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衛華
《周易》“幽微而昭著,繁復而簡明”,講天道、地道與人道。其中,人道是最終落腳點和歸宿,告訴人們怎樣生活、怎樣從客觀世界爭得自由,獲得幸福?!断缔o傳》(以下簡稱《系辭》)是關于《周易》經部的通論,對經文哲理作了高度概括,具備完整的思想體系?!断缔o》強調人的發展要“德”“業”日新,注重在自強不息的進德修業過程中厚植德行,以達到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崇德廣業,終臻盛德大業,這對當今育人仍有可資借鑒的現實意義。
一、《系辭》中育人的價值取向
德與業是《系辭》中育人的基本價值取向。人的發展在《系辭》中體現為德業的不斷完善,而德業的完善過程又集中體現在君子和圣人這兩種遞進的理想人物形象上?!暗隆敝饕溉说膬仍诘赖滦摒B,達到極高程度為“盛德”;“業”指外在實踐及功業,達到極大程度為“大業”。《系辭》認為君子進德修業,是可望可即的人物形象;圣人仁智俱全,崇德而廣業,并臻盛德大業,雖難以企及,但能給我們以方向指引。
君子古指地位高的人,后指人格高尚之人?!断缔o》中君子是繼善成性、進德修業之人?!吨芤住芬蕴斓貫闇蕜t,陰陽組合而成卦圖,涵天下之道,故陰陽之道即天地之道;“天地之大德曰生”,陰陽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生生不已、周而復始為繼,流行暢通為善,從而成就萬物之性。《乾》《坤》兩卦的象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即言君子繼天地生生不已之善,忠信以進德、修辭立其誠以居業,成“進德修業、自強不息”之性。
圣人舊指品格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断缔o》中的圣人現實具體,仁智俱全,通陰陽變化,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崇德而廣業。崇德與廣業并重,日日增新不斷完善,廣泛獲有萬物以成宏大功業,致力于促成天地間的盛德大業。
總體上,《系辭》中要培養的人即是現實層面的君子和超越現實層面的圣人。由君子至圣人,自進德修業、崇德廣業至盛德大業,德業日臻完備,體現了《系辭》育人思想的現實性與超越性的統一。
二、《系辭》中育人的價值目標
《系辭》中對人的自由發展要求“德業兼修”。德業微觀層面可對應個人的道德修養和事業,宏觀層面可對應社會、國家的精神文明和大業,體現為個體價值目標與社會價值目標的統一。個人德業是根本,與社會、國家之德業有機統一,相互促進。
成器而動、自強不息是《系辭》中育人的德行導向。成器而動意為懷藏利器,待機行動會有所收獲,即有備而為。對于個人而言,欲成大器需先修器于身,積蓄德行實力;修器主修言行,言有物,行有恒,謙受益。言忠信、行篤敬,積久則言有物行有恒;謙使人見善思遷,有過則改,德行日善。修器、修德行是一個自強不息、慎終如始的過程。自強不息含奮發有為、不斷積極進取之意,于個體是一種道德修養,于群體是一種精神表征,成德為行、日見之行、拼搏進取等都是自強不息的表現;“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貴持之以恒;居安思危,常懷憂患意識能促進德行向符合天道的方向發展。成器而動,慎終如始,自強不息,進德修業,最終實現個體的自我價值。
仁義立人、厚德載物是《系辭》中育人的社會價值目標。仁義為立人之道。人的本質屬性即社會性表現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中,《系辭》立足于社會化的個體,以非個人主義為基礎,主體適應客體以達主客統一,仁義以立人,和諧地融于社會。孟子說,仁為人心,人之安宅,義為人之正路。仁義代表兩類社會關系:仁者愛人,仁之實為事親,代表血親關系,用于社會關系;義者宜也,義之實為從兄,用于經濟、政治關系。厚德載物有兼容并包之意,以寬厚之德包容萬物。順應自然法則和社會規律,履信思順,內仁外義,厚植德行承載萬物,以實現社會價值。
三、《系辭》中育人的理想追求
貴時適變、出入以度是《系辭》中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生境界,也是育人的理想追求。貴時承認世界是物質實體、變化是絕對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天下隨時,變通趨時,因時而變而通,變通與時偕行。貴時適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在自然和社會制約中獲得盡可能多的自由。
“知幾得一”是貴時適變、出入以度的前提和途徑。知幾指研究事物“幾微”,把握本質;得一即掌握事物共性、普遍性?!疤煜峦瑲w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殊途與百慮需把握本質,同歸與一致需認清事物發展方向和規律。知幾與得一,都可認為是從君子到圣人的突破。由知幾得一到窮盡神妙道理、把握變化規律,漸致德盛仁熟,則凡事可出入以法;法為事理當然之則,入內出外,皆知有法不妄為,知懼必以度。貴時適變,出入以度,窮神知化,以致“隨心所欲,不逾矩”;知幽深遠近之理,通曉萬物之變,走向至精、至變、適變有度的神妙境地。
“德”“業”是人類追求的可大、可久的價值取向,“盛德”“大業”依然是當代社會的價值追求。社會生活中的主體若以盛德大業為導向并踐行,由個人至社會和國家,由進德修業至崇德廣業再至盛德大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可漸趨貴時適變、出入以度的人生境界,達到《系辭》中育人的理想目標。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易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