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黃秉帥+邊麗達+梁沖
山東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山東省對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研究,編號J12WG56
摘 要:后危機時代國際市場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對外貿易從規模擴張到向質量效益提高進行轉變,本文從加快轉變山東對外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存在的問題以及路徑選擇三個方面進行論述。重點從國際貿易中我們在國際分工中所處的產業鏈的位置、對外貿易依存度、貿易促進機制和新型貿易方式的發展等角度來分析和探討目前的問題,目的是找到山東對外貿易發展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國際分工;貿易依存度;新型貿易方式;貿易促進機制
山東省作為全國經濟比較發達的省份之一,特別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構建,對于推動中東西三大區域協調發展有著重要的區域優勢。縱觀山東近幾年的經濟發展狀況,對外經濟貿易發展迅速,經濟實力上升,但是由于勞動力與資源等因素的約束,以往的粗放型經濟制約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迫在眉睫。投資、消費、出口比喻為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的突破口。在我國,理論界普遍認為,后危機時代國際經濟發生了深層次變革,國際經濟競爭逐步轉向國際話語權領域,因此迫切需要確立新的對外經濟發展模式。
一、加快推進山東對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要性
1.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是應對外部環境的需要
山東依靠國際國內的兩大市場,抓住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機遇,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是在加入這場全球化的戰役中,山東外貿經濟的增長對外需的依賴程度逐步提高。最為典型的是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一些發達國家經濟出現下滑,致使國際市場需求減少,貿易壁壘增多,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山東對外貿易也受其影響,制約了經濟的發展。面對嚴峻的外部環境,我們必須加快貿易產業結構升級,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適應市場需要,保持山東市場平穩發展。
2.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是應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山東作為沿海經濟地區經濟比較發達的省份之一,高速的經濟發展伴隨著環境污染、環境破壞、資源能源過度消耗等問題,這些問題制約和沖擊著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果。如果不重視經濟結構不合理這一根本問題,我省經濟發展受資源、能源、環境的制約就會越來越明顯,經濟發展的障礙就會越來越大。所謂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是指經濟高效率、可持續的發展,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因此,只有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才能突破環境、資源的約束,使得山東外貿經濟既有量上的發展又有質上的提高,使得經濟發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3.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是搶占制高點的需要
熊彼特在創新理論中指出,發展是經濟循環流轉過程的中斷,也就是實現了創新,創新是發展的本質規定。后危機經濟時代,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紛紛采取了支持和鼓勵科技創新,加快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全力搶占經濟發展的制高點。山東對外貿易中出口的大多數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以及初級產品,賺取的只是低廉的加工費而不是高額的利潤;山東半島承接、的日韓、歐美的產業轉移,而轉移的大多是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的加工制造環節的技術。如果我省不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不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在未來激烈的國內、國際競爭中就把握不住經濟發展的先機,就不會穩定經濟增長。
二、目前對外經濟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
1.處于國際分工中的下游
20世紀90年代,臺灣施振榮提出“微笑曲線”,主要內容是在“微笑曲線”的底端,國民福利最低,猶如中國大量的出口貿易獲得的只是加工費用,而在國際價值鏈高端的上下游環節,附加價值最高,但是卻被歐美等發達國家獲得。隨著產業全球化不斷加深,山東依靠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與歐盟、美國、韓日等發達國家進行了產業分工和協作,而這些國家將國內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轉移到山東省內,在分工中從事組裝和簡單加工制作環節,技術含量低、資源消耗大,處于“微笑曲線”的底端,歐美等發達國家處于價值鏈的上游,山東處于國際分工的不利位置。
2.新型貿易方式發展滯后
秉著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理論發展的山東省的對外貿易經濟,在發展的初期得到較快提高,近幾年來傳統的優勢伴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提高,自然資源、能源的稀缺等因素而不斷削弱,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不強,從中獲得的貿易利益減少。經濟危機后,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使得國際貿易的市場外部環境異常惡劣,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產業轉移速度也在放慢。市場采購、跨境電商等新型貿易方式卻在改寫傳統的國際貿易格局,構建地區外貿經濟發展新的競爭優勢。市場采購貿易方式,不僅能吸引優質外商前來采購,也為市場上中小企業和個體經營戶自主出口提供了便利,從而擴大海外市場。譬如義務獨創“市場采購”貿易模式。跨境電商可以縮短供應鏈,提高外貿企業的利潤率。例如義務小商品跨境電商的發展。山東省新型貿易方式開展時間較晚,例如臨沂市開展省級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還處在剛剛起步階段。在突出本地特色和優勢方面落后于廣東、江浙等地區。
