[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05,26(12):4-5
[18]陳宇紅.大學生就業壓力問卷的編制[J].廣州大學學報,2009,8 (3):33-34
[19]McCrae R R,Costa Jr P T.A five-factor theory of personality [J].Handbook of personality:Theory and research,1999,2:139-153
[20]李育輝,張新建.中學生人格特質、主觀應激與應對風格之間的關系[J].心理學報,2004,36(1):71-77
[21]溫忠麟,葉寶娟.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展[J].心理學報,2014,22(5):731-745
[22]方杰,張敏強.中介效應的點估計和區間估計:乘積分布法、非參數Bootstrap和MCMC法[J].心理學報,2012,44(10):1408-1420
[23]黎光明,張敏強.校正Bootstrap方法對概化理論方差分量及其變異量估計的改善[J].心理學報,2013,45(1):114-124
[24]Luo K,Ma X M,Ma Z W.The statistics analysis of randomly trimmed means and their Bootstrap[J].J.Of math,2014:1-15
[25]辛彗,郭黎巖.女大學生就業壓力與社會公平感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6):912-913
[26]冉紅瓊,郭成,吳鏑.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與人格特征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3):421-423
[27]李海壘,宮燕明,張文新.創業人格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2,20(3):403-411
http://www.cjhp.com.cn/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of Undergraduate's Employment Pressure,Personality Traits and Career Orientation
Lu Furong,Shi Jihong,Shi Yaq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of 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ersonality traits on relationship among employment pressure and career orientation in college graduates.Methods:Totally 360 college graduates were surveyed with the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Pressure Scale,NEO-FFI and Career Decision Scale.Results:Males had higher scores at career goal,salary expectation and career location than females,females had higher scores at career standard than males(P<0.05);Students majored in science had higher scores at career standard,career location and salary expectation than students majored in humanities and arts,at the same time,students majored in humanities and arts had higher scores at regional decision than students majored in science(P<0.05).Employment pressure had significantly correlation with career standard,career goal and salary expectation(r=-0.175,0.248,-0.143;P<0.01);Extraversion played part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ment pressure and salary expectation;Nervousness,extraversion and conscientiousness played part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ment pressure and career goal.Conclusion:Employment pressure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career orientation.Personality traits are the intermediary variable between employment pressure and career orientation.
Employment pressure;Career orientation;Personality traits;Intermediary role
R395.9,B844.2
A
1005-1252(2016)09-1397-06
10.13342/j.cnki.cjhp.2016.09.030
2016-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