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燁旻
全面推進“營改增”對傳統服務業的影響分析
■/杜燁旻
傳統服務業人工成本高、商品難定價等特點,導致了全面推進“營改增”政策對傳統服務業及其相關行業產生深遠影響。該政策的實施促進了稅收公平和行業良性循環,也將可長期減輕企業稅負,提高經濟效益。但在實際運行中也出現一些新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營改增 傳統服務業
(一)傳統服務業概述
所謂傳統服務業,是指為人們日常生活提供各種服務的行業,大都歷史悠久,如飲食業、旅店業、商業等。“傳統服務業”主要是指商業、修理、理發、餐飲和其他能增進和改善人體體能的服務行業,而不同于現代服務業,“現代服務業”,如金融、保險、旅游、信息和其他能增進和改善人體智能的服務。
(二)“營改增”概述
營業稅改增值稅(營改增)是我國2012年在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開始試行的一個基本方案,其根本目的是為了避免重復納稅,構建公平的稅收制度,推動服務業等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營改增就是以前繳納營業稅的應稅項目改成繳納增值稅,增值稅指對于產品或者服務的增值部分納稅。截至2013年年底,從營改增試點反饋的情況看,2013年減稅規模超過1400億元左右。
2016年5月1日,全國范圍內全面推開了營改增試點,傳統服務業一般納稅人按6%的稅率、小規模納稅人按3%的稅率繳納增值稅。
(一)不利影響
首先,餐飲、修理等傳統服務行業大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工成本在這些行業的運營成本中占了相當可觀的比重,而這些成本不能產生進項稅,導致可抵扣的比重過低,無形中使稅基升高,增加了稅負。
以商業行業為例,分析證券市場A股商業百貨板塊的上市公司年報,商業行業的成本率一般在70%~80%左右,而人工成本占營業成本的30%左右;而一般制造業的成本率在30%~40%左右,人工成本所占比例試企業規模不同而有所浮動,一般在10%~20%左右。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單就人工成本而言,如果一家商業企業和一家制造業企業的收入相近,那么商業行業的人工成本大約占總收入的21%~24%,而制造業的人工成本率大多數在10%以下。不考慮其他因素,商業行業所能抵扣的進項稅額稅基就比制造業少了10%以上,另外,制造業可以通過擴大生產規模、引進高科技設備減少人工成本的之處,但商業行業的很多人工成本都無法避免,如商場內的銷售人員、服務人員、清潔人員、保全人員等。總之,人工成本的增加,間接增加了應納增值稅的稅基,導致行業稅負增加。
其次,與普通制造業不同,傳統服務業提供的商品的增值額較難界定。普通制造業商品的價格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其原材料的價格,而勞動力等其他因素則決定了其增值額,但傳統服務業提供的商品是各種服務,這些無形的商品往往較難定價。
以商業行業為例,許多商品在經銷企業手中只是多了一次流轉,并沒有創造新的價值,但由于在這過程中這些商業企業賺取了差價,因此需要以差價部分為稅基繳納增值稅。這里所說的稅基,卻不是商品的增值部分,因為商業企業中的人力、物力的投入是為了使顧客獲得更好的服務。例如,某顧客可以直接從廠家購買一臺電視機,也可以從商場以更高的價格購買,但電視機的價值在這一流通過程中卻沒有任何改變,顧客加價購買的不是電視機提升的價值,而是更為方便的交通、更好的服務介紹和更舒適的購物環境。
最后,與交通運輸業和現代服務業一樣,傳統服務業“營改增”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財務核算上的困難。
以餐飲企業為例,一方面,不少餐飲企業所使用的原料來源于農戶和個體商戶,他們大多無法提供增值稅專用發票,使得餐飲企業的進項稅額難以抵扣;另一方面,餐飲企業混業經營情況在現代服務中比較常見,因為中小型企業較多,這些企業往往通過擴大經營范圍增加公司整體收益。而按營改增的有關規定“混合經營行為在不能明確區分各類業務明細賬的前提下,稅率從高征收”,這給中小型服務業的會計核算帶了許多難題,需要分類核算才能降低稅負。
(二)有利影響
一方面,從長期來看,營業稅轉變為增值稅后,企業可以通過進項扣除抵扣部分的生產經營成本,傳統服務業的整體稅負將會下降。
以修理行業為例,某修理企業20x5年主營業務收入為500萬元,實施增值稅后,稅收籌劃的空間增大了,企業根據需要購置固定設備,加強集團內的關聯交易等,使可抵扣的生產經營成本增加到了200萬元。如果以營業稅核算,則企業需交納500×5%=25萬元的營業稅;如果以增值稅核算,企業就只需交納(500-200)÷(1+5%)×5%=14.28萬元的增值稅,大大降低了該企業的稅負。
另一方面,“營改增”有利于企業加強經濟核算,從而提高單位的經濟效益。
生產成本核算、生產成果核算、資金核算、財務成果核算是經濟核算的主要內容,這些核算的結果一般通過具體的經濟指標來體現,例如設備利用率、固定資金利潤率、流動資金利潤率、資金利潤率、產值利潤率、單位產品消耗量等。為確保經濟核算工作的有序開展,傳統服務企業的財務管理就必須做好原始記錄、清查核資、定額管理等基礎性工作,建立明晰的增值稅賬目,這樣才能生成準確的增值稅相關明細。
(一)有利影響
一方面,“營改增”政策避免了行業間的重復征稅問題,整體稅負得到降低。
