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玉壽+張瀟丹+何亮
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在全球9.25億人吃不飽肚皮的情況下,每年有大約13億噸糧食浪費損失。我國農產品損耗浪費的總量,大約是1.4億畝耕地的產出。如今人們又越來越重視食物的“綠色、安全”等品質,這必然要求農產品物流行業與之相適應。生鮮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旨在降低物流成本、損耗,使生產者、消費者、銷售商實現共贏。
一、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發展存在的問題
1.物流基礎設施相對落后。交通運輸基礎設施、運輸工具落后,運力不足,交通網絡覆蓋小。
2.農產品物流信息網絡不健全,很多電子化技術如條碼、RFID技術等并沒有普及利用,使得信息溝通、收集、傳遞不暢。
3.物流成本高。國內糧食從產地到銷地的物流費用占糧食銷售價格的30%—35%,生鮮農產品則占到60%左右,遠高國外水平。
4.物流技術水平較低。由于生鮮農產品對冷鏈技術的要求高。在我國冷鏈技術起步晚、技術低、基礎設施不足。
二、生鮮農產品物流解決路徑研究現狀
1.河北農業大學李彤用AHP論證出“專業農合社—生鮮農產品第三方物流—超市—消費者”的生鮮農產品物流模式是未來生鮮農產品物流發展的趨勢之一。專業農合社是在平等、自愿、互惠原則基礎上建立的一種能夠適應農業專業化、區域化、商品化生產的組織。農產品超市區別于農貿市場——超市采用公開、透明的標價、選購、結算方式,是現代農產品零售發展方向,是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上的重要末端環節。
2.西南交通大學張焱運用遺傳算法得出的“農超對接”模式——專業農合社和超市簽訂合同,第三方物流企業是二者之間重要聯系紐帶,而提供物流服務的第三方物流企業要擁有完備的現代化物流設施、強大的物流信息系統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3.美國的生鮮農產品物流發展。美國的農產品物流發展居于世界領先地位,擁有強大的農產品物流系統。美國的交通設施非常完善,信息化程度高,并且有政府的支持。美國農產品的主要流通方式是“農超對接”模式。
4.日本的生鮮農產品物流發展。盡管日本是島國,但農產品物流水平居世界前列,物流基礎設施、硬件、信息系統完善。農業合作社組織在農產品物流業發展中起了積極作用。日本生鮮農產品流通的形式是通過農業合作社到批發市場再到消費者。
三、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模式研究
1.問題描述
生鮮農產品物流業的運作模式總體上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模式:(1)“農產品產地—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消費者”模式;(2)“農產品產地—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消費者”模式;(3)“農業合作社—第三方物流企業—超市—消費者”模式。
2.AHP求解
層次分析法(AHP)是定量、定性相結合多目標決策的分析方法,安徽批將決策者的經驗進行量化,克服了目標結構復雜、缺乏必要數據支持的情況下的量化分析。
(1)遞階層次結構的構建
目標層:生鮮農產品最佳流通模式
準則層:影響因素:c1自然屬性、c2經濟價值、c3基礎設施、c5政府政策。
方案層:三個方案分別是:A1產地—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消費者、A2產地—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一消費者、A3產地—專業第三方物流—超市—消費者(本文假設農產品產地和銷地不在同一個地區)。
(2)判斷(成對比較)矩陣構建
判斷矩陣是以矩陣的形式表達每一層次中各因素相比較于上層因素的相對重要程度。為使各因素之間進行兩兩比較獲得量化判斷矩陣,引入1~9標度,具體:
分別對6個專家進行了咨詢,根據專家的經驗、在四個準則下兩兩比較構造判斷矩陣分別為:
(3)層次單排序及總排序
層次單排序是把本層所有因素相對上一層某一因素排出評比次序,該次序以相對數值大小表示。對應于判斷矩陣最大特征根λmax的特征向量,經歸一化記為W。
將判斷矩陣每一列歸一化處理,即:
表示A不一致程度在容許范圍,可用A的特征向量代替權向量。
同理,對于判斷矩陣B1,B2,B3,B4根據上述原理通過一致性檢驗。
利用層次結構圖給出從目標層到方案層的計算結果:
決策結果:是首選方案A3,其次是方案A2,再次是方案A1。
四、生鮮農產品模式可行性分析
“農超對接”是生鮮農產品流通的一種模式,即把單個農戶組織起來成立一個專業的農業合作社與超市對接,優勢在于農戶在還沒有種植農產品之前就已和超市簽訂了供貨協議,超市將采購鏈延伸到初始生產基地向農戶直接提供市場信息,避免了盲目生產,降低生產和流通成本。農戶通過訂單提高生產的標準化,提高農產品的商品化率,降低供應鏈庫存,實現共贏。
“農超對接”使超市成為農戶、消費者之間的紐帶,超市利用自身在管理、獲取信息、物流技術等優勢,為農戶生產提技術、信息等服務支持,實現訂單化生產,減少浪費。
通過合同、訂單實現農產品質量標準,通過現代物流服務系統提供技術等服務支撐,再實施生產過程、物流配送過程、消費反饋的全程監督,實現綠色生產、流通、消費。超市既向消費者提供新鮮、綠色、安全的產品,又減少中間環節、降低物流費用和采購成本,實現農戶、超市、消費者三方共贏。
五、促進“農超對接”的發展對策
1.政府部門對“農超對接”模式的政策支持
政府應針對“農超對接”出臺相關金融、土地、稅收等扶持政策以支持超市和農合社發展。
2.完善農產品生產、流通質量體系
制定完善農產品的質量監督體系,促進生產、流通、市場監管環節的質量監管的軟硬件建設。從財政、金融、培訓、法規政策層面形成合力鼓勵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消費。
3.健全農業專業化合作組織
鼓勵專業農合社發展形成規范化的組織,國家的財政、金融、農資、農技、培訓等激勵政策要素與農合社對接,形成政策引導、專業農合社、超市、物流等企業為體的供應鏈模式。
推進“農超對接”應當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經濟、物流、農業產業化水平和居民水平等來選擇規劃,千萬不能一刀切。
參考文獻:
[1]劉歡歡,李彤.基于AHP的蔬菜物流運作模式選擇[J].河北農業大學,2012(3).
[2]張炎.基于可靠性的生鮮農產品物流網絡優化[D].西南交通大學,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