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思
(上海財經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上海200433)
地區經濟差距影響因素分析
陳靜思
(上海財經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上海200433)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區域不平等都是我國經濟增長過程中一大明顯特點,從其發展情況來看,這種地區經濟差距正呈現縮小狀態。本文主要從地區經營差距演變的影響因素分析入手,重點對縮小地區經濟差異的改善措施進行了分析,希望給行業相關人士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地區;經濟;差距;影響因素;改善措施
20世紀80年代之后,我國實行了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模式,并相繼經歷了珠三角崛起、浦東大開發、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以及環渤海發展的六大區域經濟發展,全面提升了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效率,這標志著我國區域經濟正由非均衡發展時期的“單極增長”模式逐步過渡到相互協調發展時期的“多輪驅動”模式。然而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因各個地區經濟增長速度不同,其區域經濟發展情況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2.1 區域均衡發展政策的實施
東北振興以及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實施有效提升了東北地區與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進一步縮小了地區經濟的差距。1999年,國家實行西部大開發政策,明顯增加了對西部地區的建設基金,2000~2003年,我國政府總計支出超過3600億元人民幣來支持西部地區財政建設。2003年,國家開始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促進了東北地區經濟發展。從表1中可以看出1995年與2011年不同區域獲得全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比例。
這種分配比例的變化時導致不同區域投資收益率出現差距的主要原因。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西部地區固定資產收益率出現明顯提升的態勢,甚至超過東部沿海地區。從表1中可以看出,1995年,東西部地區占據六成,而東北地區甚至不到一成,而2001年,東部地區僅占42.6%中西部以及東北地區固定資產投資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這說明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經濟得以較快速度發展,人們收入水平及生活水平也不斷上升。很明顯,西部大開發及振興東北老工業區等各項政策的實施能夠進一步縮小地區經濟差距。
2.2 資源豐富地區經濟呈現快速增長態勢

表1 各地區固定資產投資比例
從2002年開始,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快速增長的時期,全國各地的經濟均以較快的速度向前發展。在實際發展過程中,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電力、煤炭以及原油等資源相繼出現了短缺的情況,價格也處于不斷攀升的態勢,其中原油及煤炭價格增幅明顯,礦業出廠的價格指數遠遠超過工業品出廠以及消費價格指數。在這種大環境下,能源價格的增長對能源生產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吸引了大量投資,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推動力量。
2.3 外商直接投資的拉動效應
相比較于當地資本投資,區域外來資本因能夠對擠出效應予以合理規避,所以其對地區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拉動作用。特別是外商直接投資,不僅能夠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直接的資金支持,還能夠帶來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科學技術,有效推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東部地區運用FDI的比重要比中西部地區高出很多,進入21世紀以來,盡管東部地區在利用FDI方面仍占據較大優勢,但其占GDP的比重則呈下降趨勢,其FDI的貢獻率明顯降低,對東部地區經濟發展造成一定的抑制,并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東西部地區的經濟差距。
2.4 落后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情況
基礎設施的建設對地區經濟發展速度具有決定性影響,一個區域的發展程度跟該區域基礎設施的規模成正比,一個區域無論條件再優越,沒有基礎設施,當地的任何資源都無法轉化成經濟要素,就沒有開發的任何可能?;A設施建設通過兩方面提供動力,一方面基礎設施的高強度建設能為該地區提供所有生產要素流通的能力,能夠招商引資,基礎設施最直觀的作用就是促進流通,沒有基礎設施就沒有流通。另一方面,就是基礎設施對土地的開發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電網、水網、公路、電信網、地鐵、鐵路、高鐵、沿海和內河港口碼頭、機場、能源管道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能夠明顯提升產出效率,并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對外資也具有足夠的吸引力,加快經濟發展速度。地理位置、電信設施、運輸條件等方面能夠對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予以充分反映,所以,加強地區基礎設施的均衡發展能夠有效緩解地區經濟差距。
本文主要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地區經濟差距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和闡述,并有針對性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措施。具體來說,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3.1 對產業結構進行合理調整,優化地區產業格局