以某商業企業為例,20x5年年收入為1000萬元,可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成本總額為200萬元。在實施“營改增”之前,該企業雖然能夠從上游企業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但由于該企業不是增值稅納稅企業,所以不能抵扣200萬元中的進項稅額,只能以1000萬元的稅基計算營業稅。這樣一來,該企業既接受了上游企業的稅負轉嫁,又不能在自身的繳稅環節扣除進項稅額,相當于針對這200萬交了兩道稅,形成了重復征稅。在實施營改增后,該企業開展相關業務時得到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可以直接抵扣進項稅額,稅負壓力得到了明顯緩解。
另一方面,“營改增”政策的推出,有利于大客戶之間開展合作。
同樣以上述公司為例,該公司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開具資格之后,客戶能從增值稅納稅人業務中得到進項稅額抵扣,因而客戶的成本會減少;而企業為了轉嫁稅負,就必須挖掘更多的客戶資源,尤其加強和大客戶的深入合作將有助于進一步降低行業各企業的運營管理成本。由此,產業鏈上的二三產業之間界限不再那么分明,上下游企業共同發展,統一發展步調,有利于產業鏈經濟的健康和諧發展。
(二)不利影響
一方面,“營改增”政策的推出,對產業鏈有提價風險和價格壟斷的風險。
以上述商業企業為例,由于業務的特點,該企業用于人工和差旅的費用就占據成本開支的一大半,可以抵扣的進項稅額并不多,企業要想把稅負轉嫁到下游企業,直接的辦法就是提價。通過稅負的轉嫁作用,企業總體成本會降低,可以使增值稅產業鏈條上的所有企業同時受利。所以,如果缺乏必要價格監督機制,難免會有不法企業投機取巧,借此來壟斷價格和擾亂市場。因為無論是進項稅額的抵扣,還是銷項稅額的提價,兩者都應將稅負作為企業成本的一部分,企業才能做出準確的決策實現成本和負擔的降低。
另一方面,“營改增”的推出,會引起傳統服務業的上下游產業鏈當期會計核算的計算沖突。例如,營改增后企業按完工進度確認的各項收入是否可以作為增值稅銷項稅額的計稅基數是一個爭議的問題;納稅義務的發生時間確定,也影響其應繳稅金的計算;有的已開具營業稅發票但還沒有收到回款的一些客戶,可能會要求退回原先已開據的營業稅發票,要求重新開出增值稅發票以抵扣進項稅額,這些行為都給產業鏈的良性互動造成不利影響。
(一)要擴大傳統服務業進項稅可抵扣范圍
傳統服務業在“營改增”政策推出之后稅負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進項稅額抵扣比例不夠,如果政策擴大傳統服務業進項稅額可抵扣范圍,如將勞務費用、機器折舊費、維修費、租金、物業管理費等列入可抵扣范圍之內,就可以減少企業稅務負擔,使服務企業的成本降低到稅改之前的水平,促進第二、三產業之間橫向的稅收公平。
(二)試點省市應該撥付一定的資金對賦稅增高的企業實施補貼
對于部分服務企業來說,由于會計核算方面的原因,可能會因“營改增”政策的推出而在短期內承擔較高的稅負。為了減輕這些企業的負擔,降低提價風險,保證市場穩定運行,政府應在不斷的修改、完善政策的同時,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或對積極配合的企業基于物質和精神獎勵,以樹立正確的模范。
(三)應盡快擴大“營改增”政策的地域范圍
目前為止,交通業營改增和電信業營改增都是通過地區試點,逐步推行的,各地區“營改增”實施的時間表不一致,導致了不同地區間同類企業的稅收不公平,并且,由于異地采購、銷售等因素,如果不進行全國范圍的政策普及,不僅會加大跨省市企業內部會計核算的困難,而且很可能達不到想象中的經濟效果。推行傳統服務業營改增也是同樣,試點地區服務業由于獲得了進項稅額抵扣稅負和成本支出低于未實施稅務轉型的地區形成“稅收洼地”效應,給各個試點帶來優惠,但是非試點地區卻在遭受損失。所以,政府應充分吸收交通業營改增和電信業營改增的經驗和教訓,加快該政策的實施步伐,盡快使傳統服務業“營改增”全國范圍內實行。
(四)積極開展“營改增”政策的培訓工作
“營改增”政策的推出,增加了會計核算的難度。營改增涉及會計核算的科目大大增加,核算要求也比較嚴格。例如,銷項稅額和進項稅額要求分別通過應交稅金核算,取得的服務收入要先減去銷項稅額,成本則按扣減進項稅額確認。可見,營改增后無論是收入核算還是服務成本核算,會計處理方式都會發生明顯變化。在會計核算難度加大的背景下,一些小型的現代服務企業由于會計制度不全、財務人員配置不足,可能會通過聘請兼職會計人員的方式處理賬務,而不熟悉企業情況的核算人員在新政策下可能會出現錯誤,導致偷漏稅款行為。因此,在加強監督的同時,對于會計人員,特別是稅務人員的培訓工作勢在必行。
[1]李偉榮.現代服務業“營改增”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6(4).
[2]劉文忠.營改增對企業稅負影響的量化分析〔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6(5).
[3]張菁.“營改增”后中小型服務企業財務稅務籌劃〔J〕.現代商貿工業,2016(6).
[4]張惠玲."營改增"對企業稅負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4).
[5]崔淑芬,孫立恒."營改增"對企業稅負的影響及財務對策〔J〕.財會月刊,2014(1).
[6]夏斌.中國經濟改革的“兩大核心”和“四大重點”〔J〕.清華金融評論,2014(7).
◇作者信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
◇責任編輯:羅敏
◇責任校對:羅敏

F810.422
A
1004-6070(2016)06-0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