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雪冰
(湖南省長沙教育學院)
《信息技術》項目化教學中內容設計之ISM分析
易雪冰
(湖南省長沙教育學院)
依據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特點及對項目化課程的認識,以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制作Flash動畫》為例,針對項目化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內容設計環節,采用ISM分析法,探討怎樣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選用、刪減、調整和加工分析,從而實現項目內容設計的科學化和教學最優化。
項目化教學;內容設計;ISM分析
項目化教學是一種在職業教育和培訓領域中常用的教學方法,近幾年來逐漸引入基礎教育。項目化教學,簡言之,就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它是一種“行為導向”的教學法,其目標是為了培養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和職業能力。項目化教學強調以典型產品為載體來設計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以工作任務結果的產品為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驗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目標從一定層面上來講,可以被理解為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即學生的職業能力),依據項目化教學理念,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實施項目化教學確實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學習能力)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目前,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將項目化教學模式引入信息技術課程,已成了一大批信息技術教學研究者和實踐者的熱門話題。
項目化教學的實施主要流程如下:
(1)項目內容設計: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選用、刪減、調整和加工;
(2)項目任務分析:教師根據內容提出任務,同學討論;
(3)制定項目計劃:學生制定,教師審查并給予指導;
(4)實施計劃:學生分組及明確分工,合作完成;
(5)評價:學生自我評估,教師評價;
由于信息技術課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信息技術發展速度快、知識更新周期短,各地區計算機軟硬件配備不均衡,中小學生信息技術起點的差異性較大等,這就要求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內容的選擇要適用于不同對象,內容的呈現要有靈活性,所以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教學內容的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項目化教學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就是項目內容設計,項目內容設計分析的目的是讓學習者減少對未知教學信息的不確定性,使學習者在認知上的不完全、不理解和不確定變為完全、理解和確定。項目內容設計實質上就是以項目化教學模式為前提的教材內容分析。一直以來,人們對教學的理解是教師“吃透教材”,對學習的理解是學生“掌握教材”,但是真正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卻對教材內容缺乏科學的分析。大多數教師或是憑借自己的經驗,或是依靠教參得出教學重難點,然后寫出教案;有的老師干脆就照本宣科,把教材內容“灌”給學生;還有的老師完全拋棄教材,打字、玩游戲、上網就是他的課堂教學內容。而在項目化教學的內容設計環節,要求首先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選用、刪減,確定合適的項目知識內容;其次通過分析教材內容所含知識點的關聯,適當調整和加工為下一步項目任務設計做準備。
從教學的視角來看,教材內容設計作為教與學的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活動。在實踐中,很多科學教師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在探究活動時,特別是實施項目化教學時,沒有把握好知識的結構和呈現的先后順序,會導致自己精心設計的探究過程或者探究活動序列混亂、探究偏離主線。所以作為一線教師,將教材中各知識點信息進行全面的梳理,并將它們關聯起來是授課成功的先決條件之一。
從系統科學理論的角度來說,目前重點推進的教育信息化就是要求教育者對教育系統進行充分的信息分析,并基于這種分析,在教育系統中廣泛地進行信息的生成、加工、傳遞、存貯、利用等各種有意義的操作。而課程教學其實是一個傳播信息的過程,教材是教學信息的重要來源,因此基于教學信息的教材內容分析對于課程教學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是實施項目化教學中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
基于系統科學方法論的ISM(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結構解釋模型法或解釋結構模型法)是Waffield將圖論用于研究社會系統中復雜要素間關聯結構分析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最大限度地考慮了人們的經驗和主觀認識,并將內容結構用易于理解的可視化圖形予以呈現,是目前教材分析方法中運用較多的一種,ISM能夠將教材的教學信息進行有效的分析,從而形成合理的邏輯結構,是一種非常有用的、可操作性強的教材分析方法。以南方版的《信息技術(六年級下冊)》教材中的Flash動畫制作模塊為例進行ISM分析:
1.抽出要素,確定教材中的教學信息。在本教材涉及的Flash動畫制作模塊中抽出:①動畫原理;②時間軸;③工具欄;④幀類型及應用;虞圖層;愚庫面板;輿元件;余補間動畫;俞文本和聲音,九個重要教學目標作為行為要素,進行ISM教材分析。
2.確定各要素之間的直接關系,形成清晰的教學思路。根據目標行為的決定性前提行為,若學習目標A之前必須進行目標B的學習,則稱B為A的直接下位目標,兩者具有直接關系,表示為B→A。例如,本例中教學目標①和教學目標②的直接關系表示為:①→②。據此,以上九個學習目標要素之間的直接關系如圖2。

圖1形成關系
3.根據上圖的各教學目標要素之間的直接關系,列出以高級目標為橫軸,直接低級目標為縱軸的目標矩陣。如上圖1所示,教學目標①是教學目標②的直接低級目標,則相應的目標矩陣第1行第2列的值為“1”;教學目標②和教學目標③沒有直接關系,則相應的目標矩陣第2列第3行以及第3列第2行的值為“0”(在矩陣中表示為“空”)。如此類推得到如圖2所示的目標矩陣。

圖2關系矩陣

圖3層級關系
4.對如上圖2所示的目標矩陣進行分析,第1列、第6列均為空,則教學目標①和教學目標愚不存在直接低級元素,即教學目標①和教學目標愚為第一層級的學習目標。去掉矩陣中的第1行第1列以及第6行第6列,在得到的新矩陣中可確定位于第二層級的教學目標②和教學目標③。如此類推,得到教學目標④和教學目標虞為第三層級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輿、教學目標余、教學目標俞為第四層級的教學目標。所有教學目標的層級關系如上圖3所示。按照各教學目標之間的直接關系以及層級關系,得到各教學目標之間的層級分布如圖4所示。
5.確定教學序列任務。根據以上的分析,教師在實施項目化教學時,可根據實際的學習者特征、學生起點能力、課時分配情況,按照層級之間由低層級向高層級、同一層級的不同要素之間按照先易后難、應用性由大到小、基礎性由低到高的原則,靈活、合理地設計、安排教學序列任務。有了確定的教學序列任務,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能將教學內容有邏輯性、有效地向學生傳授。
以科學的方式進行教材內容分析能夠使教師的授課過程更加具有邏輯性,更有效地設計學習任務,并將序列任務關聯起來,從而減少教學過程中干擾信息的出現,減小課程安排的不確定性,靈活把控項目化教學實施的進度。

圖4 各要素關系的結構解釋模型
綜上所述,項目內容設計作為項目化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用科學的方式來設計項目內容有利于項目化教學的有效實施。一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全面掌握教材內容,通過梳理知識點結構,結合學習者特征分析,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選用、刪減、調整和加工,有效地提取教學信息,以科學的方式進行內容設計,確定合理、科學、最優化的教學序列,不拘泥于教材特定的內容順序,并根據實際情況設定最優化的教學路徑,提高處理教材內容中的教育信息的能力,以有效達成教學目標。隨著信息技術項目化教學模式的推廣,教師不僅應注重項目內容設計,而且應該更多地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分析,以期實現教學最優化。
[1]徐國慶.職業教育項目課程的內涵、原理與開發[J].職業技術教育,2008(07).
[2]傅德榮.教育信息化與教育信息處理[J].現代教育技術,2002(04):41.
[3]傅德榮.教育信息處理:第2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61.
·編輯喬建梅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項目化課程理念下學生信息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XJK014BZXX029)系列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