在遵循產業發展基本規律的前提下,加快地區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的步伐,使得地區產業結構能夠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具體措施如下:①在確保農業家庭經營結構的前提下,加大農業現代化建設力度,對專業大戶、農業企業以及家庭農場等一系列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予以大力扶持,推行特色農業,有效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力與農產品的附加值;②加強地區間的交流與合作,有效形成區域間優勢互補的產業結構,同時借助東部發達地區的經濟輻射力,對自身優勢予以充分發揮,引入勞動密集型產業,有效實現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③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對市場準入機制予以進一步拓寬,降低小微民營企業的融資門檻,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④對生產性服務業進行優先發展,加強設計服務、創意服務及其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采取合理措施推進科技、商務、保險等行業的發展,同時對制造業的集聚效應予以高度關注,通過對先進技術及管理方式的運用,有效實現制造業產業鏈條的延長;⑤對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信息化的重要作用予以高度重視,提升產品附加值,為第二、三產業良性循環發展機制的形成提供必要條件。
3.2 增加物質資本投入,有效提高人力資本力度
區域市場化程度高低情況對區域之間資本流動產生重要影響,這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結合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宏觀調控,加強地區的資本投資,加快地區之間資本的流動速度,從而緩解區域之間的經濟差距。具體來說,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①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大物質資本的投資力度,并將這部分資本投資于發達地區或者通過貼息貸款、稅收優惠以及投資津貼等形式加強對資本流入的吸引力度,有效提升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資本流動速度和投資收益率;②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建立相應的欠發達地區產業投資基金,并通過企業、個人出資與政府財政支持相結合的方式,滿足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資金的需求,采用相應的鼓勵措施,有效提升企業、個人的投資參與意識,大大提升資金的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率;③加大對固定資產的投資力度,對投資結構優化與投資力度之間的關系予以科學處理,強化政府服務意識,有效激活民間資本,形成良好的投資局面;④加強對教育、培訓的投資,對西部地區人才予以合理的開發、利用,建立健全人才流動機制,并采取合理措施打破人才交流過程中的限制,同時對人才流動仲裁機制予以不斷完善,為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撐;⑤加強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基礎設施建設,這些項目一般投資回收期較長,短期內很難見到收益,社會資金投入熱情不高,需要依靠政府行為,通過政府政策的傾斜和資金的投入,改善當地投資環境,逐步使落后地區的市場主體同發達地區的市場主體趨于相同,才能使區域間經濟差距的縮小成為可能;⑥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落后地區開發成功的根本,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
3.3 加強經濟政策的針對性,平衡區域間經濟發展
具體來說,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在對宏觀經濟政策進行制定的過程中,應確保政策實施的穩定性、連續性、靈活性、有效性和針對性,并對國內外經濟形勢予以充分把控,有效提升政府宏觀調控能力和調控水平。針對當前國內外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很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相關部門應采取科學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有效實現地區經濟的平衡發展,為確保地區經濟運行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打下堅實基礎。
(2)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增強了經濟活力,使得市場主體多元化,形成了多元競爭格局,這有利于節約社會資源、提高經濟效率,有利于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同時促進了公有制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改革,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加快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在國民經濟的很多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提供了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采取合理措施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較高關聯度的大規模的產品集群,并形成規模經濟,從而提升產業集聚程度,促使地區非公有制經濟朝著品牌化、特色化的方向發展。
(3)加大對開開放的力度,提升對開開放水平,建立健全開放型的經濟新體制,加大對國際競爭新優勢的培育力度,大力吸引外資,加強內部沿邊開放,并采取合理措施全面推進貿出口升級以及貿易的平衡發展。對于國內短缺產品應采取積極的進口政策,同時對加工貿易產業的轉型升級給予一定政策上的引導,對多邊和區域開放合作予以合理統籌,為貿易以及投資自由化的發展提供巨大便利。
(4)提升科研技術效率,為加快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各地區應加大科研資本和人才的投入力度,有效提升技術、勞動力以及企業自身等各種要素的利用效率。同時,積極引入先進的生產工藝、管理模式以及組織機構等有效實現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5)對于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來說,應通過大力發展經濟的方式來緩解東西部地區的經濟差距,這就要求從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入手,并在此基礎上引進新技術、新工藝來有效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并通過對自身優勢的充分發揮來提升各種要素的使用效率,進一步縮小與東部地區的經濟差距。
[1]沈莉.基于地帶劃分的區域經濟差距問題研究綜述[J].經營與管理,2013(10):133~134.
[2]敖榮軍,韋燕生.湖北省區域經濟差距及其變化的產業分解[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1(01):222~223.
[5]任建軍,陽國梁.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及其成因分析[J].經濟地理,2010(05):96~97.
F127
A
1004-7344(2016)30-0248-02
2016-10-9
陳靜思(1993-),女,漢族,四川成都人,在讀碩士,主要研究區域經濟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