3.對外貿易依存度是把雙刃劍
山東省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高于歐美平均水平,并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一方面外貿依存度的提高,使得省內相關產業可以通過進口國外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達到技術進步,從而推動省內經濟的增長。另一方面勞動密集型商品的順差彌補了其他要素密集型商品的逆差,使得我省的外貿總體上順差,這樣的情況既不利于我省產業結構優化,又會使對外貿易的摩擦增多,進而最終會影響我省外貿經濟的穩定發展。新技術和高新技術產品過高的進口依存度,也影響了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4.貿易促進機制有待完善
貿易促進機制的形成應當立足市場需求,不斷創新發展。包括政府對行業協會的過多參與,使商協會成了政府的附屬品,弱化了行業協會的市場調節和服務功能。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實施的一些促進貿易政策效果不穩定,在國際上受到很多詬病。作為新形勢下的貿易促進機制上海自貿試驗區和自貿園區建設,構成了外貿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之一,給予山東省外貿發展的借鑒就是應賦予更大的自主權。
三、轉變對外經濟發展就方式的路徑選擇
1.產業鏈各個層次相容發展
山東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產業在國際分工中處于不利位置,我們確實需要實現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讓進出口企業從代工生產、貼牌出口向自創品牌、自主設計、自主研發轉變,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逐步向產業鏈中的中高端攀升,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在國際分工中逐步提高生產話語權。但同時我們還不能忽略低端生產還具有廣泛動員和利用優勢生產要素的能力,因此我們要實現國際生產分工的區域擴大以及中低端制造技術在更大范圍普及,擴大人民的福利,保持原有優勢。
2.穩定對外貿易依存度
山東出口主要集中在機電產品、紡織服裝、農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等四大類商品,產業和商品的結構不合理,對外貿依存度偏高,受國際經濟波動的影響較大。為了避免這種不利影響,穩定山東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首先要讓企業能夠掌控自己的生存狀況,將中國的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基礎之上。降低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程度。其次,我們應當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提升我省貿易發展的競爭力,優化產業結構和對外貿易,參與高層次的國際貿易,從而降低外貿依存度。最后,推進外貿市場的多元化和出口商品結構的多元化戰略,從而降低對特定貿易伙伴和特定進出口商品的依賴程度,掌握外貿的主動權。
3.加快發展新型貿易業態,構建競爭新優勢
我國正處于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過渡的關鍵時期,能否適應國際環境新變化和國內市場新要求,審時度勢,推動外貿產業結構升級是轉換的關鍵。為此,2016年,山東應加快推進跨境電商和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發。堅持引資與引智、引技有機結合,深度推進產業、企業、項目、人才國際化;加強與世界500強及行業領軍企業戰略合作和產業對接,推動企業開展境外工程承包、能源資源開發、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加強境外項目風險管控;抓住中韓、中澳自貿協定正式實施機遇,在貿易、投資、金融、旅游、交通和產業合作等領域爭取先行先試;加快推動威海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范區和煙臺中韓產業園建設,探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積極申建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推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加快各類開發區轉型升級;因地制宜建設國際學校、國際醫院、國際社區。
4.完善和創新對外貿易發展所需的商務平臺
加快對外貿易發展平臺的建設,主要從完善既有的外貿平臺和創新發展新的外貿平臺。一方面,加快展會服務平臺的建設,科學規劃并開展各類展會,事先做好對展覽會的調查和市場調查,以防展覽本身的組織實施出現問題。展覽會服務為企業拓展新市場、了解國際經濟形勢和行業發展態勢、提升企業形象等提供很好的窗口。今后應著力打造國家級合作平臺、峰會、論壇和省級層面的合作交流有效機制,培育更多的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和企業。另一方面,在跨境電子商務大發展的今天,互聯網、大數據是新時期貿易促進的工具,應加快建立完善的國家外貿信息平臺,打通中間環節,實現信息共享,實現與外經貿業務相關的銀行、稅務、海關、外匯、保險等有關部委和駐外經商機構一并聯網,為企業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務。
參考文獻:
[1]郭丹翔.論高外貿依存度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現代商貿工業,2009,(16):95-97.
[2]許進杰.擴大消費需求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研究述評[J].現代經濟探討,2011.(9):84-88.
[3]初旭.產品內分工視角下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研究[D].黑龍江大學,哈爾濱,2010.
[4]張二震.中國外貿轉型:加工貿易、“微笑曲線”及產業選擇[J].當代經濟研究,2014(7):14-18.
[5]施曉蘇.中國外貿依存度分析[J].當代財經,2001(11):19-21.
[6]徐建斌,尹翔碩.貿易條件惡化與比較優勢戰略的有效性[J].世界經濟,2002(01):31-36.
[7]裴長洪,彭磊,鄭文.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經驗與理論分析--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一種總結[J].中國社會科學,2011(01):77-87.
[8]孫鳳,龐東彬.山東省貿易依存度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商品與質量理論研究,2011(5):115-116.